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13453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彻底杜绝冒顶事故,属于连铸浇钢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①分段降速:最后一炉大包内钢水浇完后,中包内钢水量剩余部分钢水时,以0.15m/min2的加速度把拉速降至0.5m/min,保持40~60s以维持将剩余部分钢水浇完,此过程不下渣;开走中包车后,迅速将拉速降到0.2m/min,用钢管沿结晶器的侧面插入钢水内,充分搅动结晶器内钢液面,搅完后液面空壳长度≥100mm,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②尾坯升速:尾坯升速高于常规加速度,常规加速度是0.15m/min²,液面空壳长度≥100mm时,升速到目标拉速0.2m/min,时间≤1.5min。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杜绝“冒顶”事故的发生, 其次减少尾炉因缩孔造成的切废损失;不使用铁钉销,减少材料消耗, 确保人员安全,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彻底杜绝冒顶事故,属于连铸浇钢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板坯连铸具有金属收得率高,能源消耗低,铸坯质量好,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已成为现在钢铁企业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但是随着钢水中加入的铌、钒、钛、铬、钥、镍等合金量的不断增加,钢水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给连铸终浇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当浇铸高合金钢结束阶段,容易出现异常事故,如冒顶,一旦冒顶事故出现,小则在线处理结晶器、扇形段、大则必须更换结晶器和扇形段,既影响时间,更对设备造成伤害。
技术介绍
防冒顶事故主要是采取“封堵”的方式——“冷却材封顶法”,即每次终浇后,在结晶器内铸坯尾部撒入铁钉屑,加速尾部钢水凝固,防止液态钢水从坯壳内外溢,如果还存在冒顶风险,就必须适当停车打水,加速坯壳冷却。但是,即使这样做,冒顶事故的风险还是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彻底杜绝冒顶事故,减少因缩孔造成的损失,减少材料消耗,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包含工序步骤如下: ①分段降速:最后一炉大包内钢水浇完后,中包内钢水量剩余部分钢水时,以0.15m/min2的加速度把拉速降至0.5m/min,保持40 60s以维持将剩余部分钢水浇完,此过程不下渣;开走中包车后,迅速将拉速降到0.2 m/min,用不通入氧气的钢管沿结晶器的侧面插入钢水内,充分搅动结晶器 内钢液面,搅完后液面空壳长度> 100_,即凹坑深度> 100mm,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 ②尾坯升速:尾坯升速高于常规加速度,常规加速度是0.15m/min2,液面空壳长度^ IOOmm时,升速到目标拉速0.2 m/min,时间< 1.5min。上述工艺最适用于高合金钢合金多的钢种,例如P20、718、临氢SA387GrllCll、临氢 1.25Cr-0.5Mo-S1、临氢 14CrlMoR、临氢 2.25Cr_lMo、Q620D (E)调质高强钢、WNM360、WNM400等合金极多钢种。针对合金量少的高合金钢,拉速降至0.5m/min,引拔后不再降至0.2m/min,开走中包车后,及时搅拌及时升速;如WDB620 (此钢种虽合金钢种类多,但量都比较少)、15CrMoR、12MnNiVR (DQ), X80、16MnHR、07MnCrMoVR 等合金总量不多的钢种。所述的大包即钢包,又称盛钢桶、钢水包,它是用于盛接钢水并进行浇注的设备;中包也叫中间包或中间罐,中间包位于钢包与结晶器之间用于钢水浇注的设备。所述的中包内钢水量剩余部分钢水,根据中包断面计算剩余钢水量,以250mm*1800mm为例,先计算出由拉还速度0.9m/min,以0.15m/min2的加速度降速到0.5m/min时所烧注的钢水量,加上拉速保持在0.5m/min的时间段烧注的钢水量,再加上中包最后剩余的残钢量即为开始降速时的中包起始吨位,当最后一炉大包内钢水浇完后,中间包内钢水剩余到这一吨位时开始降速。所述的液面空壳长度,由于在搅拌前紧挨着结晶器四周的钢水已经形成一定厚度的坯壳,坯壳里面还都是液态的钢水,随着钢管插入钢水内的搅动,伴随大量的热能快速释放,随着铸坯的下行,钢水温度的降低,液态金属收缩,使坯壳内的液面与四周坯壳上沿形成一段距离的空壳,称之为液面空壳长度。