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构造柱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890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构造柱制造方法,通过在原墙体上设置通孔,之后在原墙体需设置构造柱处沿墙体竖直方向设置竖向纵筋,并通过水平箍筋穿过上述通孔而与竖向纵筋绑扎固定,其后水平箍筋与竖向纵筋外围支设模板,然后在模板与原墙体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如此形成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用构造柱,与传统抗震加固构造柱制造方法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施工快捷、不破坏墙体、结构整体性好及安全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指。
技术介绍
地震灾害是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引起大量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建筑状况,在役建筑中大部分是砌体结构,校舍和住宅建筑基本以砌体结构为主,而且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绝大多数砌体房屋未进行抗震设防。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始实施的校安工程,将原来普通设防的校舍建筑提高为重点设防,核心就是对校舍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砌体结构。校安工程抗震加固工作量大面广,快捷有效的加固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房屋的抗灾能力是关键,后续的抗震加固工程更是任重道远,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兴未艾。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关键,一是加强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其中提高纵、横向墙体间的拉结是关键;二是加强和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其中的构造措施即是在墙体两端增设构造柱,约束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开裂变形。因此,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常常采用增设构造柱的方法。传统的增设构造柱的方法是在房屋外侧紧贴墙壁增加一根钢筋混凝土柱,通过穿墙钢筋钩到与外墙垂直方向的墙体上,打钩部位需局部凿除砖墙,通过填补砂浆锚固拉结钢筋。为增加构造柱与外墙的共同工作,外墙上一般间隔30cm凿开一个长宽均30cm、深为6cm的洞形成混凝土键,加强与原结构连接。传统增设构造柱做法的缺点:一是凿洞工作量大,施工进度慢,凿洞不仅破坏原结构墙体,还会引起原结构墙体内部开裂损伤,无法补救;二是浇筑混凝土需要振捣,不仅影响施工速度,对模板固定要求高,很容易由于模板固定不牢而跑模;三是浇筑构造柱所用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长,影响后续工序施工而降低施工进度;四是普通混凝土收缩性大,不能保证与原结构的紧密结合;五是新增的构造柱仅一个方向(垂直外墙方向)与原结构拉结,而另一方向(沿外墙方向)未设拉结钢筋,仅通过6cm深混凝土键连接,地震时仅能提供一个方向的墙体约束,另一方向无法提供约束,抗震加固效果较差;六是仅适合室外增设构造柱,室内无法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对墙体一端增设构造柱,也大大影响抗震加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构造柱施工时凿墙工作量大且对墙体产生破坏和损伤、混凝土需要振捣并且养护时间较长、混凝土收缩会产生与原结构间的缝隙、仅能对一个方向的墙体提供约束以及无法在室内增设构造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包括如下步骤:局部清除原墙体表面粉刷层;在原墙体上设置通孔;在原墙体需设置构造柱处沿墙体竖直方向设置竖向纵筋,并通过水平箍筋穿过上述通孔而与竖向纵筋绑扎固定;在水平箍筋与竖向纵筋外围支设模板;在模板与原墙体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_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O-lOOKg/Μ3,聚合物外加剂l-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 %,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养护后拆除模板形成构造柱。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其中养护的时间为I天。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混凝土材料7天达到设计强度。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水平箍筋穿过原墙体并形成闭合箍,而竖向纵筋需穿过设置在原墙体上的楼板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粗骨料为碎石或天然卵石。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细骨料为天然砂、人工砂或工业渣。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补偿收缩掺合料选自磨细煅烧明矾石或各种 UEA、HEA。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聚合物外加剂为萘系混凝土减水剂或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依据上述主要特征,上述混凝土材料的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乙烯醇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只是在原墙体上打通孔,如此避免凿墙,大大减小了凿墙工程量,也避免了由于凿墙振动对墙体产生开裂损伤等破坏,同时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混凝土材料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具有高粘结、低收缩、自密实、免振捣特性,不仅免去振捣工序加快了施工速度,并且养护时间短,也明显加快了施工进度,还由于该混凝土材料粘结性能好和低收缩性,能保证新材料与原结构的紧密结合,保证加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图2为在一字形节点上增设构造柱的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在L形节点上增设构造柱的示意图。图4A至图4C为在T形节点上增设构造柱的示意图。图5A至图5C为在十形节点上增设构造柱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与图2等所示,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砌体结构墙体抗震加固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局部清除原墙体10表面粉刷层;在原墙体10上设置通孔11 ;在原墙体10需设置构造柱处沿墙体竖直方向设置竖向纵筋12,并通过水平箍筋13穿过上述通孔11而与竖向纵筋12绑扎固定;在水平箍筋13与竖向纵筋12外围支设模板14 ;在模板14与原墙体10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_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O-lOOKg/Μ3,聚合物外加剂l-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养护后拆除模板14形成构造柱。上述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中应用的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硫率酸盐水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粗骨料可单独使用碎石或天然卵石,也可以同时使用碎石和天然卵石。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细骨料可单独使用天然砂、人工砂或工业渣,也可以同时使用天然砂、人工砂和工业渣。其中工业渣可以是水淬粒化高炉矿洛、磷洛等。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_。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补偿收缩掺合料可以单独使用磨细煅烧明矾石、各种UEA或HEA,也可以同时使用磨细煅烧明矾石、各种UEA和HEA。加入补偿收缩掺合料能使混凝土材料水化硬化后无收缩,从而使加固过程中新增构件与原结构的同步受力性能良好。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聚合物外加剂可以单独使用萘系混凝土减水剂、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或可溶性聚合物,也可以同时使用萘系混凝土减水剂、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和可溶性聚合物。其中可溶性聚合物可以是乳胶粉等。聚合物外加剂的作用是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流动性及与原混凝土和钢筋的粘结力。纤维为短切的聚丙烯纤维或聚乙烯醇纤维。纤维的作用在于增强混凝土材料的耐火性和耐久性。硅灰的添加也是为了增强凝土材料的流动性。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可达到如表I所示的技术指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构造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局部清除原墙体表面粉刷层;在原墙体上设置通孔;在原墙体需设置构造柱处沿墙体竖直方向设置竖向纵筋,并通过水平箍筋穿过上述通孔而与竖向纵筋绑扎固定;在水平箍筋与竖向纵筋外围支设模板;在模板与原墙体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0?100Kg/M3,聚合物外加剂1?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养护后拆除模板形成构造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构造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局部清除原墙体表面粉刷层; 在原墙体上设置通孔; 在原墙体需设置构造柱处沿墙体竖直方向设置竖向纵筋,并通过水平箍筋穿过上述通孔而与竖向纵筋绑扎固定; 在水平箍筋与竖向纵筋外围支设模板; 在模板与原墙体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其中该自密实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和用量为:水泥400-900Kg/M3,粗骨料300-950Kg/M3,细骨料500_1050Kg/M3,补偿收缩掺合料O-lOOKg/Μ3,聚合物外加剂l-15Kg/M3,硅灰0-65Kg/M3,纤维0.5-2.5Kg/M3,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6mm,所述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mm,各种原材料含水率小于1.5 %,使用时加水量为干物料的7-11% ; 养护后拆除|吴板形成构造柱。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构造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护的时间为I天。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克旭徐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美创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