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深思专利>正文

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66202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1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包括复合套和设置在复合套内的木枋,所述复合套为两端开口且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在复合套的一个面上冲压形成多个连接孔,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形成加强筋,木枋从两端的任一开口处嵌入式设置在复合套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提高复合套的整体性,达到提高复合木枋的整体强度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施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建筑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材料一般包括木枋和复合木枋。在中国专利号“97112278. 4”中公开了一种人造木枋的生产制造方法,其申请日为1997年7月21日,公开日为1999年I月27日,是将一般树种的单板依次进行在以H2O2为主的溶液中漂白、在一定温度的酸性染料溶液中染色、蒸气或高频干燥、分选、组坯、选用胶种涂胶、冷压或热压、刨切等工序。但此种木枋并不作为建筑施工工具用,而仅仅是作为建筑材料的装饰板。而现有的木枋由于其强度和重复利用率较低,木材浪费较为严重,现有建筑施工用传统木枋的方式是木材耗量最大之一。现有的复合木枋都是采用钢材与木材复合制备的复合木枋。例如,在中国专利号“200720080728. 5”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成型支撑用复合木枋,其申请日为2007年8月21日,公开日为2008年6月11日,钢框架采用C型钢框架,木枋嵌合在C型钢框架内,其钢制面上设有连接孔,用连接件将C型钢框与木枋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C型钢框架钢制面上设有距离不等的施工圆孔。再如中国专利号“200920243850. 9”公开了一种复合木枋支撑结构件,其申请日为2009年12月9日,公开日为2010年10月27日,包括由“ U ”形槽钢和填充木形成的支撑结构件本体,将填充木设置为呈“凸”形,“ U ”形槽钢的两槽钢边向内弯折延伸与填充木的凸端配合形成一平面。现有的复合木枋制备方法主要是将钢板弯折并切割成所需形状,再与木材复合制成复合木枋。又如中国专利号“200920310999. 4”公开了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支撑用复合枕木,其申请日为2009年9月22日,公开日为2010年7月7日,该复合枕木包括枕木、横截面为矩形的加强套,所述枕木嵌合在所述加强套内并与其形成过盈配合,所述枕木两端均伸出一截于加强套外,其中沿所述加强套其中一边的轴向方向开有长缺口,使所述枕木的相应边部分暴露在外。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现有的复合木枋主要还存在如下不足一、钢材制成的加强套与木枋采用螺钉连接,连接的螺钉及螺帽凸起部位在钢木复合木枋上下车吊装运输过程中易损坏加强套表面的保护层,从而缩短了钢木复合木枋的使用寿命。二、钢木复合木枋用于梁的阳角支撑,在使用时还需要配套其它工具,比如本领域称为火钩的工具,由于连接螺钉和螺帽的凸起,使联接的木板不能与复合木枋全面接触,使得火钩对复合模板定位的稳定性不佳。三、复合套的连接面要么为贯通的开口面,在嵌入木枋后再焊接连接件;要么将复合套的边向木枋方向弯折(如专利200720080728. 5),以防止复合套向两边张开;但这两种结构均存在嵌入木枋时复合套变形较大的问题,使复合木枋的整体性不佳,导致复合木枋的整体强度降低,且嵌入木枋后再焊接连接件,增加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成本。四、现有技术中也有复合套的两个连接面相向弯折或弯折后再卡入木枋上的卡槽中,此种结构同样存在嵌入木枋时复合套变形较大的问题,并且工艺要求更高,嵌入木枋不方便,木枋上开设卡槽还会影响木枋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复合木枋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本技术通过提高复合套的整体性,达到提高复合木枋的整体强度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包括复合套和设置在复合套内的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套为两端开口且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在复合套的一个面上冲压形成多个连接孔,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形成加强筋,木枋从复合套任一端的开口处嵌入式设置在复合套中。所述复合套的横截面为长方形,连接孔设置在长方形的宽所在的长方体的一个侧面上。所述连接孔的长度为20— 40cm,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为I一3cm。所述连接孔的长度为25— 35cm,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为1. 5—2. 5cm。所述连接孔的长度为30cm,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为2cm。