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9128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4:02
一种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可连结一光纤传输线,该套管元件包括一收容管;一头套;及一颈部,位于该收容管与头套之间,其外壁面形成有一折弯基准槽,并使该颈部以该折弯基准槽进行折弯,直到该头套倾斜至一预定角度为止,由此可矫正该光纤传输线的光纤出射方向与外部的发光单元的光信号入射方向同轴向,以降低光信号入射时的损失,可提高耦光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可提高耦光效率的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
技术介绍
在光纤通讯系统中,光收发次组件(OpticalSub-Assembly for Transceivers)为光信号与电信号转换中的重要媒介,如图1A所示,该光收发次组件10包括一收容本体11,具有一第一端连结有一发光单兀12,及一第二端连结有一光导引结构,该光导引结构可分为尾纤式(Pigtail type)及插座式(Receptacle type),本实例以尾纤式光导引结构作说明,该尾纤式光导弓丨结构13具有一收容管14,其前端内部具有一直线孔18可收容一头套15 ;及一光纤传输线16同轴设置于收容管14中,之间凭借接着树脂其成为连结。通常该发光单元12与光导引结构13的光学对准需凭借一耦光机使光纤传输线16的光纤17与发光单元12的光信号作耦光对准,以将光信号传送。如图1B所示,就几何光学理论而言,光束出射角度计算公式为nSIN(0 1)=SIN(0 1+Θ2),η:光纤折射率,Θ 1:光纤在头套端面的研磨角度,Θ 2:光纤轴线与光出射方向的夹角。通过该公式及光入射至光纤与光自光纤出射(即光入射角与光出射角Θ 2)同轴向为最佳路径的理论,因此,该头套15以直立方式设置于该收容管14中,所以,发光单元12的光信号入射方向与光纤17成一直线,而不与光纤17的出射光射出同轴向,进而造成入射光信号的损失,此缺失需要补救。另外,该收容管14的末端面凭借接着树脂E包覆在该光纤传输线16外,当该光导引结构13在进行后续装配时,该光纤传输线16可能会被拉扯,而形成一外力在光纤传输线16上,将使光纤17发生断裂,而为不良品,此问题需要克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改变发光单元的入射方向的条件下,提供一种可提高耦光效率的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用于连接一光纤传输线,并凭借接着树脂使所述的套管元件与所述的光纤传输线成为连结,该光纤传输线包含一与一位于该光纤传输线外部的发光单元作耦光对准的光纤、一包覆于光纤外部的被覆层,及一包覆于被覆层外部的缓冲层,并使部分光纤外露在被覆层末端,该套管元件包括:一收容管,装入被覆层及缓冲层;一头套,装入光纤,该头套前端具有一用于防止反射光直接射入于发光单元的斜面;及一颈部,位于该收容管与头套之间,该颈部外壁面形成有一折弯基准槽,并使该颈部以该折弯基准槽进行折弯,直到该头套倾斜至一预定角度为止,使该光纤出射方向与该发光单兀的光信号入射方向同轴向。所述的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其中,该折弯基准槽为一环形V形槽。所述的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其中,该收容管界定有一中心孔用于装入被覆层及缓冲层,该头部界定有一光纤插入孔用于装入光纤,及该颈部界定有一锥形孔,用于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光纤通过,并且该锥形孔与中心孔及光纤插入孔成为一通路。所述的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其中,该收容管更包括有一留胶槽位于该中心孔末端,供注入的接着树脂位于留胶槽中,而该留胶槽的直径比该中心孔的孔径大。所述的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其中,该颈部的外径比头套的外径小,及该头套的外径比收容管的外径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头套利用该颈部的环形V形槽折弯一倾斜角度,可矫正该光纤出射方向与该发光单元的光信号入射方向同轴向,以满足光束出射角度的计算公式,使发光单元发出的光信号能大量聚集耦合于该光纤中,由此降低耦合损失,以大幅提高耦光效率。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详细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而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做任何限制。