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能量转换模块,包含至少二致动元件,其具有相同的外观尺寸。至少二支撑件,分别相应于该些致动元件,用以传递振动惯性力至振板。该二支撑件分别固设于相邻致动元件之间,及致动元件与振板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致动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堆叠式能量转换模块。
技术介绍
致动元件(actuator)为一种能量转换元件,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再进一步产生声波或触觉感知回馈(haptic feedback)。致动元件常应用于行动电子装置或人机介面装置。且目前其应用上的主要趋势,是要求配置于装置内的致动元件,具有较高的振动惯性力量输出;另一趋势是,在现今要求装置小型化的潮流下,这些装置内部可配置致动元件的空间自然有限。图1显不一种传统能量转换器的主视图,其包含一致动兀件10以及一支撑件12。其中,支撑件12的一端固设于致动元件10的表面,另一端则连接至振板(未显示)。图1所示的传统能量转换器虽然构造简单,但最大缺点就是所输出的振动惯性力较小,因此应用上较有缺憾。图2显示另一种传统能量转换器的主视图,其包含多个致动元件10及11,两者直接叠加在一起。此种能量转换器虽可改善振动惯性力太小的问题,但是却会改变了原本致动元件的共振模态,使其共振频率显著上升,而必须重新调整配置;且因为共振频率的上升,使得低音共振表现不佳,因而缩减了有效工作范围。图3显示又一种传统能量转换器的主视图,如美国专利第7,684,576号所揭示者,题为“共振元件能量转换器(Resonant Element Transducer) ”,其包含尺寸大小各自相异的多个致动元件10、11,相邻致动元件之间设有支撑件12。由于每一个致动元 件10/11各具不同的共振模态,因此会破坏了原本致动元件的共振模态;且因共振模态的相异,使得其各自产生的振动难以接近同相(in phase,即建设性干涉),因此对惯性力的增加有限;且实施上容易彼此干扰,因而造成使用者应用上的不便,并增加了设计上的复杂度。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能量转换模块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颖的能量转换模块,不但可增强振动惯性力,且可接近原单一致动元件的共振模态,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量转换模块,其具有模块化架构,可增强振动惯性力,且可接近原本单一致动元件的共振模态及有效工作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能量转换模块,其包含至少二致动元件,其中该致动元件具有相同的外观尺寸;及至少二支撑件,分别相应于该致动元件,其中该支撑件用以传递该致动元件所产生的振动惯性力至一振板;其中,该二支撑件分别固设于相邻该致动元件之间,及该致动元件与该振板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包含相同的材质。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的材质包含压电(piezoelectric)材料、电活性聚合物(electroactive polymer,ΕΑΡ)、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磁性收缩材料(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或线性共振致动器(linear resonance actuator, LRA) 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受到相同控制信号的驱动。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受到同相的驱动。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为双压电晶片(bimorph)。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为单压电晶片(unimorph)。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为多压电晶片(multimorph)。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更包含至少一质量块,设于该致动元件的表面。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支撑件分别设于该致动元件的中央。前述的能量转换模 块,其中该支撑件的设定位置分别靠近该致动元件的端点。前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中该致动元件的两相对面均分别设有一个该支撑件。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量转换模块,包含至少二致动元件及至少二支撑件,该些致动元件具有相同的外观尺寸。该些支撑件分别相应于该些致动元件,其中支撑件是用以传递致动元件所产生的振动惯性力至振板。其中,该二支撑件固设于相邻致动元件之间,及致动元件与振板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致动元件的两相对面均分别设有一支撑件。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能量转换模块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模块化架构,可增强振动惯性力,且可接近原本单一致动元件的共振模态及有效工作范围。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显示一种传统能量转换器的主视图。图2显示另一种传统能量转换器的主视图。图3显示又一种传统能量转换器的主视图。图4A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主视图。图4B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剖面视图。图5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与图1所示传统能量转换器的共振模态比较示意图。图6例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与图2所示传统能量转换器的共振模态比较示意图。图7例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与图3所示传统能量转换器的共振模态比较示意图。图8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变化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剖面视图。图9A至图9B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变化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剖面视图。图1OA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主视图。图1OB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剖面视图。图11例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与图4A、图4B所示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共振模态比较示意图。10 :致动元件11 :致动元件12 :支撑件40A :第一致动元件40B :第二致动元件4IA :第一支撑件41B:第二支撑件41C:第三支撑件42 :振板43 :质量块 50 :共振曲线(第一实施例)52 :共振曲线(图1能量转换器)54 :共振曲线(图2能量转换器)56 :共振曲线(图3能量转换器)58 :共振曲线(第二实施例)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能量转换模块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4A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模块的主视图,图4B则显示其剖面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能量转换模块包含至少二致动元件(actuator),如图示中的第一致动元件40A及第二致动元件40B。每一致动元件40A/40B相应有一支撑件41A/41B,其可为顶块。如图所示,第一致动元件40A与第二致动元件40B之间固设第一支撑件41A,第二致动元件40B与振板(例如触控荧幕)42之间固设第二支撑件41B。支撑件41A/41B不但用以连接相邻致动元件(例如第一致动元件40A与第二致动元件40B),或者连接致动元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量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至少二致动元件,其中该致动元件具有相同的外观尺寸;及至少二支撑件,分别相应于该致动元件,其中该支撑件用以传递该致动元件所产生的振动惯性力至一振板;其中,该二支撑件分别固设于相邻该致动元件之间,及该致动元件与该振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4 TW 1001384151.一种能量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至少二致动元件,其中该致动元件具有相同的外观尺寸 '及 至少二支撑件,分别相应于该致动元件,其中该支撑件用以传递该致动元件所产生的振动惯性力至一振板; 其中,该二支撑件分别固设于相邻该致动元件之间,及该致动元件与该振板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致动元件包含相同的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致动元件的材质包含压电材料、电活性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磁性收缩材料、音圈马达或线性共振致动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致动元件受到相同控制信号的驱动。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忠,庄财裕,
申请(专利权)人: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