采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本技术中,所述复合套为两端开口且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在复合套的一个面上冲压形成多个连接孔,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形成加强筋,木枋从两端的任一开口处嵌入式设置在复合套中,采用此结构,复合套为一体式结构,提高了复合套的整体性,在嵌入木枋时,复合套的变形较小,达到提高复合木枋的整体强度的目的,连接孔在使用时便于其它部件与木枋的连接,并且加强筋还具有将两个面连接成一体的作用。二、本技术中,所述复合套的横截面为长方形,连接孔设置在长方形的宽所在的长方体的一个侧面上,采用此结构不仅便于在复合木枋上设置其它部件,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木枋的强度。三、本技术中,所述连接孔的长度为20—40cm,大于40 cm时会影响复合套的整体强度,小于20 cm时不便于其它部件通过连接孔与木枋连接,因此该范围不仅保证了复合套的强度,又便于与其它部件的连接;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为I一3cm,由于复合木枋为标准件,大于3cm时会导致连接孔开设不均匀或者开孔数量少影响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小于Icm时会降低与加强筋连接的两个面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因而该范围不仅保证了加强筋的加强作用,而且保证了加强筋的连接功能。四、本技术中,所述连接孔的长度为25—35cm,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为1. 5—2. 5cm,采用此长度和宽度,除上述优点外,材料用量最小,而且便于与其它施工工具配套使用,可适用于各种施工组模,应用范围更广。五、本技术中,所述连接孔的长度为30cm,相邻两连接孔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为2cm,采用此长度和宽度,除上述优点外,使复合木枋的整体性达到最佳,使两个面通过加强筋连接的可靠性最高。六、与现有的加强套与木枋采用螺钉连接相比,本专利没有凸起部位,在复合木枋上下车吊装运输过程中不会损坏复合套表面的保护层,从而增加了复合木枋的使用寿命,并且在使用中使联接的木板能与复合木枋全面接触,使得火钩对复合模板定位的稳定性极闻。七、与复合套的连接面为贯通的开口面或将复合套的边向木枋方向弯折(如专利200720080728. 5)相比,本专利中的复合套由于为一体式结构,在嵌入木枋时复合套变形极小,使复合木枋的整体性更高,导致复合木枋的整体强度增强,且嵌入木枋后不需要再焊接连接件,减小了后序工序,提闻了组I旲效率。八、与现有复合套的两个连接面相向弯折或弯折后再卡入木枋上的卡槽中相比,本专利同样存在嵌入木枋时复合套不易,并且工艺要求不高,且复合套的内腔中没有阻挡处,嵌入木枋更方便,木枋也不需要开槽,使木枋强度得到保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主视或后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复合套,2、木枋,3、连接孔,4、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种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包括复合套I和设置在复合套I内的木枋2,所述复合套I为两端开口且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在复合套I的一个面上冲压形成多个连接孔3,相邻两连接孔3之间的间隔形成加强筋4,木枋2从复合套I任一端的开口处嵌入式设置在复合套I中。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复合套I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包括复合套(1)和设置在复合套(1)内的木枋(2),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套(1)为两端开口且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在复合套(1)的一个面上冲压形成多个连接孔(3),相邻两连接孔(3)之间的间隔形成加强筋(4),木枋(2)从复合套(1)任一端的开口处嵌入式设置在复合套(1)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 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包括复合套(I)和设置在复合套(I)内的木枋(2),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套(I)为两端开口且呈空心的长方体状,在复合套(I)的一个面上冲压形成多个连接孔(3),相邻两连接孔(3)之间的间隔形成加强筋(4),木枋(2)从复合套(I)任一端的开口处嵌入式设置在复合套(I)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施工组模的复合木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套(I)的横截面为长方形,连接孔(3)设置在长方形的宽所在的长方体的一个侧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深思
申请(专利权)人:刘深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