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丝机的车丝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22973 阅读:4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2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数控车丝机的车丝方法,包括:改造A刀杆,从组合刀夹上去掉将扒荒刀,车丝刀位置不变;改造B刀杆,将扒荒刀分别安装在B刀杆的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将工件固定后,开启B刀杆冷却水,使B刀杆对准工件,对工件进行倒棱;倒棱完成后,利用所述扒荒刀对工件进行扒荒;扒荒完成后,倒换到A刀杆,利用所述车丝刀对工件进行车丝,直到车丝完成。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车丝过程的载荷降低了40%,同时解决了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数控机床技术,具体说,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CTM-30车丝机是由德国引进的油套管加工专用数控车丝机,加工方式为管子固定,工具头旋转,使用组合刀具,多个刀片车丝一次成型,加工效率高。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一。如图2所示,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二。工具头上装有6个刀杆(Af A3,Bf B3)和6个组合刀夹(Af A3,Bf B3),刀具固定在组合刀夹上。车丝机有6个刀位,Al、A2、A3安装车丝刀,B1、B2、B3就安装外倒刀、端面到和内倒刀。在加工圆螺纹时因为切削量较大,在螺纹结束后刀片还没有离开管体表面,需要有个退刀的过程。而组合刀具设计为扒荒刀与螺纹梳刀安装在同一个固定的刀夹内,扒荒刀先于螺纹梳刀车丝,所以在退刀时扒荒刀已经在螺纹总长之外车削了一段管子表面(即产生了白脖)。如图3所示,是现有技术中车丝刀与扒荒刀安装在同一个组合刀夹内的结构图。车丝刀12和扒荒刀13安装在一个固定的组合刀夹11上,扒荒刀13位于车丝刀12前20mm处,两把刀的切削量不能单独控制,在车丝刀12退刀时,扒荒刀13已经在有效螺纹之外车削了一段20mm长的白脖。由于油套管上产生白脖,在油田下井时,不能准确判断螺纹尾扣,无法判断油套管的拧接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生产厂家经常收到油田提出的异议,导致圆螺纹不能正常生产。其次,因为采用一次车丝成型,切削负载大,使用中发现工具头的刚度不够,导致产品单项值极不稳定,高钢级和偏梯形螺纹的油、套管不能正常生产。同时较大的切削力使得刀具消耗量增大,工具头使用寿命低,平均每各月要更换一次工具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时解决了车丝过程中产生的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包括:改造A刀杆,从组合刀夹上去掉将扒荒刀,车丝刀位置不变;改造B刀杆,将扒荒刀分别安装在B刀杆的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将工件固定后,开启B刀杆冷却水,使B刀杆对准工件,对工件进行倒棱;倒棱完成后,利用所述扒荒刀对工件进行扒荒;扒荒完成后,倒换到A刀杆,利用所述车丝刀对工件进行车丝,直到车丝完成。进一步:所述外倒刀夹上安装有外倒刀和所述扒荒刀,所述端面刀夹上安装有端面刀和所述扒荒刀,所述内倒刀夹上安装有内倒刀和扒荒刀;使用所述外倒刀、端面刀和内倒刀对所述工件进行倒棱。进一步:改造B刀杆过程中,在所述外倒刀夹上增加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扒荒刀冷却水孔,使所述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外倒刀夹原有的冷却水通道相通;使连通B刀杆冷却水通道的B刀杆水孔位移,将扒荒刀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后,使得所述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的冷却水通道连接到所述B刀杆水孔上。进一步:所述B刀杆的长度缩短了 8mm,相应的,所述B刀杆水孔的位置也移动了8mm η进一步:所述扒荒刀为圆形。进一步:所述扒荒刀的直径为16mm。与现有技术相比,技术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车丝过程的载荷降低了 40%,同时解决了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使用本专利技术后,经过现场实验,成功车丝了直径139.7mm、177.8mm,244.5mm三个规格的圆螺纹和偏梯螺纹套管。因为降低了加工过程中丝杠负载,丝扣单项值明显稳定,提高了成材率,一次车丝合格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同时降低了刀具消耗,吨钢刀具消耗降低了 10元。工具头寿命提高一倍,降低了工具头精度的要求,精度从0.02_降低到0.05_。从根本上消除了长圆螺纹存在的白脖缺陷。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一;图2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二 ;图3是现有技术中车丝刀与扒荒刀安装在同一个组合刀夹内的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从A刀杆上去掉扒荒刀的改装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扒荒刀改装到B刀杆上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的叠加示意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的正视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的仰视图;图6c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的俯视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的正视图;图7b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的仰视图;图7c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的俯视图;图8a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的正视图;图8b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的仰视图;图8c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的俯视图;图9a是本专利技术中B刀杆的结构图;图9b是本专利技术中B刀杆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分析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单项值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工具头的刚度不够,车丝过程中丝杠负载大,产生了弹性变形,使得车丝后产品数据不稳定,特别是在加工高钢级时候数据变化大。要想稳定车丝后的螺纹参数就必须降低车丝过程中丝杠的负载。1、产生较大负载的原因。原来的车丝机采用加工一次成型,效率高但是负载大。负载主要来自车丝刀和扒荒刀。而车丝刀与扒荒刀恰好安装在一个组合刀夹,组合刀夹11位于A刀杆上。能有效降低负载的方法就是改一次成型为多次成型。2、分析产生白脖的原因。本专利技术中,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法是,将车丝刀12和扒荒刀13从一个组合刀夹11内分开,同时将加工工艺由一次成型改为一遍扒荒一遍车丝的加工工艺。本专利技术根据现有设备问题,在不改变加工方式和工具头的情况下,改变原加工工艺,根据新工艺设计刀杆、组合刀夹和刀片,通过工艺革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图4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中从A刀杆上去掉扒荒刀13的改装示意图;如图5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中扒荒刀13改装到B刀杆上的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上的叠加示意图。车丝刀12位置不变还安装在A刀杆的组合刀夹11上,去掉扒荒刀13,将去掉的扒荒刀13分别改装到B刀杆的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上,使得外倒刀夹17上安装外倒刀14和扒荒刀13,端面刀夹18上安装端面刀15和扒荒刀13,内倒刀夹19上安装内倒刀16和扒荒刀13。因图5是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的叠加示意图,左上方的方块表示外倒刀14,中间的方块为端面刀15,右上方的方块为内倒刀16,右下方的圆圈是改进后的扒荒刀13。如图6a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17的正视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17的仰视图,图6c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17的俯视图。外倒刀夹17的改进包括:改进的外倒刀夹17是在保证外倒刀14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扒荒刀13。在原来外倒刀14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在外倒刀夹17上增加一个扒荒刀13 (图6c中左下的圆形刀),增加了高度(图6c中左下部为新增加的部分,所以说高度增加了),同时相应的外倒刀夹17增加了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扒荒刀冷却水孔132,该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外倒刀夹17原有的冷却水通道相通。扒荒刀13的改进:因为外倒刀夹17高度增加,受加工空间位置限制,把原来19*19mm的方块形扒荒刀改为Φ 16 (直径16mm)的圆形的扒荒刀13,增加了刀刃的使用率,能够节省刀具消耗。相应的,对端面刀夹18、内倒刀夹19,以及端面刀夹18、内倒刀夹19上增加的扒荒刀13进行了改进。如图7a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18的正视图,图7b是本专利技术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18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控车丝机的车丝方法,包括:改造A刀杆,从组合刀夹上去掉将扒荒刀,车丝刀位置不变;改造B刀杆,将扒荒刀分别安装在B刀杆的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将工件固定后,开启B刀杆冷却水,使B刀杆对准工件,对工件进行倒棱;倒棱完成后,利用所述扒荒刀对工件进行扒荒;扒荒完成后,倒换到A刀杆,利用所述车丝刀对工件进行车丝,直到车丝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车丝机的车丝方法,包括: 改造A刀杆,从组合刀夹上去掉将扒荒刀,车丝刀位置不变;改造B刀杆,将扒荒刀分别安装在B刀杆的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 将工件固定后,开启B刀杆冷却水,使B刀杆对准工件,对工件进行倒棱; 倒棱完成后,利用所述扒荒刀对工件进行扒荒; 扒荒完成后,倒换到A刀杆,利用所述车丝刀对工件进行车丝,直到车丝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控车丝机的车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倒刀夹上安装有外倒刀和所述扒荒刀,所述端面刀夹上安装有端面刀和所述扒荒刀,所述内倒刀夹上安装有内倒刀和扒荒刀;使用所述外倒刀、端面刀和内倒刀对所述工件进行倒棱。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控车丝机的车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青徐辉刘国辉陈云杨振东王志宇任强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