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引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包括设置在浑水河道旁边的清水池,设置在山上的数个蓄水池,对山上植物进行灌溉的灌溉管道,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和蓄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设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输送到蓄水池的第一提水泵站,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与灌溉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设置输水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浑水河道旁边设置清水池,通过将浑水处理变成清水后储存在清水池中,为灌溉提供水源,保证了灌溉水源的稳定性。采用自动的灌溉技术,不仅能恢复山体生态,而且保证了种植的效益,适合高效农业、林业的发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灌溉结构,尤指一种将浑水变成清水后,清水汇集在清水池或清水湖中,再引清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北方地区普遍气候干燥,降水量小,通过自然雨水,山上的植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溉,所以北方的山一般比较突兀,既不美观,也不能抵挡风沙。如果采用人工上山进行浇灌,因为山体面积大,依靠人工浇灌既费时、费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利用河流的水进行灌溉,但是河流的水一般比较浑浊,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关的专利技术将浑浊的水变为清水,如中国专利:浑水河道隔墙渗透清水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42.0);浑水渠底渠岸渗透清水结构专利名称(专利号为:201220104930.8),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67.0);流动的浑水河道改变成清水河道的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27.6);利用流动的浑水河流建清水人工湖的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77.4),以上专利中公开了将浑水变成清水的技术,但是如何使这些清水对山上的植物进行浇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浑水变成清水,引清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本技术是一种弓I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包括设置在浑水河道旁边的清水池,设置在山上的数个蓄水池,对山上植物进行灌溉的灌溉管道,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和蓄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设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输送到蓄水池的第一提水泵站,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与灌溉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设置输水阀门。优选的,所述蓄水池设置排污阀门。优选的,所述灌溉管道包括输水主管,所述输水主管上设置若干输水支管,所述输水主管与输水支管连接处设置第一分支水阀。优选的,所述输水支管上设置若干滴管,所述输水支管和滴管连接处设置第二分支水阀。优选的,所述输水主管上设置喷灌阀门。优选的,所述输水支管上设置滴灌阀门。优选的,所述数个蓄水池设置在山上的不同高度,地势低的蓄水池的出水口与地势高的蓄水池连通,并在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设置第二提水泵站。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在浑水河道旁边设置清水池,通过将浑水处理变成清水后储存在清水池中,为灌溉提供水源,保证了灌溉水源的稳定性。采用自动的灌溉技术,不仅能恢复山体生态,而且保证了种植的效益,适合高效农 业、林业的发展。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是一种引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包括设置在浑水河道旁边的清水池1,设置在山上的数个蓄水池2,对山上植物进行灌溉的灌溉管道,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和蓄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设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输送到蓄水池的第一提水泵站3,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与灌溉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设置输水阀门4。所述蓄水池设置排污阀门5,定期对蓄水池进行排污,使蓄水池保持清洁。清水池设置在山底的浑水河道旁边,将浑水经过处理后变成的清水,储存在清水池中或者清水湖中,清水湖起到和清水池相同的作用,都是储存清水准备对清水做进一步利用。关于浑水变成清水的技术,在中国专利:专利号为=201220104942.0,专利名称:浑水河道隔墙渗透清水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30.8,专利名称:浑水渠底渠岸渗透清水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67.0,专利名称:防洪堤渗透过滤清水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27.6,专利名称:流动的浑水河道改变成清水河道的结构;专利号为:201220104977.4,专利名称:利用流动的浑水河流建清水人工湖的结构。中有详细内容,这里就不再论述。本技术中,第一提水泵站3设置在清水池的出水口,在第一提水泵站3的作用下,将清水池里的清水泵到设置在山上的蓄水池中。蓄水池的输水口与灌溉管道连通,通过灌溉管道对山上的植物进行浇灌。在蓄水池的输水口设置的输水阀门4控制蓄水池向输水管道输水,输水阀门4开启,蓄水池向输水管道输送清水对植物进行灌溉,输水阀门4关闭,蓄水池停止向输水管道输水。同时,根据需要,输水阀门4还可以控制蓄水池的输水量,从而控制植物的浇水量。所述灌溉管道包括输水主管6,输水主管6与蓄水池连通,输水主管上设置若干输水支管7,在所述输水支管上设置若干滴管8,根据山体走向,横向一般设置输水主管,纵向设置输水支管或滴管。所述输水主管与输水支管连接处设置第一分支阀门9,控制浇水量。滴管8的出水口直接通到植物14的根部,对植物进行滴灌。所述输水支管和滴管连接处设置第二分支阀门10,控制浇水量。所述输水主管上设置喷灌阀门11,对植物进行喷灌。输水支管上设置滴管阀门12,对植物进行滴灌。根据植物种植的株行距,株行距密,采用喷灌;株行距疏,采用滴灌。山体如果较高,在山上的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设置蓄水池,地势低的蓄水池的出水口与地势高的蓄水池连通,并在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设置第二提水泵站13,将地势低的蓄水池的水输送到地势高的蓄水池里对植物进行灌溉。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浑水河道旁边的清水池,设置在山上的数个蓄水池,对山上植物进行灌溉的灌溉管道,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和蓄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设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输送到蓄水池的第一提水泵站,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与灌溉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设置输水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浑水河道旁边的清水池,设置在山上的数个蓄水池,对山上植物进行灌溉的灌溉管道,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和蓄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设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输送到蓄水池的第一提水泵站,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与灌溉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池的输水口设置输水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设置排污阀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引水上山恢复山体生态的灌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道包括输水主管,所述输水主管上设置若干输水支管,所述输水主管与输水支管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冬青,
申请(专利权)人:郭冬青,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