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阀,包括阀体(13),该阀体内形成有输入腔(17)、输出腔(14)、以及中间腔(15),其中,所述中间腔内设有能够滑动的阀芯(16),该阀芯的一端在移动至输出腔时形成连通通道,并且该阀芯的相对端在滑动至输入腔(17)时与阀体形成密封性面接触或线接触。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设有该单向阀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汽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向阀采用独特的单向控制结构,其能够有效地实现散热器除汽管内的蒸腾液汽的正向导通、逆向截止的单向控制功能,该单向阀能够可靠地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从而解决了发动机在低温时运行升温慢等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动机功率,降低了油耗,改善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并提高了暖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阀门,具体地,涉及一种单向阀。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设置有所述单向阀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具有该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大多采用强制循环式水冷却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发动机运转过程中零部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使得发动机适度冷却,从而使其保持在适宜的工作范围之内。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常规连接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公知地,参见图7所示,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1、液压泵11、冷却风扇22、节温器3以及形成在发动机缸盖和缸体内的水套,其中,散热器1、液压泵11、水套以及节温器3通过水管连接为冷却水强制循环路径,冷却风扇22 —般邻近于散热器2安装以对散热器2强制通风,节温器3 —般安装在发动机的水套出水口,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高低,自动改变冷却水的循环路线及流量,从而使得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下。现在汽车上大多采用蜡式节温器,其主要功能元件为蜡质感温元件,在冷却水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从发动机水套流出的冷却水直接返回液压泵11,从而不经由散热器2散热即继续参与循环,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称其为冷却水“小循环”。典型地,如图7所示,冷却水(或称为“冷却液”)在液压泵11的作用下,通过发动机进水管12流经发动机缸盖和缸体内的水套而吸收热量,然后沿发动机出水管2流入散热器2。通过冷却风扇22的强制通风,使得空气流高速通过散热器2,从而不断地将流经散热器2的高温冷却水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而使冷却水温度下降。冷却后的冷却水流动到散热器底部后,通过液压泵11再次被泵入发动机缸盖和缸体内的水套中,此时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称的冷却水强制循环路径中的冷却水“大循环”。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散热器2起到主水箱的作用,除此之外,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一般还设有通过管道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12的副水箱8,副水箱8的作用在于储存和随时补给冷却水,并在发动机工作时收集蒸腾液汽,蒸腾液汽中含有气态冷却水、液态冷却水雾滴以及空气,在其进入副水箱8后,其中含有的气态冷却水会逐渐冷凝成液态,有时蒸腾液汽较多而导致副水箱中压力过大时,蒸腾液汽会通过副水箱上部的阀门溢出泄压。在现有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为了减少冷却水损失,增强冷却效果,副水箱8—般采用液汽分离型式,即将蒸腾液汽冷凝分离,使得蒸腾液汽中的液态冷却水流入液腔,空气等流入气腔并排出,以优化冷却系统压力。同时,为了保证结构紧凑,发动机除汽管4和散热器除汽管5接入副水箱8的同一腔室,即图7所示的连通腔7,然后在该连通腔7内再进行分离。上述现有技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副水箱结构的问题在于,当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节温器3不工作从而切断发动机水套出水口通向散热器I的冷却水流动路径,发动机内部冷却水进行“小循环”,从而冷却水不流经散热器1,因此此时仅发动机除汽管4向副水箱8内喷涌蒸腾液汽,但是由于发动机除汽管4与散热器除汽管5均连接于副水箱8内的连通腔7,节温器3与散热器I之间不导通状态以及液压泵11的运转使得散热器I内产生负压,发动机除气管4内的蒸腾液汽进入连通腔7后,在压力作用下,部分蒸腾液汽以及冷却水会沿着散热器除汽管5回流进入散热器进行冷却,然后经过散热器I冷却后的温度极低的冷水进入发动机水套,这常常导致冬季发动机冷却过度,发动机升温慢、功率下降、油耗上升,并影响暖风效果等问题。具体地,参见图7所示,当冬季户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发动机10中用于控制冷却水是否流经散热器I的节温器3关闭,以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运行。并且,暖风系统需要借助冷却水的温度升高以对车内空间增温。节温器3关闭后,发动机冷却系统开启“小循环”,冷却液在发动机内部循环。发动机出水管2中冷却水路径被阻断,散热器I被隔绝于冷却水循环路径之外。同时,液压泵11继续工作,仍通过发动机进水管12与散热器I内部联通,此时散热器I内部产生负压。