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雷达专利>正文

一种害虫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30532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6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诱捕苍蝇、蟑螂、蚊子等害虫的多功能诱捕装置,其包括:头部(A)、诱捕室(B)、收集室(C)以及底座(D),所述头部(A)由吊钩(1)、把手(2)、防罩(3)、支撑杆(4)以及支承环(5)构成,所述诱捕室(B)为,将两端开口的圆筒状不透明塑料外壳(6)、中心开圆孔的不透明诱饵盘(7)、圆锥漏斗状塑料网(8)、圆锥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9)从外到里套装而成。该诱捕装置,使用时一般放置在厕所、厨房、食堂或靠近垃圾桶的位置,也可以放置在墙角、家门口、户外苍蝇容易聚集的地方或吊挂在房顶等的合适位置,则能够达到白天主要诱捕苍蝇,晚上诱捕蟑螂、蚊子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害虫诱捕装置,特别是诱捕苍蝇、蟑螂、蚊子等害虫的多功能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苍蝇、蟑螂、蚊子是经常骚扰人们正常生活的害虫,也是传染疾病的媒体。目前灭杀这些害虫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药杀、另一种是拍打或诱捕杀。药杀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是环保性差,容易污染环境,并且可能导致人以及其它动物中毒或死亡,而且长期使用成本不低。拍打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灭杀数量有限,苍蝇或蟑螂容易逃跑,所以效率不高。近年,用各种诱捕器来捕杀害虫的方法日益增多,尤其各种耗能式诱捕器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以往的诱捕器存在捕杀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能差、受使用环境限制、较笨重、不美观、耗电量大、功能单一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诱捕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能好、户内外都能使用、轻便、美观、节能,并且能够诱捕苍蝇、蟑螂、蚊子等多种害虫的多功能害虫诱捕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包括头部、诱捕室、收集室以及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由吊钩、把手、防罩、支撑杆以及支承环构成,所述吊钩与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防罩的顶上,所述防罩、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承环为一体。根据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室是将两端开口的圆筒状不透明塑料外壳、中心开圆孔的不透明诱饵盘、圆锥漏斗状塑料网、圆锥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从外到里套装而成,所述诱饵盘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抵接,所述塑料网的下端穿过所述诱饵盘的中心圆孔,并且其外壁与所述诱饵盘抵接,所述塑料网和所述金属高压电网的上边缘与所述外壳的上端内壁相互抵接,从而形成诱饵室,金属高压电网下口的直径为1. 2cm左右,所述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下端穿过所述漏斗状塑料网的下端口。根据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诱捕室的所述外壳上在低于所述诱饵盘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设置能安装电池的脉冲高压电晕电路,其周期能够设定为20S、30S、60S、120S,所述电晕电路还具备外接电源线、带有鳄嘴夹的连接电线以及电源开关。根据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靠近所述诱饵盘上面位置设有几个具有透明投饵口盖的投饵口,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还设有三个向里凸起的处于一个水平的凸块,其对所述诱饵盘具有支撑作用。根据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通过所述支撑环与所述诱捕室的所述外壳的上端螺合。根据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室由圆筒状透明塑料壳体、透明塑料漏斗、取虫盖以及漏斗状底部组成,所述底部中心具有直径为3. O 4. Ocm的向下延伸的圆孔,所述漏斗下口的口径为O. 8 1. 0cm,漏斗上端外壁与收集室上端内壁螺合,并且所述诱捕室通过所述壳体的下端与所述收集室的上端螺合,所述诱捕室与所述收集室通过所述漏斗能够上下贯通,所述取虫盖具有导杆与设置在所述导杆下端的卡,所述导杆下端不与所述底座底部接触。根据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不透明彩色塑料制作所述底座,其底部直径大于圆形底座上端口径,而且通过底座上端开口内壁,与所述收集室的所述壳体下端外壁螺合而构成所述底座的封闭内腔。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诱捕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能好、室内外都能使用、轻便、美观、节能,并且能够诱捕苍蝇、蟑螂、蚊子等多种害虫的多功能害虫诱捕装置。该诱捕装置,使用时一般放置在厕所、厨房、食堂或靠近垃圾桶的位置,也可以放置在墙角、家门口、户外苍蝇容易聚集的地方或吊挂在房顶等的合适位置,则能够达到白天诱捕苍蝇,晚上诱捕蟑螂、蚊子的效果。