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999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7:27
一种压接端子(10),其包含导体压接部(12),该导体压接部(12)具有由底板(13)和一对导体压接片(14、14)形成的U形状的截面,该一对导体压接片被设置成在该底板(13)的两侧上延伸并且被压接以包裹布置在该底板(13)的内表面(13a)上的电线(W)的导体(Wa)。该导体压接部(12)被压接且被连接到该导体(Wa),并且具有由具有相同形状的圆筒形凹部组成的齿状物(16)。这些齿状物(16)位于在该导体压接部(12)的内表面(13a、14a)中所假定的且在该导体(Wa)的纵向方向上斜交的格子(21、22、23)的各个格点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与电线相连接的压接端子
技术介绍
作为用于与电线相连接的压接端子,已知在图1中图示的压接端子(例如,参见专利文件I)。该压接端子110设置有:电连接部111,其可与匹配端子(未示出)电气连接;导体压接部112,其具有大致U形状的横截面并且被压接且被连接到通过将电线W的多根导线Wc扭绞在一起而形成的导体(芯线);以及涂层压接部115,其被固定到电线W的涂层部Wb。导体压接部112的内表面112a具有沿与导体Wa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三个凹槽形状的齿状物118。当将电线W的导体Wa压接到压接端子110的导体压接部112时,导体Wa的导线Wc在变形的同时被推入到凹槽形状的齿状物118中,并且在此时,作为齿状物118的边缘的齿状物边缘117致使导体Wa的导线Wc的表面上的氧化膜破损以产生新形成的表面,并且因此将该新形成的表面和压接端子110的导体压接部112牢固地附着到彼此,因而实现了电连接。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JP2009-245695A (图1)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上常规的压接端子110中,当将电线的导体压接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时,变化(variation)是大的。例如,当压接力不充分(压缩率太低)时,不足以产生新形成的表面,并且压接端子与电线的氧化膜之间的电连接阻抗是高的并且变得不稳定。如果压接力太大(压缩率太高)时,对导体的损害是大的(损害容易增加,尤其是在通过扭绞和捆扎细电线形成导体的情况下),并且存在的问题是,压接端子与电线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固定强度)是低的并且容易变化。因此,代替凹槽形状的齿状物118,已经考虑到如图2和图3中所图示的配置,在该配置中,由多个圆筒形凹部组成的圆形齿状物116以规律的间隔连续地布置。凭借圆形齿状物116,与凹槽形状的齿状物118相比,可以确保齿状物边缘长度,并且因此,即使压接力不增加,也可以产生新形成的表面,因而可以减少对导体的损害。然而,通过仅仅以规律的间隔连续地布置圆形齿状物116,难以抑制当电线的导体被压接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时的变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减小在将电线的导体压接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操作中的变化,其能够将电连接阻抗稳定在低水平,并且同时其能够将机械连接强度稳定在高水平。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是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包括导体压接部,该导体压接部具有由底板和一对导体压接片形成的U形状的横截面;所述一对导体压接片被设置成在所述底板的两侧上延伸,并且被压接以包裹布置在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上的电线的导体,其中,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压接且被连接到所述导体,并且该导体压接部包括齿状物;这些齿状物位于在所述导体压接部的内表面中所假定的并且在所述导体的纵向方向上斜交的格子的各个格点处;所述齿状物由具有相同形状的圆筒形凹部组成。根据以上方面,在导体的纵向方向上斜交的格子被假定在导体压接部的内表面上,并且由具有相同形状的圆筒形凹部组成的齿状物被设置在格子的各个格点处,因而可以令人满意地确保作为圆筒形凹部的开口边缘的齿状物边缘的长度。从而,当导体压接部被压接到导体时,导体表面的氧化膜被齿状物边缘破坏而产生新形成的表面,并且因此,可以增加导体和端子牢固地附着到彼此的面积,使得电连接阻抗可以被稳定在低水平。即使当导体通过扭绞和捆束细电线而形成时,也将可以在压接时对每根导线的损害分散,并且因此,可以稳定地增强机械连接强度。格子的第一对角线可以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可以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根据以上构造,齿状物被布置成使得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等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因此,能够以很平衡的方式进行电连接阻抗上的稳定减少以及机械连接强度上的稳定增强。格子的第一对角线可以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可以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根据以上构造,齿状物被布置成使得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大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因此,相对于导体的圆周方向,齿状物之间的间隔是狭窄的,并且由齿状物边缘产生的新形成的表面的面积增加;因此,在导体与端子之间的电连接阻抗可以被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即使当相对于导体的纵向方向齿状物之间的间隔增加并且导体通过扭绞和捆束细电线而形成时,在压接时对每根导线的损害也可以被进一步分散。压接端子可以进一步包括:电连接部,其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前端处并且电连接到匹配端子;以及涂层压接部,其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的后端处并且被配置成压接电线的涂层部。导体压接部可以包括在电连接部一侧上的前端侧压接部以及在涂层压接部一侧上的后端侧压接部,并且齿状物可以被布置在前端侧压接部中。根据以上构造,电连接到匹配端子的电连接部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的前端处,并且压接电线的涂层部的涂层压接部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的后端处。因此,前端侧压接部有助于减少端子与导体之间的电连接阻抗,并且因此,齿状物被布置成使得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大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将导体与端子之间的电连接阻抗稳定在低水平。格子的第一对角线可以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可以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根据以上构造,齿状物被布置成使得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小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因此,相对于导体的圆周方向,齿状物之间的间隔增加,并且即使当导体通过扭绞和捆束细电线而形成时,也可以进一步分散压接时对每根导线的损害。相对于导体的纵向方向,齿状物之间的间隔是狭窄的,并且在压接时,导体与齿状物边缘之间的接触点的数量增加;因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并且稳定导体和端子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压接端子可以进一步包括:电连接部,其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前端处并且电连接到匹配端子;以及涂层压接部,其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的后端处并且被配置成压接电线的涂层部。导体压接部可以包括在电连接部一侧上的前端侧压接部以及在涂层压接部一侧上的后端侧压接部,并且齿状物可以被布置在后端侧压接部中。根据以上构造,电连接到匹配端子的电连接部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的前端处,并且压接电线的具有涂层部的涂层压接部被设置在导体压接部的后端处。因此,后端侧压接部有助于在端子与导体之间的机械连接的增强,并且因此,齿状物被布置成使得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导体的纵向方向,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导体的纵向方向,并且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小于第二对角线的长度,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强和稳定导体与端子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图示出常规压接端子的透视图。图2是常规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的相关部分的展开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1-1II线的截面图。图4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透视图。图5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04 JP 2010-1751701.一种压接端子,包括导体压接部,该导体压接部具有由底板和一对导体压接片形成的U形状的横截面;所述一对导体压接片被设置成在所述底板的两侧上延伸,并且被压接以包裹布置在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上的电线的导体, 其中,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压接且被连接到所述导体,并且该导体压接部包括齿状物;这些齿状物位于在所述导体压接部的内表面中所假定的格子的各个格点处,并且所述格子在所述导体的纵向方向上斜交;所述齿状物由具有相同形状的圆筒形凹部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所述导体的所述纵向方向, 所述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所述导体的所述纵向方向,以及 所述第一对角线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格子的第一对角线被定位成沿着所述导体的所述纵向方向, 所述格子的第二对角线被定位成垂直于所述导体的所述纵向方向,以及 所述第一对角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长度。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沼雅则竹村幸祐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