发动机10运行时内部冷却水经过加热产生大量蒸腾液汽,该蒸腾液汽通过发动机除汽管4进入副水箱8内部的连通腔7内,连通腔7内具有一定正压。此时散热器I内为负压,在压力作用下,连通腔7内的蒸腾水汽流入散热器除汽管5中,并回流至散热器I。水汽冷凝后成为大量液态冷却水,通过散热器I后被强行冷却,最后经过发动机进水管12进入发动机10。也就是说,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发动机为了保证正常运行温度而通过节温器3关闭了冷却水流经散热器I的“大循环”路径,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由于上述连接结构,实际上给冷却水的“大循环”开了“后门”,使得发动机冷却过度,发动机升温慢、功率下降、油耗上升,甚至熄火,并影响到暖风系统的暖风效果。有鉴于现有技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上述缺陷,需要对发动机冷却系统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向阀,该单向阀能够可靠地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以在节温器将发动机出水管路切断时避免副水箱中的蒸腾液汽或冷却水回流到散热器内。在上述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该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能够在节温器将发动机出水管路切断时避免副水箱中的蒸腾液汽或冷却水回流到散热器内,从而避免发动机冷却过度。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要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的发动机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具有显著改善的动力性能,并且暖风效果较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向阀,包括阀体,该阀体内形成有输入腔、输出腔、以及该输入腔与输出腔之间的中间腔,其中,所述中间腔内设有能够相对于该中间腔的内周壁滑动的阀芯,该阀芯的一端在移动至所述输出腔时形成连通所述输入腔和输出腔的连通通道,并且该阀芯的相对端在滑动至所述输入腔时与所述阀体形成密封性面接触或线接触以分隔所述输入腔和输出腔。优选地,所述阀芯的朝向所述输出腔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到所述阀体上的凸块,所述阀芯的与所述中间腔滑动配合的边缘区域形成有通气孔,所述阀芯的一端在移动至所述输出腔时,所述通气孔以及所述阀体与阀芯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连通通道。优选地,所述输入腔、中间腔以及输出腔分别为圆孔腔,以形成为相互连通的阶梯孔。更优选地,所述阀芯包括弧形或锥形阀片,该阀片在滑动至所述输入腔时与所述中间腔和输入腔之间的阶梯突棱形成所述密封性线接触。可选择地,所述阀芯包括平面形阀片,该阀片在滑动至所述输入腔时与所述中间腔和输入腔之间的阶梯面形成所述密封性面接触。优选地,所述阀芯还包括与所述阀片一体的环周边缘,该环周周缘与所述中间腔的内周壁滑动配合。具体地,所述阀片的朝向所述输出腔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凸块,所述环周周缘上形成有所述通气孔。优选地,所述凸块和所述通气孔各自具有多个,该多个凸块和多个通气孔分别沿所述阀片的环周方向均匀布置。在上述单向阀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连接在散热器的液汽接口与副水箱的连通腔之间的散热器除汽管以及连接在发动机的液汽接口与所述连通腔之间的发动机除汽管,其中,所述散热器除汽管上设有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单向阀,该单向阀的正向导通端接口与所述散热器连通,反向截止端接口与所述连通腔连通。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单向阀采用独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单向阀,包括阀体(13),该阀体内形成有输入腔(17)、输出腔(14)、以及该输入腔与输出腔之间的中间腔(15),其中,所述中间腔(15)内设有能够相对于该中间腔的内周壁滑动的阀芯(16),该阀芯的一端在移动至所述输出腔时形成连通所述输入腔(17)和输出腔(14)的连通通道,并且该阀芯(16)的相对端在滑动至所述输入腔(17)时与所述阀体(13)形成密封性面接触或线接触以分隔所述输入腔(17)和输出腔(14)。
【技术特征摘要】
1.单向阀,包括阀体(13),该阀体内形成有输入腔(17)、输出腔(14)、以及该输入腔与输出腔之间的中间腔(15),其中,所述中间腔(15)内设有能够相对于该中间腔的内周壁滑动的阀芯(16),该阀芯的一端在移动至所述输出腔时形成连通所述输入腔(17)和输出腔(14)的连通通道,并且该阀芯(16)的相对端在滑动至所述输入腔(17)时与所述阀体(13)形成密封性面接触或线接触以分隔所述输入腔(17)和输出腔(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阀,其中,所述阀芯(16)的朝向所述输出腔(14)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到所述阀体(13)上的凸块(19),所述阀芯(16)的与所述中间腔(15)滑动配合的边缘区域形成有通气孔(18),所述阀芯的一端在移动至所述输出腔时,所述通气孔(18)以及所述阀体(13)与阀芯(16)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连通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阀,其中,所述输入腔(17)、中间腔(15)以及输出腔(14)分别为圆孔腔,以形成为相互连通的阶梯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阀,其中,所述阀芯(16)包括弧形或锥形阀片(20),该阀片(20)在滑动至所述输入腔(17)时与所述中间腔(15)和输入腔(17)之间的阶梯突棱(25)形成所述密封性线接触。·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波,周新华,刘福萍,苏朝霞,郑传熹,彭海波,陈胜,朱铎,田净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