用不通入氧气的钢管沿结晶器的侧面插入钢水内,深度300mm ;如果钢液中合金过多,可两人相对用钢管搅动,至尾坯出结晶器下口前一刻。本专利技术从原来传统“堵”的方法变为“疏”的新方法,突出安全、可靠和简易是该方法的基本原则。采用全新的“撑开法”替代现行的“封顶法”,与原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改变了用冷却材进行尾部“封堵”的传统方法。本专利技术在调整拉速的配合下,利用终浇后钢水的自然凝固收缩的特性,靠近结晶器四周的固态坯壳首先形成,再利用人工搅拌结晶器钢液的方式加快铸坯内钢水的快速放热,快速收缩,以增加四周坯壳与坯壳内钢水收缩的距离,即增加空壳长度,使铸坯尾部形成一较深的凹坑,阻挡钢液流出,从而从根本上控制冒顶的发生。本专利技术注意事项:(I)尾炉保护渣不可推的太厚,如果终浇前渣层还比较厚,应及时捞渣。(2)结晶器液面不可结冷钢。(3)用于搅拌的钢管一定要事先准备好。本专利技术优点和效果:本专利技术首先杜绝“冒顶”事故的发生,其次减少尾炉因缩孔造成的切废损失;不使用铁钉销,减少材料消耗,确保人员安全,操作方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的具体实施步骤: a.分段降速:最后一炉大包浇完后,根据不同断面,中包钢水量剩余到合理吨位时,以0.15m/min2的加速度把拉速降至0.5m/min,保持40 60s以维持将剩余钢水浇完,严禁下渣;开走中间包车(开车时可搬上限位)迅速将拉速降到0.2 m/min,用一根钢管沿侧面插入,尽量深一些,充分搅动结晶器内钢液面,搅完后液面空壳长度必须> 100mm,即凹坑深度>100_,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如果钢液中合金过多可两人相对同时搅动至尾坯出结晶器下口前一刻。b.尾坯升速:尾坯升速高于常规加速度,液面空壳长度> IOOmm时及时升速到目标拉速(0.2 m/min,时间< 1.5min为宜)。此措施适用于高合金钢合金多的钢种,例如P20、718、临氢SA387GrllCll、临氢1.25Cr-0.5Mo-S1、临氢 14CrlMoR、临氢 2.25Cr_lMo、Q620D (E)调质高强钢、WNM360、WNM400等合金极多钢种。实施例二的具体步骤: 针对合金量少的高合金钢,拉速降至0.5m/min,引拔后不再降至0.2m/min,开走中包车后,及时搅拌及时升速,如WDB620 (此钢种虽合金钢种类多,但量都比较少)、15CrMoR、12MnNiVR (DQ)、X80、16MnHR、07MnCrMoVR 等合金总量不多的钢种。本专利技术效果:据统计报表显示,该专利技术共浇注品种合金钢连铸坯26浇次,减少尾坯缩孔近13米,多收得钢水43.26吨,按一吨品种合金钢平均价格I万元计算,冲减废品价值后,约可创效29万元。同时,节省铁钉销2080公斤,价值8320元。按全年平均100个浇次计算,可创效近200万元。权利要求1.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含工序步骤如下: ①分段降速:最后一炉大包内钢水浇完后,中包内钢水量剩余部分钢水时,以0.15m/min2的加速度把拉速降至0.5m/min,保持40 60s以维持将剩余部分钢水浇完,此过程不下渣;开走中包车后,迅速将拉速降到0.2 m/min,用不通入氧气的钢管沿结晶器的侧面插入钢水内,充分搅动结晶器内钢液面,搅完后液面空壳长度> 100_,即凹坑深度> 100mm; ②尾坯升速:尾坯升速高于常规加速度,常规加速度是0.15m/min2,液面空壳长度^ IOOmm时,升速到目标拉速0.2 m/min,时间< 1.5mi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包内钢水量剩余部分钢水,根据中包断面计算剩余钢水量,先计算出由拉坯速度0.9m/min,以0.15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铸高合金钢尾炉操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含工序步骤如下:①分段降速:最后一炉大包内钢水浇完后,中包内钢水量剩余部分钢水时,以0.15m/min2的加速度把拉速降至0.5m/min,保持40~60s以维持将剩余部分钢水浇完,此过程不下渣;开走中包车后,迅速将拉速降到0.2 m/min,用不通入氧气的钢管沿结晶器的侧面插入钢水内,充分搅动结晶器内钢液面,搅完后液面空壳长度≥100mm,即凹坑深度≥100mm;②尾坯升速:尾坯升速高于常规加速度,常规加速度是0.15m/min²,液面空壳长度≥100mm时,升速到目标拉速0.2 m/min,时间≤1.5mi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彦明
申请(专利权)人: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