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包括连通油气井方井(1)以及污水池(2)的排水工作管(3),所述排水工作管(3)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油气井方井(1)、污水池(2)相连通,与污水池(2)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低于与油气井方井(1)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3)内填充有吸水棉(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利用虹吸现象即可自行完成油气井方井内积水的排除,避免了使用电机或柴油机等机械设备,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廉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排水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积水对于施工工地、石油、化工等工业场所可能导致作业时间的拖延、设备锈蚀,甚至成为威胁工作人员安全的隐患。现有油气井方井积水一般通过水泵抽取进行排水,由于油气井方井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积水情况存在随机性,需要工作人员长期、往复巡井,当发现积水严重时借助电机进行人工排水,但因地处偏远,电力设施并不完善,若使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对其排水,则会造成能耗的过度浪费。同时,对于许多大型油田而言,油气井方井的数量通常较多,若在每个油气井方井均采用往复巡井人工排水,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排水装置,可大量节约油气井方井积水排出的人力物力投入,环保节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在排水管内填充有吸水棉,能有效的减少排水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广泛应用于偏远地区等电力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包括连通油气井方井以及污水池的排水工作管,所述排水工作管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油气井方井、污水池相连通,与污水池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低于与油气井方井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本技术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内填充有吸水棉,无需外力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吸水棉将油气井方井内的积水吸附饱和,在污水池一边,由于重力势能的作用,积水从排水工作管内流入污水池中,与此同时,吸水棉则继续从油气井方井一端吸附积水至饱和,以此循环,完成油气井方井的排水工作。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的排水工作,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内还套装有夹置于吸水棉内的内层工作管。为进一步加强排水效率,本技术在所述的内层工作管内还填充有吸水棉。在本技术中,内层工作管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在上述结构中,内层工作管的内径应尽可能的小,使填充其间的吸水棉的差压变化愈加明显,使其更有效的完成整个排水工作。为防止积水中悬浮物或小颗粒物质进入排水工作管内,造成吸附效果的下降,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的两端端口上分别设有过滤悬浮物的过滤头。为方便操作和安置,所述的排水工作管、内层工作管均为塑料或橡胶制作而成的柔性软管或柔性波纹管。在现有技术中,污水池可与多个油气井方井相连通,其距离应合理设置,以保证其正常的工作,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排水工作管的长度为8 12m,其内径为40 160mm。当所述的排水工作管的长度为10m,其内径为120mm,其效果最佳。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结构简单,在现有排水技术中,往往还需要借助电机对排水管施压,使其两端液面出现压差,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工作人员需时常对油气井方井进行巡检,而在电力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甚至还需使用柴油机或汽油机进行排水,能耗相对较大,本技术采用吸水棉对排水工作管进行填充,利用简单的物理变化即可完成上述过程,原理十分简单,避免了使用电机、柴油机等机械设备,大大了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更加节能环保,而对于油气井方井数量较多的场所而言,本技术的优势越加明显。(2)本技术安装方便,排水工作管、内层工作管均为柔性软管或柔性波纹管,为降低成本,排水工作管、内层工作管应采用塑料或橡胶制作而成。(3)在本技术中,排水工作管的长度为10m,其内径为120mm时,排水效果最佳,同时,内层工作管的内径越小,其排水效果也越好。(4)本技术设有过滤头,它能很好的防止积水中悬浮物或小颗粒物质进入排水工作管内,避免出现吸附效果下降的情况出现。(5)本技术应用范围广,不仅能作为油气井方井的排水设备,利用其原理,还可广泛应用于施工工地或现代建筑的屋面排水系统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工作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排水工作管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排水工作管中内层工作管数量为7个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油气井方井,2-污水池,3-排水工作管,4-吸水棉,5-内层工作管,6-过滤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包括连通油气井方井I以及污水池2的排水工作管3,如图1所示,排水工作管3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油气井方井1、污水池2相连通,与污水池2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低于与油气井方井I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在现有技术中,在排除油气井方井I积水之前,首先还必须在排水工作管3与污水池2连通的一端施以向外的压力,使管口水面产生压差,积水才会由压力大的一边(即油气井方井I 一端)流向压力小的一边(即污水池2 —端),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借助电机对排水工作管3施压,使其两端液面出现压差,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工作人员需时常对油气井方井I进行巡检,而在电力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甚至还需使用柴油机或汽油机.进行发电,能耗相对较大,本技术则克服了上述缺陷,通过在排水工作管3内填充吸水棉4来对其进行改进,原理十分简单,避免了使用电机、柴油机等机械设备,大大了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更加节能环保。排水工作管3如图1所示放置,无需设置电机等设备,其原理如下排水工作管3的两端分别设于油气井方井1、污水池2内,在油气井方井I 一边,排水工作管3的端口位于积水液面下方,填充于排水工作管3内的吸水棉4则会将油气井方井I内的积水吸附饱和,而在污水池2 —边,由于重力势能的作用,积水从排水工作管3内流入污水池2中,与此同时,吸水棉4则继续从油气井方井I 一边吸附积水至饱和,以此循环,完成油气井方井I的排水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因地制宜,如在如图1所示的结构中,本技术在铺设排水工作管3的位置设有斜坡,污水池2的位置低于油气井方井I的位置,对于油气井方井I数量较多的情况而言,可采用多个油气井方井I同时连通同一污水池2的方法,无需人工巡查油气井方井I内的液位,利用简单的物理现象(虹吸现象)即可实现积水的排除。排水工作管3的结构如下在排水工作管3内套装有内层工作管5,内层工作管5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如图2、图3所示,吸水棉4分别填充于内层工作管5内以及排水工作管3与内层工作管5的夹层内,在图2、图3中,阴影所示部分则为吸水棉4,为实现更好的排水效果,上述内层工作管5的内径应尽可能的小,即如图3所示结构,图3中内层工作管5较图2中所示内径更小,其数量为7个,填充其间的吸水棉4的压差变化则会愈加明显,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提高排水工作管3的工作效率;如图1所示,为防止积水中悬浮物或小颗粒物质进入排水工作管3内,造成吸附效果的下降,在排水工作管3的两端端口上还分别设有过滤悬浮物的过滤头6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吸水棉4还可采用纳米纤维制作而成,而排水工作管3、内层工作管5则均为塑料或橡胶制作而成的柔性软管或柔性波纹管。在上述结构的安装过程中,可直接将排水工作管3放置于油气井方井I与污水池2之间即可,不仅可重复使用,还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污水池2可与多个油气井方井I相连通,其距离则应合理设置,以保证其正常的工作,在本技术中,排水工作管3的长度为IOm,内径为120mm时,其排水效果最佳。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包括连通油气井方井(1)以及污水池(2)的排水工作管(3),所述排水工作管(3)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油气井方井(1)、污水池(2)相连通,与污水池(2)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低于与油气井方井(1)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3)内填充有吸水棉(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包括连通油气井方井(I)以及污水池(2)的排水工作管(3),所述排水工作管(3)的两端端口分别与油气井方井(I)、污水池(2)相连通,与污水池(2)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低于与油气井方井(I)连通端口所在的平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3)内填充有吸水棉(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排水工作管(3)内还套装有夹置于吸水棉(4)内的内层工作管(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气井方井虹吸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内层工作管(5)内还填充有吸水棉(4)。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油气井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其军,彭刚,邓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思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