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害虫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吊钩,2-把手,3-防罩,4-支撑杆,5-支承环,6-外壳,7-诱饵盘,8-塑料网,9-金属高压电网,10-金属高压电网下口,11-凹槽,12-电池,13-电晕电路,14-电池盒盖,15-电源线,16-连接电线,17-开关,18-投饵口盖,19-投饵口,20-凸块,21-壳体,22-漏斗,23-取虫口盖,24-底部,25-圆孔,26-下口,27-漏斗上端,28-收集室上端,29-导杆,30-卡,31-底座上端开口,A-头部,B-诱捕室,C-收集室,D-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附图是表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害虫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害虫诱捕装置包括头部A、诱捕室B、收集室C以及底座D。头部A由吊钩1、把手2、防罩3、支撑杆4以及支承环5构成,其具有防水和预防人或宠物无意触电而受伤的功能。头部A除了具有防水、防护作用之外,通过设计各种形状和颜色,也可以优化环境美观。为吊挂使用和卸装方便,吊钩I与把手2设置在防罩3的顶上,将防罩3、支撑杆4与支承环5设计成一体,支撑杆4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苍蝇、蟑螂、蚊子等害虫从该间隙进入诱捕装置。诱捕室B是将两端开口的圆筒状不透明塑料外壳6、中心开圆孔的不透明诱饵盘 7、圆锥漏斗状塑料网8、圆锥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9从外到内的顺序套装而成。诱饵盘7的边缘与外壳6的内壁抵接,塑料网8的下端穿过诱饵盘7的中心圆孔,并且其外壁抵接于诱饵盘7的中心圆孔边缘,塑料网8和金属高压电网9的上边缘与外壳6的上端内壁相互抵接得无缝,从而形成诱饵室。一般将金属高压电网下口 10的直径设定为1. 2cm左右,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9套在塑料网8的内部,其下端穿过漏斗状塑料网8的下端口。在诱捕室B的外壳6上在低于诱饵盘7的位置设有凹槽11,凹槽11中设置能够安装电池12的脉冲高压电晕电路13,其周期可以设定为205、305、605、1205,即金属高压电网9每隔一周期就被充电一次,从而使爬在金属高压电网9上的害虫电晕。电晕电路13还具备外接电源线15、带有鳄嘴夹的连接电线16以及电源开关17。在使用时首先以连接电线16的鳄嘴夹来夹住金属高压电网9下部的合适位置,脉冲高压电晕电路13里安装电池或通过外接电源线15与外电源连接,用电源开关17来控制整体电路的电源。另外,为便于添加或更换诱饵,在外壳6的靠近诱饵盘7上部的合适位置设定几个具有透明投饵口盖18的投饵口 19,使用时一般关闭透明投饵口盖18。除此之外,外壳6的内壁上还设有三个向里凸起的处于一个水平面的凸块20,其对诱饵盘具有支撑作用。头部A通过支撑环5与诱捕室B的外壳6上端螺合。收集室C由圆筒状透明塑料壳体21、透明塑料漏斗22、取虫盖23以及漏斗状底部24组成,为便于取出害虫尸体底部24中心具有直径为3. O 4. Ocm的向下延伸的圆孔25。另外,将漏斗22下口 26的口径设定为O. 8 1. 0cm,漏斗上端27外壁与收集室上端28内壁螺合,并且诱捕室B通过壳体6的下端与收集室C的上端螺合,诱捕室B与收集室C通过漏斗22能够上下贯通。取虫盖23具有导杆29与设置在导杆29下端的卡30,并且导杆29的下端不与底座D的底部接触。底座D是用不透明彩色塑料制成的,其底部直径大于圆形底座上端开口 31 口径,而且通过底座上端开口 31内壁,与收集室C的壳体21下端外壁螺合而构成底座D的封闭内腔,因此底座D除了有支撑整体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害虫诱捕装置包括:头部、诱捕室、收集室以及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由吊钩、把手、防罩、支撑杆以及支承环构成,所述吊钩与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防罩的顶上,所述防罩、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承环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害虫诱捕装置包括头部、诱捕室、收集室以及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由吊钩、把手、防罩、支撑杆以及支承环构成,所述吊钩与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防罩的顶上,所述防罩、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承环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室为,将两端开口的圆筒状不透明塑料外壳、中心开圆孔的不透明诱饵盘、圆锥漏斗状塑料网、圆锥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从外到里套装而成,所述诱饵盘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抵接,所述塑料网的下端穿过所述诱饵盘中心圆孔,并且其外壁与所述诱饵盘抵接,所述塑料网和所述金属高压电网上边缘与所述外壳的上端内壁相互抵接,从而形成诱饵室,金属高压电网下口直径为1.2cm左右,所述漏斗状金属高压电网下端穿过所述漏斗状塑料网的下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害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诱捕室的所述外壳上在低于所述诱饵盘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设置能安装电池的脉冲高压电晕电路,其周期能够设定为20S、30S、60S、120S,所述电晕电路还具备外接电源线、带有鳄嘴夹的连接电线以及电源开关。4.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达孟根其其格才力干张荷亮智颖飙李淑侠王景州周晓娟范文亮吕笑公
申请(专利权)人:雷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