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志明专利>正文

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2598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4 1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具体地,所述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包括握持部、吸引管本体部和吸引管顶端部,并且所述的吸引管顶端部包含顶端本体部和顶部凸面,所述顶部凸面设有顶吸孔,并且所述吸引管顶端部还设有顶-侧吸孔,所述的顶-侧吸孔的一部分开口位于顶部凸面和另一部分开口位于顶端本体部侧面,所述的顶端本体部可任选地设有侧吸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引器适用于腔镜手术(尤其是胸腔镜手术),不仅能有效吸引,而且能显著减少或消除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
技术介绍
吸引器是一种外科手术的常用器械,通常用于吸除手术中出血或积液、渗出物、脓液、胸腹腔脏器中的内容物,使手术过程清楚,减少被污染机会。近年来,以腔镜手术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腔镜手术中,吸引器需要在较小的创口内进入腹腔或胸腔,实现吸引液体与内容物的功能,同时,也可能用来处理一些体内组织的钝性分离,以及一些体内组织的探查、隔挡体内组织器官等功能的应用。目前临床应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为细长的中空硬质管状吸引器,在管状吸引器的顶端设有开放开口,管状吸引器的底部与负压装置相连。在手术过程中,吸引器在吸引液体时常会被一些分离的体内组织所阻塞而影响吸引功能,有时会因阻塞产生吸引器负压增加而造成压力不稳定,甚至会因负压过大的吸力而对人体组织产生损伤;另外,吸引器顶端部开放开口的管壁也会造成操作时对人体组织产生切割损伤。为了避免吸引器在使用时频繁发生阻塞,目前也有将吸引器的底部与负压装置连接的部分设置为三通装置,即负压装置和生理盐水冲洗装置共同连接在吸引器底端。在连接三通时,的确对消除吸引器 阻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减少吸引器在操作时对人体组织产生的损伤。此外,由于吸引器底端多一个连接管道,对操作者来说增加了手持操控吸引器的不便。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适用于腔镜手术(尤其是胸腔镜手术)的、能有效吸引且能显著减少或消除组织损伤的吸引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腔镜手术(尤其是胸腔镜手术)的、能有效吸引且能显著减少或消除组织损伤的吸引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包括握持部、吸引管本体部和吸引管顶端部,所述的吸引管顶端部包含顶端本体部和顶部凸面,所述顶部凸面设有顶吸孔,并且所述吸引管顶端部还设有顶-侧吸孔,所述的顶-侧吸孔的一部分开口位于顶部凸面和另一部分开口位于顶端本体部侧面,所述的顶端本体部可任选地设有侧吸孔,且所述的吸引器的用材包括不锈钢、塑料或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吸引管本体部可任选地设有侧吸孔。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顶吸孔的数量为1、2或3个;和/或所述顶-侧吸孔的数量为η个,其中η为2 8的正整数。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η = 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侧吸孔的数量为m个,m为2 24的正整数。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m = 16。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侧吸孔围绕吸引管顶端部的截面中心呈对称排列;和/或所述的侧吸孔沿吸引管顶端部的纵向呈纵列排列。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侧吸孔的排列方式包括成对排列/非成对排列;和/或纵列排列/非纵列排列。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顶吸孔的开口总面积S顶占所述顶部凸面截面积S的5%-30%,更佳地,为 10%-15%。在另一优选例中,单个所述顶吸孔的面积S1、单个所述顶-侧吸孔的面积S2、单个所述侧吸孔的面积S3相同或基本相同。在另一优选例中,SI:S2:S3=0.8 1.2:0.8 1.2:0.8 1.2。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SI:S2:S3=1:1: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顶吸孔的孔径大小为0.5-2.0mm,较佳地为0.7-1.5mm,更佳地为0.8-1.2mm ;和/或所述顶-侧吸孔的孔径大小为0.5-2.0mm,较佳地为0.7-1.5mm,更佳地为0.8-1.2mm ;和 / 或所述侧吸孔的孔径大小为0.5-2.0mm,较佳地为0.7-1.5mm,更佳地为0.8-1.2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吸引管顶端部可拆卸式地连接于吸引管本体部。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吸引管顶端部的远端具有带螺纹的固定部,所述螺纹与吸引管本体部近端内侧的螺纹相匹配,从而通过所述固定部将吸引管顶端部可拆卸式地固定于吸引管本体部。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吸引管顶端部的长度为10 25mm,较佳地15_20mm ;和/或所述的吸引管本体部的长度为150 350mm,较佳地为200-300mm ;和/或所述的吸引管本体部的外径为4 6mm ;较佳地为4 5mm ;所述的吸引管本体部的内径为3 5mm ;较佳地为3 4_。