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孟凡琅专利>正文

立体交通转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4011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0:06
一种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并且同心设置的公交专线转盘、自行车道转盘、混合车道转盘,公交专线转盘、自行车道转盘、混合车道转盘外围设有左、右、上、下导引段,左、右导引段分别包括向右行驶车道和向左行驶车道,上、下导引段分别包括向上行驶车道和向下行驶车道,每个向右、向左、向上、向下行驶车道均包括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的混合车道、自行车道、公交车道,各混合车道均与混合车道转盘连通,各自行车道均与自行车道转盘连通,各公交车道均与公交专线转盘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成本低,更方便车辆安全、快速通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体育场或类似工程的修建或其铺面,具体说涉及一种道路的平面交叉、平面会合点或平面互相连接。
技术介绍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拥堵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顽疾,特别是车辆在通过交叉路口时耗时较长,进一步加重拥堵。现在,交叉路口的交通设施通常采用红绿灯、大转盘、立交桥、高架桥等,车辆等红绿灯时等待时间长,而绕过大转盘时也耗时较长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立交桥、高架桥存在成本高、占用大量土地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成本低,并且更方便车辆安全、快速通过交叉路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并且同心设置的公交专线转盘、自行车道转盘、混合车道转盘,公交专线转盘、自行车道转盘、混合车道转盘外围设有左、右、上、下导引段,左、右导引段分别包括向右行驶车道和向左行驶车道,上、下导引段分别包括向上行驶车道和向下行驶车道,每个向右、向左、向上、向下行驶车道均包括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的混合车道、自行车道、公交车道,各混合车道均与混合车道转盘连通,各自行车道均与自行车道转盘连通,各公交车道均与公交专线转盘连通。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中,所述公交专线转盘中心位置处为集中候车区,集中候车区外侧为公交车停车带,所述左导引段与上导引段之间、左导引段与下导引段之间、右导引段与上导引段之间及右导引段与下导引段之间分别设有自水平面到公交专线转盘的台阶,各台阶的起始端均设于混合车道转盘外侧,各台阶的末端分别设于集中候车区内,集中候车区内与各台阶末端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行人出口。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中,所述混合车道转盘位于水平面上,所述各自行车道与水平面之间均设有连接坡道。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中,所述混合车道转盘位于水平面以下,所述自行车道转盘略高于水平面。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公交专线转盘、自行车道转盘、混合车道转盘,因此车辆进入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后实现分流,减少每个转盘内的车流量,保证车辆畅行,无需设置红绿灯,减少车辆等待时间,造价低。另外,公交专线转盘上设置集中候车区,无需出站即可实现公交换乘,水平面与公交专线转盘之间设有台阶,不仅方便乘客乘坐公交车辆,而且行人可经台阶、公交专线转盘穿过交叉路口,无需横穿马路,大大降低事故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的自行车道转盘及自行车道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并且同心设置的公交专线转盘1、自行车道转盘2、混合车道转盘3,混合车道转盘3设于水平面内,公交专线转盘I与自行车道转盘2之间的层间距为2-3米,自行车道转盘2与混合车道转盘3之间的层间距为4-5米,公交专线转盘I中心位置处为集中候车区11,集中候车区11外侧为公交车停车带12,公交专线转盘1、自行车道转盘2、混合车道转盘3外围设有左、右、上、下导引段4、5、6、7,左、右导引段4、5分别包括向右行驶车道和向左行驶车道,上、下导引段6、7分别包括向上行驶车道和向下行驶车道,每个向右行驶车道、向左行驶车道、向上行驶车道、向下行驶车道均包括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的混合车道81、自行车道82、公交车道83,各混合车道81均与混合车道转盘3连通,各自行车道82均与自行车道转盘2连通,各公交车道83均与公交专线转盘I连通,混合车道转盘3位于水平面内,左导引段4与上导引段6之间、左导引段4与下导引段7之间、右导引段5与上导引段6之间及右导引段5与下导引段7之间分别设有自水平面到公交专线转盘I的台阶91,各台阶91的起始端均设于混合车道转盘3外侧,各台阶91的末端分别设于集中候车区11内,集中候车区11内与各台阶91末端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行人出口 92,各自行车道82与水平面之间均设有连接坡道84,如图2所示;另外,为使骑车人上自行车道82更加方便,还可将混合车道转盘3建于水平面以下3-4米,自行车道转盘2略高于水平面。本技术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可用于各交叉路口,自行车、公交车及其他车辆到达交叉路口的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后实现分流,自行车进入自行车道转盘2转向或穿过交叉路口,公交车进入公交车道转盘I转向或穿过交叉路口,其他车辆进入混合车道转盘3转向或穿过交叉路口,行人通过台阶91进入公交车道转盘I乘坐公交车或穿过交叉路口。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并且同心设置的公交专线转盘(1)、自行车道转盘(2)、混合车道转盘(3),公交专线转盘(1)、自行车道转盘(2)、混合车道转盘(3)外围设有左、右、上、下导引段(4、5、6、7),左、右导引段(4、5)分别包括向右行驶车道和向左行驶车道,上、下导引段(6、7)分别包括向上行驶车道和向下行驶车道,每个向右、向左、向上、向下行驶车道均包括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的混合车道(81)、自行车道(82)、公交车道(83),各混合车道(81)均与混合车道转盘(3)连通,各自行车道(82)均与自行车道转盘(2)连通,各公交车道(83)均与公交专线转盘(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并且同心设置的公交专线转盘(I)、自行车道转盘(2)、混合车道转盘(3),公交专线转盘(I)、自行车道转盘(2)、混合车道转盘(3)外围设有左、右、上、下导引段(4、5、6、7),左、右导引段(4、5)分别包括向右行驶车道和向左行驶车道,上、下导引段(6、7)分别包括向上行驶车道和向下行驶车道,每个向右、向左、向上、向下行驶车道均包括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的混合车道(81)、自行车道(82),公交车道(83),各混合车道(81)均与混合车道转盘(3)连通,各自行车道(82)均与自行车道转盘(2)连通,各公交车道(83)均与公交专线转盘(I)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通转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专线转盘(I)中心位置处为集中候车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琅
申请(专利权)人:孟凡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