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碰撞减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7522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减轻结构。具体而言,一种车辆结构包括:包括轮罩的本体、翼子板和能量吸收部件。翼子板具有露出的A侧表面和相对的B侧表面,其中翼子板包括沿前后延伸的侧向内缘,该侧向内缘限定发动机罩开口的一部分,且邻近侧向内缘的B侧表面沿竖直方向与轮罩间隔开以限定挤压间隙。能量吸收部件位于轮罩与翼子板之间的挤压间隙中,其中能量吸收部件具有:翼子板附接凸缘,翼子板附接凸缘固定到邻近侧向内缘的翼子板的B侧表面上;固定到轮罩上的本体附接凸缘;以及能量吸收部分,能量吸收部分在翼子板附接凸缘与本体附接凸缘之间延伸,其中能量吸收部分沿竖直方向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大体上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改善碰撞的能量吸收的车辆结构。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当然是沿在许多行人步行的道路行驶。所期望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结构,该结构可最大限度地减小与行人的碰撞的后果,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提供此保护所需的成本和封装空间。此外,所期望的是用于此目的的任何结构都不会有损车辆的美观,或都不会干扰车辆周围或车辆发动机罩下方的空气流动。
技术实现思路
实施例构想了一种车辆结构,其包括包括轮罩的本体、翼子板和能量吸收部件。翼子板具有露出的A侧表面和相对的B侧表面,其中翼子板包括沿前后延伸的侧向内缘,该侧向内缘限定发动机罩开口的一部分,且邻近侧向内缘的B侧表面沿竖直方向与轮罩间隔开以限定挤压间隙。能量吸收部件位于轮罩与翼子板之间的挤压间隙中,其中能量吸收部件具有翼子板附接凸缘,翼子板附接凸缘固定到邻近侧向内缘的翼子板的B侧表面上;固定到轮罩上的本体附接凸缘;以及能量吸收部分,该能量吸收部分在翼子板附接凸缘与本体附接凸缘之间延伸,其中能量吸收部分沿竖直方向弯曲。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能量吸收部件的形状允许翼子板在行人事件期间偏转,其中能量吸收部件的挤压吸收碰撞能量。这种能量吸收可减轻任何潜在的行人伤害。这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的零件数目、保持良好的车辆美观、保持良好的发动机罩下方空气流动、且最大限度地减小实现能量吸收功能所需的封装空间的情况下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机动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为前翼子板和能量吸收部件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局部截面透视图。图3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机动车辆结构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图4为车辆结构的示意性示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看图1和图2,示出了机动车辆的一部分,总体以20表示。车辆20包括车辆结构22,如本体24和前翼子板26。本体24可包括包绕前轮(未示出)的一部分的轮罩28。翼子板26的侧向内缘30沿前后(纵向)方向(箭头31)延伸,限定了发动机罩开口 32的侧缘。翼子板26的上外皮部分27包括A侧表面34和B侧表面36,A侧表面34为可从车辆20的外侧看到的表面,而B侧表面36为翼子板26的该同一部分27的下侧(大体上看不见)表面(即,就是形成A侧表面的板的后侧)。翼子板26的侧向内缘30与轮罩28间隔开以在两者之间形成挤压间隙38。例如,该挤压间隙38可为从大约四十毫米至大约八十晕米闻。车辆结构22还包括安装在挤压间隙38中的能量吸收部件40。部件40在车辆20中大体上前后延伸。部件40包括本体附接凸缘42,本体附接凸缘42例如通过紧固件48固定到轮罩28上;翼子板附接凸缘44,其例如通过粘合剂50固定到翼子板26的外皮部分27的B侧36上;以及,在本体附接凸缘42与翼子板附接凸缘44之间延伸的能量吸收部分46。如果期望的话,则可改为使用其它固定方法,例如,如焊接或铆钉。例如,能量吸收部件40可由板模制化合物、碳纤维、铝、钢、镁或其它类似的适合材料制成。通过将翼子板附接凸缘44直接地固定到外皮部分27的B侧36上,就最大限度地减小封装空间,同时仍保持了美观和功能性。在该实施例中,部件40具有大体上Z形或S形的横截面,其中翼子板附接凸缘44从能量吸收部分46向外侧延伸,且本体附接凸缘42从能量吸收部分46向内侧延伸。能量吸收部件40为单个连续的整体件,其在前后(纵向)方向31上沿侧向内缘的整个长度延伸至轮罩对接面。延伸整个前后长度的单个整体件提供了从发动机罩开口看令人满意的美观表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零件的数目,且允许良好的发动机罩下方的空气流动。