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提供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不会发生燃料泄露的树脂制燃料进油管,采用如下方案:其为具备管状的内层1、和层叠在其外周面上的外层2的树脂制进油管,上述内层1使用具有耐燃料油性的树脂制成,上述外层2使用下述(A)制成,且上述内层1与外层2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A)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8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为200%以上的树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被用于汽车等车辆的加油ロ至燃料箱之间的燃料输送配管的树脂制进油管及其制法,详细地说,涉及加注ロ颈管、进ロ管与加油软管一体化而成的树脂制进油管及其制法。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汽车的加油ロ至燃料箱之间的燃料输送配管从冲撞安全性(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在加油侧使用金属制的配管(进ロ管)、将在其上连接树脂制或橡胶制的加油软管而成的配管安装在燃料箱上进行使用。但是,近年来,从汽车用配管的轻量化的要求出发,探讨代替金属制的配管而使用树脂制的软管。作为上述树脂制的软管,提出了例如燃料加油管主体的外层使用经改性的聚こ烯树脂,内层使用具有气体阻隔性的聚酰胺系树脂、こ烯-こ烯醇及其弾性体中的任意材料而制成2种2层的层结构的汽车用树脂制燃料加油管(专利文献I)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488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7]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汽车用树脂制燃料加油管由于其内层和外层融合而一体地接合,因而当冲撞时在内层发生龟裂时,则融合在内层上的外层中也会发生龟裂,其结果,有燃料泄漏到外部的缺点。另ー方面,当使树脂软管厚壁化而欲赋予与金属配管相同的耐冲击性吋,由于软管的厚壁化、容积也増大,因此变得与轻量化的要求相违背。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事实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制燃料进油管及其制法,所述树脂制燃料进油管为使内层为耐燃料油性优异的树脂层、且使外层为具有延性的冲击吸收性优异的树脂层,外层与内层实质上处于非粘结状态、即使内层产生龟裂时外层也不断裂,从而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不会发生燃料泄露。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要点为ー种树脂制进油管,其为具备管状的内层、和层叠在其外周面上的外层的树脂制进油管,上述内层使用具有耐燃料油性的树脂而成,上述外层使用下述(A)而成,且上述内层与外层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A)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8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为200%以上的树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要点为ー种树脂制进油管的制法,其通过对内层用材料与外层用材料进行共挤出,制造外层以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层叠在内层的外周面上而成的树脂制进油管。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获得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不会发生燃料泄露的树脂制燃料进油管,进行了反复深入研究。在其研究过程中,着眼于将进油管制成内层和外层的至少2层构造,用燃料低透过性(燃料阻隔性)优异的树脂材料构成内层、用耐冲击性优异的树脂材料构成外层、以内层和外层将功能分离。而且,对于伸长率非常大的外层用材料重复进行实验的结果发现,当使用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S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为200%以上的树脂时,对冲撞时的高速冲击具有延性,因此通过在使用该树脂形成外层的同时,使内层和外层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从而可以达成所希望的目的,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树脂进油管时,即便由于冲撞等冲击而在内层发生拉伸方向的龟裂时,由于内层的龟裂进展不会传播至外层,外层有延性因而不会发生龟裂,可以防止燃料泄露。本专利技术中,内层和外层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的意思并非限定于内层和外层完全不粘接的状态,还包括在冲撞等冲击时内层与外层发生剥离的程度的粘接状态,例如内层和外层以点相粘接的程度的粘接状态。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中,使用具有耐燃料油性的树脂而成的内层与外层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而且,上述外层使用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S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为200%以上的树脂形成,因而即便由于冲撞等冲击而在内层产生拉伸方向的龟裂吋,内层的龟裂进展也不会传播至外层。