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属于背光源技术领域,其可解决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两侧亮度不均而直下式背光源厚度过大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的背面,所述背面上设有沿入光轴延伸而远离背面的入光凸起,在平行于所述入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入光凸起远离背面的一端设有入光面;其中,所述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导光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背光源
,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需要亮度均匀的面光源。目前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源主要为发光二极管(LED)灯条(由条状线路板和多个设在线路板上的LED组成)、冷阴极荧光管(CCFL)等,它们均是点光源或线光源,因此需要用背光源将这些光源发出的光转变为面光源后才能供液晶显示面板使用。现有的背光源主要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如图1所示,在侧入式背光源中,光源2设于导光板I (LGP,Light Guide Plate)的一个侧面外,其发出的光从侧面(即入光面11)进入导光板1,经导光板I背面12反射后从顶面(即出光面13)射出并供液晶显示面板使用;其中,为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和均匀度,导光板I背面12可设有反光结构,该反光结构可为贴附在背面12上的反射层16,也可为印刷在背面12上的反射网点等,为了保证出光的均匀性,故在不同位置处的反光结构的反光能力、反光方向等可有不同(例如反射网点密度不同)。如图2所示,直下式背光源中,光源2设在扩散板9 (主要包括用于打散光的光学棱镜)下方,其发出的光经扩散板9打散后供液晶显示面板使用。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对于侧入式背光源,由于光是从导光板一侧射入的,故很难保证导光板靠近入光面一侧和远离入光面一侧的出光强度均匀,尤其当导光板尺寸较大时更是如此;而对于直下式背光源,其光从下方直接向上照射,没有反射过程(只经过散射),故为保证出光均匀其必须具有较大的混光距离(即光源与扩散板间的距离),这导致其厚度较大,难以薄型化,同时扩散板的使用还会造成光能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针对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两侧亮度不均而直下式背光源厚度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亮度均匀、厚度小、光能利用率高的导光板。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的背面,所述背面上设有沿入光轴延伸而远离背面的入光凸起,在平行于所述入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入光凸起远离背面的一端设有入光面;其中,所述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90度。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背面设有入光凸起,光是从背面射入导光板的,故可在背面的多个不同位置分别入光,因此其不存在两侧出光强度不均匀的现象;同时,入光凸起又相对于导光板背面倾斜,即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又是以类似侧入式背光源的方式入光,故其不需要很长的混光距离即可实现出光的均匀,因此导光板的厚度可较小,易于实现背光源的薄型化,同时其中没有扩散板,故光能利用率高。优选的是,在从入光面射入的光线与出光面的相交位置处,所述出光面上设有弧形凸起。优选的是,所述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10度小于45度。优选的是,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入光轴。优选的是,所述入光凸起为柱状或板状。优选的是,所述背面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入光凸起,且各所述入光凸起的入光轴相互平行。优选的是,所述导光板的背面和入光凸起的侧面上设有反光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包括,针对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两侧亮度不均而直下式背光源厚度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亮度均匀、厚度小、光能利用率高的背光源。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源,其包括上述的导光板;设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凸起的入光面外的光源。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源中使用上述导光板,故其亮度均匀、厚度小、光能利用率高。 优选的是,所述背光源还包括支撑所述导光板背面的背框,所述背框上设有容纳所述入光凸起和光源的凹部。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包括,针对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两侧亮度不均而直下式背光源厚度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亮度均匀、厚度小、光能利用率高的液晶显示装置。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背光源。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有上述的背光源,因此其亮度均匀、厚度小、光能利用率高。本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导光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另一种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导光板;11、入光面;12、背面;13、出光面;14、入光凸起;141、入光轴;15、弧形凸起;16、反射层;2、光源;3、背框;31、凹部;9、扩散板;α、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的背面,背面上设有沿入光轴延伸而远离背面的入光凸起,在平行于入光轴的方向上,入光凸起远离背面的一端设有入光面;其中,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90度。本实施例的导光板背面设有入光凸起,光是从背面射入导光板的,故可在背面的多个不同位置分别入光,因此其不存在两侧出光强度不均匀的现象;同时,入光凸起又相对于导光板背面倾斜,即本实施例的导光板又是以类似侧入式背光源的方式入光,故其不需要很长的混光距离即可实现出光的均匀,因此导光板的厚度可较小,易于实现背光源的薄型化,同时其中没有扩散板,故光能利用率高。实施例2 如图3至图5所不,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1,其具有出光面13(顶面)和与出光面13相对的背面12 ;在背面12上设有沿入光轴141延伸而远离背面12的入光凸起14,该入光轴141与背面12的夹角α大于O度且小于90度;也就是说,入光凸起14相对于背面12是倾斜设置的;其中,在平行于入光轴141的方向上,入光凸起14远离背面12的一端为入光面11。优选的,如图3所示,在从入光面11射入的光线(或者说入光轴141)与出光面13的相交位置处,在出光面13上设有弧形凸起15。显然,出光面13上正对出光面13的位置处的光线强度最高,在这些位置设置弧形凸起15可防止大量光线从这些位置直接射出,以避免产生亮斑。优选的,入光轴141与 背面12的夹角α大于10度小于45度。显然,入光轴141与背面12的夹角α越小则导光板I的入光方式越接近侧入式背光源,光线混合越均匀;但如果该夹角α太小,则入光凸起14的制造和光源2的设置等都存在困难,经研究发现,10度至45度间的夹角α是最合适的。优选的,上述入光面11垂直于入光轴141。由于通常设置光源2时,都要使其光轴与入光面11垂直,故如果入光轴141垂直于入光面11,则光源2的光轴和入光凸起14的入光轴141是平行的,这样可增大入光量。优选的,入光凸起14沿垂直于入光轴141的方向上的尺寸(或者说入光凸起14的厚度)与导光板I的厚度(没有入光凸起14和弧形凸起处15的导光板I本体的厚度)相等,这样可以使光线在入光凸起14中的传播方式与在侧入式背光源中的传播方式相同,使出光更加均匀。优选的,如图4所示,当光源2为冷阴极荧光管或LED排列较密集的LED灯条时(或者说为线光源2时),入光凸起14为板状,线光源2沿该板的长度方向设置。而如图5所示,当光源2为LED排列较稀疏的LED灯条时(或者说为点光源2时),入光凸起14可为柱状,每个柱体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的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上设有沿入光轴延伸而远离背面的入光凸起,在平行于所述入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入光凸起远离背面的一端设有入光面;其中,所述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的背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上设有沿入光轴延伸而远离背面的入光凸起,在平行于所述入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入光凸起远离背面的一端设有入光面;其中,所述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90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干, 在从入光面射入的光线与出光面的相交位置处,所述出光面上设有弧形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干, 所述入光轴与背面的夹角大于10度小于4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干, 所述入光面垂直于所述入光轴。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友,周昊,雷嗣军,池海,张志丹,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