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5838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船外机,其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动机罩内。船外机具备:冷却开口部(25),其能够将空气从发动机罩(24)的上部引导到内部(40);第一冷却进气通路(63),其与冷却开口部(25)连通并且其第一出口(65)开口于上前端部(24d);隔壁(81),其朝向大致铅直方向地设于第一出口(65)的下方;以及第二冷却进气通路(83),其在隔壁(81)的后方沿发动机罩(24)的后壁(24c)在大致铅直方向延伸。船外机(10)将从冷却开口部(25)导入到发动机罩(24)的内部(40)的空气经由第二冷却进气通路(83)引导至节气门体(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这样船外机:在发动机罩内设有发动机,将空气经由在发动机(燃烧室)的上游侧具备的节气门体导入到燃烧室。
技术介绍
在船外机中,例如在日本专利第4005198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下述结构:在发动机罩的后上部设有空气进入口,在发动机罩内的前上部设有电气安装盒体,在电气安装盒体的附近(即,发动机内的前上部)设有发动机的进气口。根据上述公报公开的船外机,将空气从空气进入口吸入到发动机罩内,然后将吸入到发动机罩内的空气经由发动机罩内的上部空间导入到电气安装盒体。导入到电气安装盒体的空气将电气安装盒体内的电气安装部件冷却,对电气安装部件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经由发动机的进气口被吸入到节气门体。不过,日本专利第4005198号公报所公开的船外机在发动机罩的上部设有空气进入口、电气安装盒体和发动机的进气口。因而,从空气进入口吸入到发动机罩内的空气经由发动机罩内的上部空间被吸入到发动机的进气口。即,难以使从空气进入口吸入的空气遍布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地循环。由此,需要想办法利用从空气进入口吸入到发动机罩内的空气对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即发动机的整体进行冷却。并且,在船外机中,如日本专利第3608637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下述结构:在覆盖发动机的上方的发动机罩具备进气管道,进气管道的入口开口于进气室,进气管道的出口开口于空气进入管。进气室经由发动机罩的进气口与发动机罩的外部连通。空气进入管与节气门体(节气门)连通。根据日本专利第3608637号公报所公开的船外机,能够将空气从发动机罩的进气口吸入到进气室,并且将吸入到进气室的空气从入口吸入到进气管道。吸入到进气管道的空气经由进气管道的出口被吸入到空气进入管,吸入到空气进入管的空气被导入到节气门体。日本专利第3608637号所公开的船外机被设置为,在船外机安装于船体的状态下,发动机罩的进气口朝向横向侧。因而,在驱动发动机时伴随着进气波动和冲击波而发出进气音时,所发出的进气音经由进气管道而从发动机罩的进气口向横向传播。这样,通过使进气音横向传播能够使进气音不易向船体侧传播。不过,利用使进气音横向传播的方法难以充分地降低进气音。并且,船外机一般构成为:由发动机罩覆盖发动机,在发动机罩设置进气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经由发动机罩的内部空间而与节气门体连通。在该船外机中,例如日本特开2002-235621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下述结构:在节气门体的上游侧设置消声器,使发动机的进气音在消声器中衰减。由于船外机具备消声器,因此将从发动机罩的开口部导入到发动机罩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导入消声器。导入到消声器的空气被吸入到节气门体,吸入到节气门体的空气被导入到发动机的燃烧室。通常已知:在船外机中,在驱动发动机时伴随着进气波动和冲击波而发出进气音,所发出的进气音经由节气门体等而传播到发动机罩的外部。因此,通过在节气门体的上游侧设置消声器,从而使空气在消声器中膨胀而降低了进气音(即,声压)。而且,在船外机中,存在下述结构:进气用的开口部经由发动机罩内的进气通路而与节气门体连通。根据该进气结构,节气门体(即,发动机)经由进气通路而与进气用的开口部直接连通。因而,伴随着发动机的进气波动和冲击波而发出的进气音容易经由进气通路和开口部传播到发动机罩的外部。因此,期望使伴随着发动机的进气波动和冲击波而发出的进气音进一步降低的技术的实用化。进而,可以考虑:在使进气用的开口部经由进气通路而与节气门体连通的情况下,在将空气从开口部向进气通路导入时,将水与空气一起导入到进气通路。由此,存在着导入到进气通路的水经由进气通路而浸入到节气门体的危险,因而期望能够使水不易浸入到节气门体的技术的实用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的船外机。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船外机,其能够充分降低进气音,并且能够抑制水浸入到节气门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船外机,所述船外机具备发动机和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罩,节气门体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侧内部中的上方空间连通,其中,所述船外机具备:进气用的开口部,所述进气用的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上部,用于将空气引导到所述发动机罩的内部;第一进气通路,所述第一进气通路与所述开口部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进气通路沿所述发动机罩的上侧内部延伸至所述发动机罩的上前端部,所述第一进气通路具有开口于所述上前端部的第一出口 ;隔壁,所述隔壁朝向大致铅直方向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的下方,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出口导出的空气向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引导;以及第二进气通路,所述第二进气通路在所述隔壁的后方沿所述发动机罩的后壁在大致铅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进气通路的上端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上方空间连通。在上述船外机中,驱动发动机而从节气门体吸入发动机罩内的空气。通过将发动机罩内的空气吸入到节气门体,从而将空气(外部气体)从进气用的开口部吸入到第一进气通路。吸入到第一进气通路的空气被从第一出口导出到发动机罩的上前端部侧。导出到上前端部侧的空气由隔壁引导到发动机罩的下方。引导到发动机罩的下方的空气被导向后方的第二进气通路侧,并经由第二进气通路被抽吸到节气门体。第二进气通路沿发动机罩的后壁在大致铅直方向延伸,其第二出口与上方空间连通。节气门体与发动机罩的后侧内部中的上方空间连通。因而,能够将引导到发动机罩的下方的空气导入至发动机罩的后侧内部,并将导入到后侧内部的下方的空气经由第二进气通路引导到上方空间。由此,从进气用的开口部吸入到发动机罩内的空气被从发动机罩的上前端部引导到下方,被引导到下方的空气从下方经由后侧内部的下方被引导到上方空间。即,通过使从进气用的开口部吸入的空气遍及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地循环,能够遍及整个区域地搅拌发动机罩内的空气。因此,能够在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使空气的温度平均化,能够高效地冷却发动机罩内的发动机等。并且,通过高效地冷却发动机罩内的发动机等,能够抑制经由节气门体导入到燃烧室的进气的温度上升。