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它包括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飞轮壳(5)和过渡油管(6),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机体后端安装的飞轮壳作为润滑油分配机构,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将分布于气缸体、曲轴箱、机座、轴承盖的润滑油路及摩擦副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封闭隐藏式润滑油路系统,具有压力润滑油一口进入,摩擦副面面俱到的整体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主油道的设置,同步供油的方法,有效保证了摩擦副部位润滑油流量与压力供应;该润滑油路全部采用隐藏式暗油道结构,整体布置有序,集成化程度高;密封圈密封,工作可靠,试验环境良好,避免了机油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单缸机的润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单缸机是进行发动机整机性能研究的基础平台,通常情况下其机体结构为模块化设计来满足系列机型的多种用途,具体结构包括气缸体、曲轴箱、轴承盖、机座、传动箱、飞轮壳等。由于机体模块化布置与螺栓连接的方式造成单缸机摩擦副分布不一,组合润滑油路连接难度大,结构相对复杂的状况。一般情况下,为了简便起见常常采用辅助油管直接通向需要润滑的摩擦副,使机体各模块结构得到简化,制造方便,油路布置随意,流量与压力可以得到有效保证。但是,简单的油路布置必然带来许多不利之处,比如单缸机整体油管交错,分布零乱,密封接口众多,润滑油渗漏现象频发,现场污染严重,流量与压力损失大。长期试验整机振动造成油管颤动,可靠性下降,具有影响整机摩擦副润滑性能等不良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能够解决油路交错分布,润滑油渗漏,污染严重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它包括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飞轮壳5和过渡油管6,所述的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和飞轮壳5分别为独立模块结构,气缸体I与曲轴箱2、曲轴箱2与轴承盖3、轴承盖3与机座4、机座4与飞轮壳5分别通过双头螺柱连接,曲轴箱2上设置有主油道7,主油道7前端与传动箱连通,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上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1连接,主油道7横向与横置油道17相通,横置油道17的一端设置为工艺堵,另一端与过渡油管6连接,过渡油管6的两端设置有径向密封槽,过渡油管6的下端连接轴承盖3,轴承盖3设置有主轴承孔10,主油道7的上端与配气油道19相通,机座4上设置有平衡轴主油道8、9,平衡轴主油道8、9的前端与传动箱连接,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中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相连通,平衡轴主油道8、9横向分别与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相通,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通过垂直油道15、16分别与二级平衡轴承孔14、12连接。所述的飞轮壳5上设置有整机进油孔20,主油道润滑油分配油孔21、平衡轴油道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上述各油孔间通过两根水平油管和一根铅垂油管相互连通,各油管铸造于飞轮壳背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充分考虑压力损失对高承载摩擦副的不利影响,采用多主油道的设置,同步供油的方法,有效保证了摩擦副部位润滑油流量与压力供应;该润滑油路全部采用隐藏式暗油道结构,整体布置有序,集成化程度高;密封圈密封,工作可靠,试验环境良好,避免了机油污染;机体各模块间平面接触,安装方便,油路衔接可靠;油路系统润滑油供应一 口接入,方便试验室管路布置,提高了单缸机整机的适应性;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保持了多缸整机主轴承孔上置供油方式,使试验状态更加真实,润滑油膜得到合理分布,可以有效考核与验证主轴瓦的承载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2为图1中飞轮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它包括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飞轮壳5和过渡油管6,所述的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和飞轮壳5分别为独立模块结构,气缸体I与曲轴箱2、曲轴箱2与轴承盖3、轴承盖3与机座4、机座4与飞轮壳5分别通过双头螺柱连接,曲轴箱2上设置有主油道7,主油道7前端与传动箱连通,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上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1连接,主油道7横向与横置油道17相通,横置油道17的一端设置为工艺堵,另一端与过渡油管6连接,过渡油管6的两端设置有径向密封槽,过渡油管6的下端连接轴承盖3,轴承盖3设置有主轴承孔10,主油道7的上端与配气油道19相通,机座4上设置有平衡轴主油道8、9,平衡轴主油道8、9的前端与传动箱连接,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中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相连通,平衡轴主油道8、9横向分别与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相通,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通过垂直油道15、16分别与二级平衡轴承孔14、12连接。