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40126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所述路面结构由上至下包括面层、调平层、基层和垫层,其中,所述基层包括设置在上方的透水基层和设置在下方的不透水基层,透水基层和不透水基层之间设置有不透水的防水层,在所述防水层上设置有用于汇集渗透到路面下的积水进行排放的盲沟,所述盲沟设置在道路两侧路面下。雨水通过面层、上基层渗流至防水层上,汇流至盲沟内,通过盲沟再将雨水汇流至路边的雨水口中,最后排入地下排水体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通过路表横坡排水,又能通过路面结构渗流排水,是高效的路面排水结构,能大大改善路面积水问题,有效的减小了路表水膜厚度,便于道路行车与行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路面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市政道路车行道常规的路面结构有两种水泥路面和浙青路面。目前,路面排水仅靠路表漫流,排水效果有限,在多雨季节,时有积水现象发生,不利于车辆、行人行驶。另外景观道路为了展现色彩和形状等,在路面铺筑材料上更多的选择,如用色彩鲜艳的同质砖在路面拼出各种图案,或用形状规整的花岗岩铺筑老上海式的弹街路等。采用这种路面铺筑方式时,常规的做法是先浇筑水泥混凝土基础,然后将路面铺筑材料用水泥砂浆固定在路基上,这种施工工艺虽然在道路结构方面能满足车辆荷载要求,但存在着以下弊端1、施工铺筑材料之间的嵌缝时,水泥砂浆易对铺筑材料表面产生污迹,且不易清理,视觉感观差;2、竣工后,嵌缝中的水泥砂浆是结构的薄弱点,易产生裂缝,养护有难度;3、降雨量较大时,路面易积水,车辆行驶其上,车轮易打滑。若两侧有人行道,行车造成路面积水四溅,给行人带来不便。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能更加有效的对路面进行排水,避免路面积水,便于道路行车与行人的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能更加有效的对路面进行排水,避免路面积水,便于道路行车与行人的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所述路面结构由上至下包括面层、调平层、基层和垫层,其中,所述基层包括设置在上方的透水基层和设置在下方的不透水基层,透水基层和不透水基层之间设置有不透水的防水层,在所述防水层上设置有用于汇集渗透到路面下的积水进行排放的盲沟。较佳的,所述盲沟设置在路面下道路两侧。较佳的,所述透水基层为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所述不透水基层为密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较佳的,所述面层为开级配的浙青混凝土或景观道路面砖或透水砖铺砌形成。较佳的,所述调平层为石屑调平层。较佳的,所述防水层为浙青防水层。较佳的,所述面层上设置有1%_3%的横坡,所述防水层上设置有1%_3%的横坡。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通过如上设置防水层和盲沟,既能通过路表横坡排水,又可以通过路面结构渗透排水,是高效的路面排水结构,能大大改善路面积水问题,有效的减小了路表水膜厚度,便于道路行车与行人。本技术尤其适合于景观道路和南方多雨地区的城市道路,增强了道路行车安全性和行人的舒适性,更贴合人性化设计理念。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本实施例为应用在车行道I上的路面结构,如图所示,所述路面结构由上至下包括横坡为2%的面层3、调平层4、基层和垫层8 ;其中,所述基层包括设置在上方的透水基层5和设置在下方的不透水基层7,透水基层5和不透水基层7之间设置有不透水、横坡为2%的防水层6,在防水层6上设置有用于汇集渗透到路面下的积水进行排放的盲沟9。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盲沟为碎石盲沟设置在路面下道路两侧。面层3使用IOcm景观道路面砖进行铺砌,当然还可以采用开级配的浙青混凝土或透水砖铺砌形成面层3。调平层4为3cm的石屑调平层。防水层6为浙青防水层。所述垫层为15cm的砾石砂垫层。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透水基层5为15cm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不透水基层7为20cm的密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透水基层5设置在不透水基层7上,防水层6设置在透水基层5和不透水基层7之间。示例性的,本实施例应用在车行道上是这样的当路面需要进行排水时,部分积水通过道路横坡向道路两侧漫流汇入雨水系统2 (如雨水口)进行排放。还有部分积水来不及向两侧漫流,雨水通过面层、上基层渗流至防水层上,随路拱横坡(如1% 2%)汇流至盲沟内,通过盲沟再将雨水汇流至路边的雨水口中,最后排入地下排水体系。本实施例双管齐下,能大大改善路面积水问题,有效的减小了路表水膜厚度,增强了道路行车安全性和行人的舒适性,更贴合人性化设计理念。当然了,本技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应用在人行道或其他城市景观道路等其他路面上,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面层和防水层的横坡调整为1%或3%等其他值。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所述路面结构由上至下包括面层、调平层、基层和垫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包括设置在上方的透水基层和设置在下方的不透水基层,透水基层和不透水基层之间设置有不透水的防水层,在所述防水层上设置有用于汇集渗透到路面下的积水进行排放的盲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所述路面结构由上至下包括面层、调平层、基层和垫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包括设置在上方的透水基层和设置在下方的不透水基层,透水基层和不透水基层之间设置有不透水的防水层,在所述防水层上设置有用于汇集渗透到路面下的积水进行排放的盲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沟设置在路面下道路两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道路及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基层为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所述不透水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李涛仲成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