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回收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6923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血液回收罐,由二通、伞柱、胶碗、静摩擦片、伞套、细直管组成固定部分,由动摩擦环、外壳、内胆、喇叭、底盖组成旋转部分。此种血液回收罐分为固定和旋转两部分,既能在高速离心力作用下旋转工作,又不会在旋转摩擦时发生漏血意外现象,整体结构间的平行度、同轴度及旋转部分和固定部分间的平行度、同轴度、粗糙度、密封性极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液回收罐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及医疗仪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血液回收罐。
技术介绍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也曾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近年来,异体输血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副作用及血液传染病的发生已引起人们的震1惊。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输血医学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最初的全血输血逐步发展为成分输血、异体输血发展为自体输血、替代输血发展为治疗输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需要选择输血方式,避免浪费又提高了疗效。为减少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并满足临床输血治疗的需求现状,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术中自体失血回收、血液成分分离、治疗性血浆置换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了“用自己的血救自己”。大部分医疗机构致力于自体血液回收系统的研发,已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现有的一些血液回收罐因结构不合理,血液分离不彻底,安装起来也很不方便,罐的密封性不好,也影响了血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根据临床需求,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血液回收罐,使其结构更加合理,安装更便利,且可以提高罐的密封性、稳定性及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液回收罐,主要由二通、伞柱、胶碗、静摩擦片、伞套、细直管组成固定部分,由动摩擦环、外壳、内胆、喇叭、底盖组成旋转部分;伞柱下端连接细直管,上端连接在二通的里部,使二通进液口与伞柱、细直管畅通;伞柱外部紧固伞套,并与伞套之间留有环空间隙,伞套上端紧密插设在二通内壁上,翼端伸入在外壳的内腔中,使得二通出液口与伞套-伞柱间隙、外壳的空腔畅通;伞套外部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动摩擦环、静摩擦片、胶碗,动摩擦环与静摩擦片紧密接触,静摩擦片与胶碗紧扣,二通位于胶碗上方;所述外壳上口与动摩擦环紧密粘接,底部与底盖紧密粘接,在外壳内部居中设置一内胆,与外壳局部粘接,其余部位与外壳间留有间隙;内胆里侧粘接一喇叭,细直管伸入在喇叭口内;所述底盖在底部密封罐体,内胆、喇叭与底盖之间留有部分间隙,使得此间隙与内胆-外壳之间的间隙畅通。上述伞柱与细直管、二通采取粘接连接方式。上述伞套里侧制作有几条凸肋,紧套到伞柱上;或在伞柱外部制作有几条凸肋,反向将伞套撑紧。上述内胆肩部等分设置几个定位卡头,与外壳局部粘接。上述底盖外侧开设有几个卡口槽,与离心托盘上的卡柱相配合。上述底盖中心设计有定位圆柱,与托盘中心定位圆孔紧密对合。本技术的优点是1、此种血液回收罐有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二者之间的密封及旋转滑动部分是依靠静摩擦片和动摩擦环平行接触完成的,如此,既能在5600转/分的高速离心力作用下旋转工作,又不会在旋转摩擦时发生漏血意外现象,整体结构间的平行度、同轴度及旋转部分和固定部分间的平行度、同轴度、粗糙度、密封性极高。2、动摩擦环与静摩擦片间紧压接触,密封性更强,旋转时运行平稳、低噪音、摩擦片间温度较低,有效控制了血液的破坏,细直管内径的适宜调整,使排空更为畅通。3、底盖外侧开设有几个卡口槽,与离心托盘上的卡柱相配合,中心设计有定位圆柱,与托盘中心定位圆孔紧密对合,可保证在高速离心过程中更加稳定,减少离心中的故障。专利技术人依据近年收集的大量反馈信息,在原有血液回收罐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局部改进,使本技术血液回收罐的结构更加合理,安装更便利,提高了罐的密封性、稳定性及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阐述。