所述的飞轮壳5上设置有整机进油孔20,主油道润滑油分配油孔21、平衡轴油道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上述各油孔间通过两根水平油管和一根铅垂油管相互连通,各油管铸造于飞轮壳背部。如图1所示曲轴箱2设置主油道7,其为前后贯通的通孔结构。主油道7前端通向传动箱保证传动系统的压力润滑;后端连接飞轮壳5中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1,由此得到压力润滑油的供应;曲轴箱2与飞轮壳5为螺栓连接,主油道结合端面为O型橡胶密封圈密封;主油道7在曲轴箱各个隔板处与专用横置油道17相通,横置油道17 —端用工艺堵封闭,另一端连接过渡油管6。过渡油管6两端开设径向密封槽,安装O橡胶密封圈,通过与曲轴箱2和轴承盖3的活塞式密封连接将主油道7的压力润滑油注入主轴承孔10。上置于机座4上的轴承盖3利用主轴承螺柱与其连接。曲轴箱2上的主油道7在合适的位置向上与配气油道19相通,配气油道19分为两段,一段设置在曲轴箱2上,另一段在气缸体I上。两段油道过渡利用端面橡胶圈密封,而气缸体I与曲轴箱2则为螺栓连接。配气油道19中间经过凸轮轴承孔并且向上为安装于气缸盖上的配气摇臂供油。回油则利用润滑油的重力作用,经过回油孔自然流入单缸机油底壳。主油道7最后一项任务就是为活塞冷却喷嘴供油,该喷嘴安装与主油道下方,通常为阀类机构。机座4由于左右平衡轴的布置原因开设了左右平衡轴主油道8、9。该油道为前后通孔结构,前端利用传动箱进行端面橡胶圈密封,后端分别与飞轮壳5中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相连通。飞轮壳5与机座4利用螺栓连接,油道过渡密封采用橡胶圈端面密封。平衡轴主油道8、9横向分别与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相通。通过一级平衡轴的沟通过渡,润滑油利用垂直油道15、16分别注入左右二级平衡轴承孔14、12。就此所有平衡轴摩擦副的位置得到了充分的润滑。如图2所示飞轮壳5在单缸机供油方面的主要作用是过渡与分配润滑油,其中开设整机进油孔20、主油道润滑油分配油孔21、平衡轴油道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各油孔间利用两根水平油管和一根铅垂油管相互连通,而各油管组合铸造于飞轮壳背部。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的基本工作过程首先,来自设备输油泵的润滑油经过机油滤过滤,通过飞轮壳润滑油分配油路进入曲轴箱2上的主油道7和机座4上的左右平衡轴主油道8、9。主油道7将压力润滑油进行并行再分配,其中,横向通过横置油道17和过渡油管6进入主轴承孔完成主轴承孔摩擦副的润滑。向下进入活塞冷却喷嘴油道,完成活塞冷却供油;向上通过配气油道进入气缸体I上的凸轮轴承孔18,接着向上进入摇臂轴供油通道,实现凸轮轴与轴承、摇臂轴与轴承孔的工作润滑;进入左右平衡轴主油道8、9的压力润滑油分别进行再分配,逐步进入一、二级平衡轴承孔11、13、12、14,整个平衡系统摩擦副将得到有效润滑,保证其正常工作。机体结构回油系统则完全由摩擦副渗出或冷却喷嘴喷出后由于重力作用自由流入发动机油底壳,随着设备通道流入主油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它包括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飞轮壳(5)和过渡油管(6),所述的气缸体(1)、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和飞轮壳(5)分别为独立模块结构,气缸体(1)与曲轴箱(2)、曲轴箱(2)与轴承盖(3)、轴承盖(3)与机座(4)、机座(4)与飞轮壳(5)分别通过双头螺柱连接,其特征是曲轴箱(2)上设置有主油道(7),主油道(7)前端与传动箱连通,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上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1)连接,主油道(7)横向与横置油道(17)相通,横置油道(17)的一端设置为工艺堵,另一端与过渡油管(6)连接,过渡油管(6)的两端设置有径向密封槽,过渡油管(6)的下端连接轴承盖(3),轴承盖(3)设置有主轴承孔(10),主油道(7)的上端与配气油道(19)相通,机座(4)上设置有平衡轴主油道(8、9),平衡轴主油道(8、9)的前端与传动箱连接,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中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2、23)相连通,平衡轴主油道(8、9)横向分别与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相通,一级平衡轴承孔(11、13)通过垂直油道(15、16)分别与二级平衡轴承孔(14、1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蔽式单缸机机体润滑油路结构,它包括气缸体(I)、曲轴箱(2 )、轴承盖(3 )、机座(4)、飞轮壳(5)和过渡油管(6),所述的气缸体(I)、曲轴箱(2)、轴承盖(3)、机座(4)和飞轮壳(5)分别为独立模块结构,气缸体(I)与曲轴箱(2)、曲轴箱(2)与轴承盖(3)、轴承盖(3)与机座(4)、机座(4)与飞轮壳(5)分别通过双头螺柱连接,其特征是曲轴箱(2)上设置有主油道(7),主油道(7)前端与传动箱连通,后端与设置在飞轮壳(5)上的润滑油分配油孔(21)连接,主油道(7)横向与横置油道(17)相通,横置油道(17)的一端设置为工艺堵,另一端与过渡油管(6)连接,过渡油管(6)的两端设置有径向密封槽,过渡油管(6)的下端连接轴承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狄建兵,强智臻,高丽英,辛花,许春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