因而,外层不会发生龟裂,可以防止燃料泄露。另外,由于能够如此充分地防止燃料泄露,因而虽然是树脂软管但不必进行厚壁化,作为树脂软管的特征的轻量化成为可能。进而,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由于可以将以往作为单独个体的加注ロ颈管、进ロ管和加油软管进行一体化而作为颈一体进油管来使用,因而作为燃料输送配管的部件数減少,将软管装配到车辆上的操作性也提高。另外,当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的外层使用茂金属系聚こ烯(以茂金属催化聚合的聚こ烯)作为树脂(A)、且并用高密度聚こ烯(HDPE)而成,则会变得具备来自茂金属系聚こ烯的延性(伸长率)和来自HDPE的刚性(強度)的双方的特性,管体形状維持、耐冲击性进一步提尚。 当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的外层进一歩使用离子性液体而成,则由于导电性提高,从而防止加油时的因带电而产生火花,更加提高了安全性。另外,当树脂制进油管的总厚度为1. Omm 2. 8mm、外层的厚度相对于内层的厚度为25% 100%的范围时,进油管变得不易从连接器拔下来,进油管主体可以因冲撞时的冲击而形变并吸收冲击。另外,本专利技术中,树脂制进油管的总厚度不是指波纹管部的总厚度,而是指直形管部的总厚度。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之一例的构成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之另一例的构成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非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以下也有称作“进油管”的情況。)例如如图1所示,外层2以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层叠于管状内层I的外周面上而成,中央部形成为波纹管部3。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内层I使用具有耐燃料油性的树脂而成、上述外层2使用下述(A)rfu 。(A)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8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MD)为200%以上的树脂。接着,对各层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内层用材料》作为形成上述内层I的内层用材料,使用具有耐燃料油性的树脂,从不会被燃料溶解、且具有不会在装配(Assy)部脱落的強度的方面出发,优选聚酰胺树脂或聚こ烯树脂。〈聚酰胺树脂〉作为上述聚酰胺树脂,例如可举出聚酰胺6 (PA6)、聚酰胺46 (PA46)、聚酰胺66(PA66)、聚酰胺 92 (PA92)、聚酰胺 99 (PA99)、聚酰胺 610 (PA610)、聚酰胺 612 (PA612)、聚酰胺1010 (PA1010)、聚酰胺11 (PA11)、聚酰胺912 (PA912)、聚酰胺12 (PA12)、聚酰胺6和聚酰胺66的共聚物(PA6/66)、聚酰胺6和聚酰胺12的共聚物(PA6/12)、芳香族系尼龙等。这些可単独使用或者并用2种以上。其中,从燃料的更低透过性和柔软性更为优异出发,优选聚酰胺11或聚酰胺12。〈聚こ烯树脂〉 上述聚こ烯树脂(PE)只要是将こ烯聚合所获得的结晶性热塑性树脂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高密度聚こ烯(HDPE)、低密度聚こ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こ烯(LLDPE)等。其中,从耐燃料油性的方面出发,优选HDPE。作为上述HDPE,比重为0.93 0.97、优选为0.93 0.96的范围内、且熔点为120°C 145°C范围内的HDPE是有用的。其中,上述比重为基于IS01183的值,上述熔点为基于IS03146的值。《外层用材料》作为形成上述外层2的外层用材料,使用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S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为200%以上的树脂(A)。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8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过小时,则耐冲击性差、外层上发生龟裂、燃料发生泄露。另外,上述特定树脂(A)的伸长率的上限越大越优选,但根据目前的高速拉伸试验机的测定性能,600%为测定极限。上述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Sm/秒下的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2.25 JP 2011-0396621.一种树脂制进油管,其特征在于,其为具备管状的内层、和层叠在其外周面上的外层的树脂制进油管,所述内层使用具有耐燃料油性的树脂而成,所述外层使用下述(A)而成,且所述内层与外层实质上处于非粘接状态,(A)利用高速拉伸试验的8m/秒下的拉伸伸长率为200%以上的树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制进油管,其中,形成外层的树脂(A)为选自茂金属系聚乙烯、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ΤΡ0)、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U)和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EE )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岛高志,水谷幸治,片山和孝,
申请(专利权)人: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