如图1所示,血液回收罐主要包括有二通1、伞柱2、胶碗3、静摩擦片4、动摩擦环5、伞套6、外壳7、内胆8、喇叭9、细直管10、底盖11等部件,组装成的整体是一罐体结构。 罐体可划分为固定和旋转两部分,其中固定部分由二通1、伞柱2、胶碗3、静摩擦片4、伞套6、细直管10组成;旋转部分由动摩擦环5、外壳7、内胆8、喇叭9、底盖11组成,旋转部分可安装在离心系统上旋转,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之间的密封及旋转滑动依靠静摩擦片和动摩擦环紧S接触完成。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具体的组装关系是在伞柱2下端连接细直管10 (可用插接和/或粘接方式)。伞柱2外部紧套伞套6,并保证在伞柱2与伞套6之间留有一些环空间隙(供废液回流),可采取的套设方式是在伞套6里侧制作3 5条凸肋,紧套到伞柱2上; 或在伞柱2外侧制作3 5条凸肋,反向将伞套6撑住也可以。带有细直管10、伞套6的伞柱2由下至上依次穿过已粘好动摩擦环5的外壳7上口、静摩擦片4、胶碗3,最终与二通I 内口粘接,使得二通I进液口与伞柱2、细直管10畅通;同时,伞套6的翼端(下端)和细直管10留在外壳7的内腔中,伞套6的直端(上端)紧密贴设在二通I的内壁上,以保证二通 I出液口与伞套6-伞柱2间隙、外壳7的空腔畅通并不使液体泄漏。外壳7上口与动摩擦环5紧密粘接,静摩擦片4在动摩擦环5顶部,与动摩擦环5 紧密接触但并不连接,弹性胶碗3扣设在静摩擦片4顶面与之紧贴,二通I位于胶碗3上方。外壳7底部与回收罐底 盖11紧密粘接。内胆8位于罐内居中,形状与外壳类似, 在肩部等分设置3 5个定位卡头与外壳7粘接,其余部位与外壳7留有环空间隙。内胆 8里侧由上、下端粘接一喇叭9,喇叭9上口小下口大,细直管IO插入在喇叭内,进一步缩小了液体存留的空间。底盖11由底部密封罐体,内胆8、喇叭9与底盖11之间留有部分间隙, 使得废液能够由此流到内胆8与外壳7之间的间隙中。底盖11外侧环周开设3个卡口槽,与离心托盘上的3根卡柱相配合;底盖内设计有6条定位筋,底盖中心设计有定位圆柱,与托盘中心定位圆孔紧密对合,以保证血液回收罐与托盘的同轴度。使用时,血液回收罐固定在离心托盘上,使血液回收罐与离心系统紧密、牢靠的成为体。本技术与相匹配的血液回收机及其他相关装置配套使用,主要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患者创伤或术中流出的血液收集到储血滤血器中,在吸引过程中与适当的抗凝剂混合,经多层过滤后,血液从本装置的二通I进液口,经伞柱2、细直管10,流入到喇叭9底部。固定部分被血液回收机夹紧固定,旋转部分在离心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血液被分离、 清洗(主要是把血细胞分离出来),好液再沿细直管10、伞柱2、二通进液口返流出来,进一步收集处理;废液由罐体底部,沿外壳7与内胆8之间的间隙,及伞套6与伞柱2之间的间隙, 从二通出液口流出,分流到废液袋中。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同等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血液回收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二通、伞柱、胶碗、静摩擦片、伞套、细直管组成固定部分,由动摩擦环、外壳、内胆、喇叭、底盖组成旋转部分安装在离心系统上;所述伞柱下端连接细直管,上端连接在所述二通的里部,二通进液口与伞柱、细直管连通;所述伞柱外部紧固伞套,并与伞套之间留有环空间隙,所述伞套上端紧密插设在二通内壁上,翼端伸入在所述外壳的内腔中,二通出液口与伞套?伞柱间隙、外壳的空腔连通;所述伞套外部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动摩擦环、静摩擦片、胶碗,所述动摩擦环与静摩擦片紧密接触,所述静摩擦片与胶碗紧扣,所述二通位于胶碗上方;所述外壳上口与动摩擦环紧密粘接,外壳底部与底盖紧密粘接,在外壳内部居中设置一内胆,与外壳局部粘接,其余部位与外壳间留有间隙;内胆里侧粘接一喇叭,所述细直管伸入在喇叭口内;所述底盖自底部密封罐体,所述内胆、喇叭与底盖之间留有部分间隙,此间隙与内胆?外壳之间的间隙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回收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二通、伞柱、胶碗、静摩擦片、伞套、细直管组成固定部分,由动摩擦环、外壳、内胆、喇叭、底盖组成旋转部分安装在离心系统上;所述伞柱下端连接细直管,上端连接在所述二通的里部,二通进液口与伞柱、细直管连通;所述伞柱外部紧固伞套,并与伞套之间留有环空间隙,所述伞套上端紧密插设在二通内壁上,翼端伸入在所述外壳的内腔中,二通出液口与伞套-伞柱间隙、外壳的空腔连通;所述伞套外部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动摩擦环、静摩擦片、胶碗,所述动摩擦环与静摩擦片紧密接触,所述静摩擦片与胶碗紧扣,所述二通位于胶碗上方;所述外壳上口与动摩擦环紧密粘接,外壳底部与底盖紧密粘接,在外壳内部居中设置一内胆,与外壳局部粘接,其余部位与外壳间留有间隙;内胆里侧粘接一喇叭,所述细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礼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