这样,通过抑制被导入到燃烧室的进气的温度上升,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并且,由于能够利用进入到发动机(燃烧室)的进气向发动机罩内吸入空气,用吸入的空气高效地冷却发动机罩内,因此可以不要冷却用的风扇。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冷却发动机罩内。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进气通路的下端部的第二入口连通到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壁邻接的下侧内部。在发动机罩的上前端部附近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用于将从进气用的开口部吸入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罩内。因此,能够将第二入口配置在第一出口的大致对角线上。由此,能够使从进气用的开口部吸入的空气遍及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地良好地循环,能够用循环的空气适当地冷却发动机罩内的整个区域即发动机整体。优选的是,所述船外机在所述发动机罩的所述内部具备:发电机,所述发电机设置于所述隔壁的前方且所述第一出口的下方;以及电气安装部件,所述电气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发电机的后方且所述隔壁的铅直方向下方。从第一出口导出到发动机罩的上前端部侧的空气由隔壁引导到发动机罩的下方。因而,能够对从第一出口导出到发动机罩的上前端部的空气朝向发电机进行引导。由此,能够用朝向发电机引导的空气冷却发电机。并且,在发电机的后方且隔壁的铅直方向下方设有电气安装部件。第二进气通路的第二入口连通到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外机(10),所述船外机(10)具备发动机(23)和覆盖所述发动机(23)的发动机罩(24),节气门体(42)与所述发动机罩(24)的后侧内部(40b)中的上方空间(40d)连通,所述船外机(10)的特征在于,所述船外机(10)具备:冷却用的开口部(25),所述冷却用的开口部(25)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部(24a),用于将空气引导到所述发动机罩(24)的内部(40);第一进气通路(63),所述第一进气通路(63)与所述开口部(25)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进气通路(63)沿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侧内部延伸至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前端部(24d),所述第一进气通路(63)具有开口于所述上前端部(24d)的第一出口(65);隔壁(81),所述隔壁(81)朝向大致铅直方向而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65)的下方,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出口(65)导出的空气向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下方引导;以及第二进气通路(83),所述第二进气通路(83)在所述隔壁(81)的后方沿所述发动机罩(24)的后壁(24c)在大致铅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进气通路(83)的上端部的第二出口(85)与所述上方空间(40d)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02 JP 2011-241369;2011.11.02 JP 2011-24141.一种船外机(10),所述船外机(10)具备发动机(23)和覆盖所述发动机(23)的发动机罩(24),节气门体(42)与所述发动机罩(24)的后侧内部(40b)中的上方空间(40d)连通,所述船外机(10)的特征在于, 所述船外机(10)具备: 冷却用的开口部(25),所述冷却用的开口部(25)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部(24a),用于将空气引导到所述发动机罩(24)的内部(40); 第一进气通路(63 ),所述第一进气通路(63 )与所述开口部(25 )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进气通路(63)沿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侧内部延伸至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前端部(24d),所述第一进气通路(63)具有开口于所述上前端部 (24d)的第一出口(65); 隔壁(81),所述隔壁(81)朝向大致铅直方向而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65)的下方,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出口(65)导出的空气向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下方引导;以及 第二进气通路(83),所述第二进气通路(83)在所述隔壁(81)的后方沿所述发动机罩(24)的后壁(24c)在大致铅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进气通路(83)的上端部的第二出口(85)与所述上方空间(40d)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外机,其中, 所述第二进气通路(83 )的下端部的第二入口( 84 )连通到与所述发动机罩(24 )的后壁(24c)邻接的下侧内部(40f)。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外机,其中, 所述船外机(10 )在所述发动机罩(24 )的所述内部(40 )具备: 发电机(43),所述发电机(43)设置于所述隔壁(81)的前方且所述第一出口(63)的下方;以及 电气安装部件(44),所述电气安装部件(44)设置于所述发电机(43)的后方且所述隔壁(81)的铅直方向下方。4.一种船外机,所述船外机具备:发动机(23);发动机罩(24),所述发动机罩(24)覆盖所述发动机(23);开口部(26),所述开口部(26)形成于所述发动机罩(24)以将空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罩内;和节气门体(42),吸入到所述发动机罩(24)的内部的空气从所述开口部(26)导入到所述节气门体(42),所述船外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船外机具备: 进气通路(271),所述进气通路(271)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24)的内部,用于将从所述开口部(226)导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节气门体(42);以及 干涉式消声器(273),所述干涉式消声器(273)设置于所述进气通路(271)的中途,用于减小进气音, 所述干涉式消声器(273)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设置于所述节气门体(42)的上方。5.一种船外机,所述船外机具备:发动机(23);发动机罩(24),所述发动机罩(24)覆盖所述发动机(23 ); —对开口部(226、226 ),所述一对开口部(226、226 )形成于所述发动机罩(24)的上方两侧以将空气导入到所述发动机罩内;和节气门体(42),吸入到所述发动机罩(24)的内部的空气从所述一对开口部(226、226)导入到所述节气门体(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义弘甲斐大志石塚邦彦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