附图说明图1A为现有光导引结构的断面图;图1B为现有光导引结构的断面图,并显示入射光信号与出射光信号的光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套管元件连结有光纤传输线的断面图,并显示入射光信号与出射光信号的光路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套管元件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套管元件的前视图;图5为图4中沿5-5线所作的断面图;图6为本技术套管元件的头套倾斜一预定角度的断面图。附图标记说明:光纤传输线20 ;光纤21 ;被覆层22 ;缓冲层23 ;发光单元24 ;套管元件30 ;收容管31冲心孔32 ;留胶槽33 ;头套40 ;光纤插入孔41 ;斜面42 ;颈部50 ;环形V形槽51 ;锥形孔52 ;接着树脂E。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30可用以接纳一光纤传输线20,该光纤传输线20包含一光纤21,—包覆于光纤21外部的被覆层22,及一包覆于被覆层22外部的缓冲层23。实质上,该光纤传输线20安装于套管元件30前必需将其自由端除去部分的被覆层22及缓冲层23,以使部分光纤21露出一预定长度。该套管元件30包括一收容管31,—头套40位于该套管元件30的前端,及一颈部50位于收容管31与头套40之间。实质上,该头套40及颈部50与收容管31结合成为一体。该收容管31的内部界定有一中心孔32可接纳该光纤传输线20。该收容管31更包含有一留胶槽33位于中心孔32的后端(即插入口),可供注入的接着树脂E位于留胶槽33中,以防止光纤传输线20的光纤21发生断裂。该留胶槽33的直径比中心孔32的孔径大。该头套40的内部界定有一光纤插入孔41可接纳露出该光纤传输线20的光纤21,使发光单元24的发光信号耦合至光纤21。该头套40前端为一斜面42可防止反射光直接射入于发光单元24,致使发光单元24受到杂讯的干扰。该头套40的外径比收容管31的外径小。该颈部50的外壁面形成有一折弯基准槽,图5显示折弯基准槽以一环形V形槽51作为实施例说明,在该头套40上施加一外力,并在该环形V形槽51进行折弯,直到头套40倾斜至一预定角度为止,如图6所示。该颈部50的内部界定有一锥形孔52,其一端的部分长度延伸至收容管31,并与中心孔32相通,另一端的部分长度延伸至头套40并与光纤插入孔41相通。图4显示该锥形孔52延伸通过该环形V形槽51,而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光纤21通过,以防止锥形孔52在折弯后产生变形,致使光纤21无法通过。该颈部50的外径比头套40的外径小。如图2所示,为了使套管元件30与光纤传输线20连接,首先在头套40上施加一外力,并在环形V形槽51进行折弯,直到头套40倾斜至一预定角度为止,然后注入适量的接着树脂E于套管元件30内,且不让接着树脂E溢出留胶槽33,此时可将光纤传输线20安装于该套管元件30中,使露出的光纤21延伸到位于该颈部50的锥形孔52及头套40的光纤插入孔41间,且被覆层23和缓冲层24延伸到位于该收容管31的中心孔32及留胶槽33间。当接着树脂E硬化时,将使套管元件30与光纤传输线20连接,且有部分的接着树脂E密封在留胶槽33中。最后将该头套40前端研磨成一斜面42可防止反射光直接射入于发光单元24,致使发光单元24受到杂讯的干扰。由于,该头套40利用该颈部50的环形V形槽51折弯一倾斜角度,可矫正该光纤21出射方向与该发光单兀24的光信号入射方向同轴向,以满足光束出射角度的计算公式,使发光单元24发出的光信号能大量聚集耦合于该光纤21中,由此降低耦合损失,以大幅提高耦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一光纤传输线,并凭借接着树脂使所述的套管元件与所述的光纤传输线成为连结,该光纤传输线包含一与一位于该光纤传输线外部的发光单元作耦光对准的光纤、一包覆于光纤外部的被覆层及一包覆于被覆层外部的缓冲层,并使部分光纤外露在被覆层末端,该套管元件包括:一收容管,装入被覆层及缓冲层;一头套,装入光纤,该头套前端具有一用于防止反射光直接射入于发光单元的斜面;及一颈部,位于该收容管与头套之间,该颈部外壁面形成有一折弯基准槽,并使该颈部以该折弯基准槽进行折弯,直到该头套倾斜至一预定角度为止,使该光纤出射方向与该发光单元的光信号入射方向同轴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导引结构用套管元件,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一光纤传输线,并凭借接着树脂使所述的套管元件与所述的光纤传输线成为连结,该光纤传输线包含一与一位于该光纤传输线外部的发光单元作耦光对准的光纤、一包覆于光纤外部的被覆层及一包覆于被覆层外部的缓冲层,并使部分光纤外露在被覆层末端,该套管元件包括: 一收容管,装入被覆层及缓冲层; 一头套,装入光纤,该头套前端具有一用于防止反射光直接射入于发光单元的斜面;及 一颈部,位于该收容管与头套之间,该颈部外壁面形成有一折弯基准槽,并使该颈部以该折弯基准槽进行折弯,直到该头套倾斜至一预定角度为止,使该光纤出射方向与该发光单兀的光信号入射方向同轴向。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永华
申请(专利权)人:维德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