能量吸收部分46相对于附接凸缘42,44沿竖直方向52弯曲,且材料厚到足以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将翼子板26保持在适当位置,同时薄且高到足在碰撞事件期间塌缩。即,能量吸收部分46的几何形状允许能量吸收部件40在与翼子板26的顶部(如与行人碰撞)的碰撞事件期间挤压,以便允许翼子板26下陷,因而吸收了碰撞的一些能量。弯曲的能量吸收部分46允许该部分46折叠到其自身上,吸收一些碰撞能量,且允许翼子板26向下和沿横穿车(即,侧到侧)的方向移动。如可在图2 (以及图3和图4)的横截面部分中看到的,竖直方向52中的弯曲意味着,当翼子板26的顶部上接收到竖直负载时,曲率允许能量吸收部分46进一步变弯。换言之,能量吸收部分46大体上围绕轴线弯曲,该轴线大体上沿车辆20的前后方向延伸,当碰撞力向下压在翼子板26上时又允许翼子板26 (侧向内缘30附近)的顶部向下的挠曲。由于弯曲的几何形状,故能量吸收部分46的挤压还可允许一些侧向(也称为横穿车或侧到侧的)移动或旋转。将能量吸收部件40安装在挤压间隙38中允许翼子板26在碰撞事件期间下陷,其中能量吸收部分46在其被挤压到间隙38中时吸收一些碰撞能量。可将影响挤压量的挤压间隙38的尺寸设置成用于特定车辆的所期望的挤压/碰撞性质的所期望的量。因此,能量吸收部件40造成了翼子板26的顶部内部部分与车辆本体24的有点非刚性的安装,具有比常规翼子板与本体的附接更大的下陷。图3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能量吸收部件40大体上为C形,而非S形。翼子板附接凸缘44仍可用邻近翼子板26的侧向内缘30的粘合剂50 (或焊接)附接到翼子板26的上外皮部分27的B侧36上,且仍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单个整体件。本体附接凸缘42仍可附接到车辆本体24的轮罩28上。能量吸收部分46又沿竖直方向52弯曲,允许了与翼子板26的A侧34的碰撞事件期间挤压到挤压间隙38中。因此,能量吸收部件40将在正常车辆操作期间支承翼子板26,而在碰撞事件期间提供挤压(能量吸收)。另外,能量吸收部件40的几何形状在碰撞事件期间除竖直挤压之外还允许一些侧向移动或旋转。图4为一些车辆结构的横截面的框图。图4示出了翼子板26可包括延伸到发动机罩开口 32中的一体的或单独的翼子板发动机罩支承件60,该支承件60沿竖直方向支承发动机罩62。可通过橡胶或其它弹性支承件64来提供实际的支承。与图3类似,翼子板26由安装在挤压间隙38中的能量吸收部件40支承,其中部件40继而又由轮罩28支承。粘合剂50可将翼子板附接凸缘44固定到翼子板26的B侧36上,而本体附接凸缘42通过焊缝66固定到轮罩28上。翼子板26的A侧34或翼子板26附近的发动机罩62上的向下的碰撞力可导致能量吸收部分46挤压,吸收一些碰撞能量。虽然已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但熟悉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领域的人员将想到各种备选的设计和实施例以便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那样实施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结构,包括:包括轮罩的本体;翼子板,所述翼子板具有上外皮部分,所述上外皮部分具有露出的A侧表面和相对的B侧表面,所述翼子板包括沿前后延伸的侧向内缘,所述侧向内缘限定发动机罩开口的一部分,且邻近所述侧向内缘的所述B侧表面沿竖直方向与所述轮罩间隔开以限定挤压间隙;以及能量吸收部件,所述能量吸收部件位于所述轮罩与所述翼子板之间的所述挤压间隙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具有:翼子板附接凸缘,所述翼子板附接凸缘固定到邻近所述侧向内缘的所述翼子板的B侧表面上;固定到所述轮罩上的本体附接凸缘;以及能量吸收部分,所述能量吸收部分在所述翼子板附接凸缘与所述本体附接凸缘之间延伸,所述能量吸收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沿轮罩的整个长度沿纵向延伸至翼子板上外皮部分对接面的单个整体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1 US 13/2703061.一种车辆结构,包括包括轮罩的本体;翼子板,所述翼子板具有上外皮部分,所述上外皮部分具有露出的A侧表面和相对的B侧表面,所述翼子板包括沿前后延伸的侧向内缘,所述侧向内缘限定发动机罩开口的一部分,且邻近所述侧向内缘的所述B侧表面沿竖直方向与所述轮罩间隔开以限定挤压间隙;以及能量吸收部件,所述能量吸收部件位于所述轮罩与所述翼子板之间的所述挤压间隙中,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具有翼子板附接凸缘,所述翼子板附接凸缘固定到邻近所述侧向内缘的所述翼子板的B侧表面上;固定到所述轮罩上的本体附接凸缘;以及能量吸收部分,所述能量吸收部分在所述翼子板附接凸缘与所述本体附接凸缘之间延伸,所述能量吸收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沿轮罩的整个长度沿纵向延伸至翼子板上外皮部分对接面的单个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A沃斯LJ小布罗尔AA梅西CB科曼WC布利斯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