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藏库。其包括前面具有开口部的隔热箱体、通过将隔热箱体的内侧左右划分而形成冷冻温度带的冷冻空间和冷藏温度带的冷藏空间的分隔壁、和设置于冷冻空间的开口部的前面的冷冻室门。另外,包括设置于冷冻空间的上部的第一冷冻室、设置于冷冻空间的下部的第二冷冻室、和设置于第一冷冻室和所述第二冷冻室之间的制冰室(24)。另外,还包括设置于制冰室(24)的自动制冰装置(31)、设置于自动制冰装置(31)的下方的储冰容器(33)、和设置于储冰容器(33)与隔热箱体之间的储存空间(34)。(*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带冷冻功能的冷藏库,特别涉及侧开门冷藏库。
技术介绍
目前,提出有将冷冻温度带的冷冻空间和冷藏温度带的冷藏空间借助作为隔热分隔壁的纵分隔壁左右分开的冷冻冷藏库(侧开门冷藏库)。在侧开门冷藏库中,在冷冻空间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以与冷冻空间相同的左右宽度尺寸形成有制冰室,在冷藏空间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具备用于向制冰室供水的供水箱(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 - 153525号公报)。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制冰室由于形成为与冷冻空间的左右宽度相同的空间,因此,具备大容量的储冰空间。因此,在冰的使用频率较低的冬天的情况下等,具有在储冰空间贮存的状态下的冰升华,冰彼此易粘接这种问题。另外,由于长时间内冰储存于储冰空间,所以具有容易使其它食品的气味转移到冰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通过不影响上下配置的冷冻空间的尺寸地配置制冰室,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侧开门冷藏库。一种冷藏库,其包括前面具有开口部的隔热箱体、通过将隔热箱体的内侧左右划分而形成冷冻温度带的冷冻空间和冷藏温度带的冷藏空间的分隔壁、和设置于冷冻空间的开口部的前面冷冻室门。另外,包括设置于冷冻空间的上部的第一冷冻室、设置于冷冻空间的下部的第二冷冻室、和设置于第一冷冻室与第二冷冻室之间的制冰室。另外,还包括设置于制冰室的自动制冰装置、设置于自动制冰装置的下方的储冰容器、和设置于储冰容器与隔热箱体之间的储存空间。由此,由于不会具有没必要大的储冰空间,因此,不会产生在储冰空间内贮冰状态下的冰彼此粘接,或其它食品的气味转移到冰上。另外,储冰空间的一部分作为储存冰以外的食品的冷冻室,可以有效地使用冷藏库内的空间。如上所述,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降低储冰空间的冰彼此粘接和来自其它的食品的气味向冰上转移,并且对使用者来说使用方便的冷藏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藏库内部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从冷藏库的制冰室附近的正面观察的剖面构造的图;图4是从斜后方 观察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容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藏库10的主视图,图2是该冷藏库10内部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冷藏库10具备隔热箱体11、第一门12.第二门13、第三门14。隔热箱体11是前面开口的箱体,具有阻断冷藏库10的内部和外部的热的出入的隔热功能。第一门12是朝向隔热箱体11,开闭自如地关闭左侧的开口部分的门。第一门12以在隔热箱体11的左侧的壁的前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第一门12通过铰链安装于隔热箱体11上。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门12为长方形,上述的转动轴通过第一门12的左端缘部。在第一门12的右端缘部设置有用于开门的内侧把手。第二门13是朝向隔热箱体11,开闭自如地关闭右侧的开口部分的门。第二门13以在隔热箱体11的右侧的壁的前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第二门13通过铰链安装于隔热箱体11上。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二门13为长方形,上述的转动轴通过第二门13的右端缘部。第一门12的宽度比第二门13窄。在第二门13的左端缘部设置有显示操作部15,其显示冷藏库内的信息,并且可以操作冷藏库10的运转;内·侧把手,其用于开门;以及凹部16,其用于将手把在第一门12及第二门13各自的内侧把手上。在第二门13的中央稍稍靠上设置有沿厚方向贯通第二门13的贯通孔,作为开闭自如地关闭该贯通孔的门,设置第三门14。通过打开第三门14,而不打开第二门13,就能够将储存于第二门13后方的储存物取出,或者为了储存于第二门13的后方,放入储存物。第三门14以在贯通孔的下端缘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第三门14通过铰链安装于第二门13上。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三门14大致为正方形(角部被倒圆),上述的转动轴通过第三门14的下端缘部。