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握持部的形状为八角锥形。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吸引器还任选地设有与吸引器远端相连的三通,所述三通分别与吸引器、负压装置和生理盐水冲洗装置相连通。应理解,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吸引器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2显示了吸引器I顶端部凸面放 大示意图。图3显示了吸引器2顶端部侧面放大示意图。图4显示了吸引器3顶端部侧面放大示意图。其中,图中标识如下:1、吸引器;2、吸引管本体部;4、握持部;6、吸引管顶端部;10、顶端本体部;12、顶部凸面;14、顶吸孔;15、顶-侧吸孔;16、侧吸孔;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首次开发了一种具有顶端凸面以及顶吸孔、顶-侧吸孔和侧吸孔的、可拆卸式的腔镜手术吸引器。该吸引器具有有效吸引、防堵塞,且能显著避免组织损伤,且具备操作灵巧方便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专利技术。现结合图1-4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该吸引器I包括握持部4、吸引管本体部2和吸引管顶端部6,吸引管顶端部6包含顶端本体部10和顶部凸面12,顶部凸面12设有顶吸孔14,并且吸引管顶端部6还设有顶-侧吸孔15,顶端本体部10设有侧吸孔16。吸引管本体部本专利技术的吸引管本体部为圆柱形中空管。可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吸引管本体部长度和管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腔镜手术器械中常见的各种规格。通常吸引管本体部的长度为150 350mm,较佳地为200-300mm。吸引管本体部的外径为4 6mm ;较佳地为4 5mm。吸引管本体部的内径为3 5mm ;较佳地为3 4mm。吸引管顶端部本专利技术的吸引管顶端部为自吸引管本体部的延伸部分,包含顶端本体部和顶部凸面,且顶部凸面设有顶吸孔,并且吸引管顶端部还设有顶-侧吸孔,顶端本体部设有侧吸孔。 本专利技术的吸引管顶端部的长度没有特别的限制,通常为10 25mm,较佳地为15-20mmo顶吸孔本专利技术的顶吸孔位于顶部凸面,顶吸孔的数量可以为1、2或3个,顶吸孔的开口总面积S顶占所述顶部凸面截面积S的5%-30%,更佳地,为10%-15%。当有多个顶吸孔时,其排列可呈对称或不对称形式,从而形成吸引管顶端部的圆润的、半封闭状态。顶-侧吸孔本专利技术的顶-侧吸孔的一部分开口位于顶部凸面和另一部分开口位于顶端本体部侧面。顶-侧吸孔的数量可以为2、3、4、5、6、7、8个;较佳地,为4个。各顶-侧吸孔之间的排列位于同一水平面或可略有交错,且各吸孔之间的间距相同或基本相同。侧吸孔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侧吸孔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2 24个;较佳地,为16个。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侧吸孔的排列方式没有特别限制,通常包括成对排列/非成对排列;和/或纵列排列/非纵列排列。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侧吸孔呈所述的侧吸孔沿吸引管顶端部的纵向呈纵列排列,可为2、3、4列,每列包含3、4、5、6个侧吸孔。典型地,全部或大部分侧吸孔位于吸引管顶端部,当然也可以有一部分侧吸孔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包括握持部、吸引管本体部和吸引管顶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顶端部包含顶端本体部和顶部凸面,所述顶部凸面设有顶吸孔,并且所述吸引管顶端部还设有顶?侧吸孔,所述的顶?侧吸孔的一部分开口位于顶部凸面和另一部分开口位于顶端本体部侧面,所述的顶端本体部可任选地设有侧吸孔,且所述的吸引器的用材包括不锈钢、塑料或医用高分子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腔镜手术的吸引器,包括握持部、吸引管本体部和吸引管顶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顶端部包含顶端本体部和顶部凸面,所述顶部凸面设有顶吸孔,并且所述吸引管顶端部还设有顶-侧吸孔,所述的顶-侧吸孔的一部分开口位于顶部凸面和另一部分开口位于顶端本体部侧面,所述的顶端本体部可任选地设有侧吸孔,且所述的吸引器的用材包括不锈钢、塑料或医用高分子材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吸孔的数量为1、2或3个;和/或 所述顶-侧吸孔的数量为η个,其中η为2 8的正整数;和/或 所述的侧吸孔的数量为m个,m为2 24的正整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吸孔围绕吸引管顶端部的截面中心呈对称排列;和/或 所述的侧吸孔沿吸引管顶端部的纵向呈纵列排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吸孔的开口总面积Sw占所述顶部凸面截面积S的5%-30%,更佳地,为10%-1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顶吸孔的面积S1、单个所述顶-侧吸孔的面积S2、单个所述侧吸孔的面积S3相同或基本相同。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明庞烈文马勤运陈佶陈刚苗锋郝振华朱勇俊伍宁
申请(专利权)人:陈志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