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能够促进电动机温度下降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具备电动机冷却促进单元(102),该电动机冷却促进单元(102)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温度TMG超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temp1的情况下,且在越野行驶模式成立的情况下或为了进行越野行驶而将副变速器(36)切换成低速用变速档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变速器(26)的制动器(B1、B2)(离合器装置)将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旋转。与未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旋转的情况相比,为了对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进行冷却而从冷却装置(60)供给的润滑油向更大范围供给,第二电动发电机的冷却效果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电动机和设置在该电动机与车轮之间的离合器装置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促进电动机的温度下降的技术。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车辆用控制装置,其具备设置为能够向车轮进行动力传递的电动机和能够将所述车轮与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及连接的离合器装置,在电动机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时,通过上述离合器装置将车轮与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例如专利文献I及2记载的正是这种情况。根据这种车辆用控制装置,能够抑制电动机的温度上升。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车辆用控制装置,其具备电动机和包括上述离合器装置而构成的自动变速器,在电动机与车轮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连接的状态下,在电动机输出时该电动机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在通过离合器装置将电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状态下,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比增大而使电动机的旋转上升。由此,与低转速高输出时相比,电动机高转速低输出时发热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该电动机的发热量而不会限制电动机的输出。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8288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220856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4-0282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以往的专利文献I及2的车辆用控制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电动机包含层叠钢板的集合体而构成,因此热容量大,一旦上升的电动机的温度难以下降,因此从电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到该电动机的温度充分下降为止花费时间。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的车辆用控制装置中,电动机与车轮处于能够动力传递地连接的状态,电动机为输出中且车辆为行驶中的情况下,能得到电动机的发热量减少的效果,例如在电动机与车轮的动力传递切断时、车辆停止时、或电动机未输出时,存在无法得到上述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促进电动机的温度下降的车辆用控制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主旨在于,(a)—种车辆用控制装置,具备电动机,以能够向车轮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设置;以及离合器装置,能够切断及连接该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其中,(b)在所述电动机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该电动机旋转。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为基础,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利用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设置的发动机来使该电动机旋转。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为基础,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利用另一电动机来使该电动机旋转。另外,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为基础,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向该电动机自身供给驱动电流,由此使该电动机旋转。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从所述电动机的内周侧向该电动机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油路,从该润滑油供给油路供给的润滑油因由该电动机的转子进行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周侧飞溅,由此对该电动机进行冷却。另外,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为了冷却所述电动机而从该电动机的外侧向该电动机施以润滑油。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五或第六方面为基础,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而使该电动机旋转时,与该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之前相比,增加从所述冷却装置向该电动机供给的润滑油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Ca)所述离合器装置基于电气指令而动作,(b)在所述电动机的温度超过所述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输出所述电气指令而使所述离合器装置动作,由此将所述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Ca)所述离合器装置响应车辆的驾驶员进行的离合器切换操作而动作,(b)所述车辆用控制装置具备第一显示装置,在所述电动机的温度超过所述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该第一显示装置对车辆的驾驶员进行引导,以进行用于通过该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规定的离合器切换操作。另外,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而使该电动机旋转时,所述电动机的温度越高,则使该电动机的旋转速度越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第十一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在所述电动机的温度超过所述规定温度的情况下、且越野行驶模式成立的情况下或越野行驶用的低速用变速档成立的情况下,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该电动机旋转。另外,本专利技术第十二方面的主旨在于,以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为基础,具备第二显示装置,该第二显示装置将所述电动机的温度处于所述规定温度以下这一情况告知车辆的驾驶员。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在电动机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离合器装置将车轮与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上述电动机旋转,因此,与电动机不旋转的情况相比,为了对电动机进行冷却而供给的润滑油更多地或向更大范围地供给,电动机的冷却效果提高,因此能够促进电动机的温度下降。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用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用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设置的发动机来使该电动机旋转,因此,电动机以无负载状态旋转,因而来自该电动机的发热量受到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动机的温度下降。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用另一电动机使该电动机旋转,因此,电动机以无负载状态旋转,因而来自该电动机的发热量受到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动机的温度下降。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向该电动机自身供给驱动电流而使该电动机旋转,因此,与不使电动机旋转的情况相比,为了对电动机进行冷却而供给的润滑油更多地或向更大范围地供给,电动机的冷却效果提高,因此能够促进电动机的温度下降。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从所述电动机的内周侧向该电动机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油路,从该润滑油供给油路供给的润滑油因由上述电动机的转子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周侧飞溉,由此冷却该电动机,因此,通过使电动机旋转,从该电动机的转子向外周侧飞溅例如向电动机的定子等供给的润滑油量增加,因此电动机的冷却性能提高。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为了冷却所述电动机而从该电动机的外侧向该电动机施以润滑油,因此,通过使电动机旋转,使该电动机中施有润滑油的部位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控制装置,具备:电动机,以能够向车轮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设置;以及离合器装置,能够切断及连接该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所述车辆用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动机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使该电动机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利用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设 置的发动机来使该电动机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利用另一电动机来使该电动机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后,向该电动机自身供给驱动电流,由此使该电动机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从所述电动机的内周侧向该电动机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油路,从该润滑油供给油路供给的润滑油因由该电动机的转子进行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外周侧飞溅,由此对该电动机进行冷却。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为了冷却所述电动机而从该电动机的外侧向该电动机施以润滑油。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离合器装置将所述车轮与所述电动机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原亨,田端淳,多贺丰,上野康志,峰川秀人,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