如图2所示,冷藏库10的内部通过具有隔热性能的分隔壁即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的纵分隔壁23,被划分为面对时为左侧的冷冻空间21和面对时为右侧的冷藏空间22。两空间以冷气不相互循环的方式独立。冷冻空间21设定于冷冻温度带,为了冷冻保存,通常设定为一 22°C 一 15°C,但为了提高冷冻保存状态,例如,有时设定在一 30°C及一 25°C的低温。冷藏空间22为了冷藏保存,以不冻的温度为下限,通常设定在1°C 5°C,但为了提高蔬菜等的鲜度,例如,有时设定在稍高的温度设定的2V 7V。纵分隔壁23比冷藏库10的宽度方向中央稍稍靠左配置,由此,冷藏空间22 —侧形成为比冷冻空间21稍宽阔。在冷冻空间21内,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制冰室24,在制冰室24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冷冻室25,在下侧设置有第二冷冻室26。S卩,冷冻空间21从上起按顺序设置有第一冷冻室25、制冰室24、第二冷冻室26这三室。在制冰室24的上侧的靠近纵分隔壁23处设置有自动制冰装置31。自动制冰装置31包括成为制冰部的制冰盘32、使制冰盘32工作的机械部、和储存被制成冰的冰的储冰容器33。在制冰室24内的自动制冰装置31的制冰部和储冰容器33的左横侧设置有储存空间34。即在储存空间34与纵分隔壁23之间设置有自动制冰装置31和储冰容器33。第一冷冻室25是具备多个搁板27的储存室,第二冷冻室26是具备多个抽出式收纳容器的储存室。冷藏空间22在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装拆自如地配置有贮存向制冰盘32供给的水的储水箱35。在储水箱35的侧方设置有低温储存室29。另外,在储水箱35和低温储存室29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冷藏室28,在下侧设置有第二冷藏室30。由此,冷藏空间22从上起按顺序设置有第一冷藏室28、储水箱35和低温储存室29、以及第二冷藏室30这三个室。第一冷藏室28为具备多个搁板27的储存室,第二冷藏室30是具备多个抽出式收纳容器的储存室。低温储存室29是具备抽出式收纳容器的储存室。低温储存室29可以设定为作为所谓冷冻室的一 I l°c,作为所谓部分室的一 4. 5°C 一1. 5°C,以及与第一冷藏室28和第二冷藏室30同样的温度带的任一温度带。储水箱35靠近纵分隔壁23侧而设置。而且,载置储冰容器33的第一横隔体36和载置储水箱35的第二横隔体37设置于实际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即,储水箱35和自动制冰装置31隔着纵分隔壁23横排配置。冷藏库10在冷冻空间21和冷藏空间22分别具备专用的冷却器和冷却风扇。冷冻空间用冷却器41设置于第二冷冻室26的背面,冷冻空间用冷却风扇42设置于第一冷冻室25的下方的背面。冷藏空间用冷却器43和冷藏空间用冷却风扇44设置于第二冷藏室30的背面。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冷冻空间21的背面设置有在冷冻空间21的全高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冷冻空间用风道(未图示)。在第二冷冻室26的背面的冷冻空间用风道内冷冻空间用冷却器41和冷冻空间用冷却风扇42以冷冻空间用冷却风扇42为上的方式上下配置。根据该构成,通过冷冻空间用冷却风扇42在冷冻空间用风道内向上方吹出由冷冻空间用冷却器41生成的冷气,可以使其从设置于冷冻空间用风道的前面的多个冷冻空间用风道吹出口 45向冷藏库内吹出。在冷藏空间22的背面还设置有在冷藏空间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藏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前面具有开口部的隔热箱体;通过将所述隔热箱体的内侧左右划分,而形成冷冻温度带的冷冻空间和冷藏温度带的冷藏空间的分隔壁;设置于所述冷冻空间的开口部的前面的冷冻室门;设置于所述冷冻空间的上部的第一冷冻室;设置于所述冷冻空间的下部的第二冷冻室;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冻室和所述第二冷冻室之间的制冰室;设置于所述制冰室的自动制冰装置;设置于所述自动制冰装置的下方的储冰容器;和设置于所述储冰容器和所述隔热箱体之间的储存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6 JP 2011-2348691.一种冷藏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前面具有开口部的隔热箱体; 通过将所述隔热箱体的内侧左右划分,而形成冷冻温度带的冷冻空间和冷藏温度带的冷藏空间的分隔壁; 设置于所述冷冻空间的开口部的前面的冷冻室门; 设置于所述冷冻空间的上部的第一冷冻室; 设置于所述冷冻空间的下部的第二冷冻室; 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冻室和所述第二冷冻室之间的制冰室; 设置于所述制冰室的自动制冰装置; 设置于所述自动制冰装置的下方的储冰容器;和 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畠田泰知,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