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超稠油开采的井筒降粘的方法及其设备,其方法包括将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注入油井底部,与稠油混合后再进行油的抽取操作。其设备包括交汇的稀油管线(3)和连接有储药罐(1)和计量泵(2)的降粘剂管线,交汇后的管线顺次连接地面混配器(5)和油井套管(6)的环形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简单的工艺改造,利用降粘剂代替部分稀油,在对超稠油的开采过程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节约稀油率可达70%以上,大大降低了超稠油的开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稠油乳化降粘开采领域,是一种用于油田深层超高粘原油开采过程中井筒降粘的工艺技术。
技术介绍
我国超深井稠油储量丰富,但开采难度大。目前,国内外开发了许多采油工艺,如注蒸汽开采工艺、掺稀油降粘工艺、加热降粘工艺以及掺高效水溶性降粘剂的乳化降粘工艺等。但由于地域性的差别,不同油田区块采用的工艺也不一样。塔河油田稠油产量占总产量的57%左右,目前主要以掺稀油降粘工艺为主,但是随着稀油资源的减少,掺稀油降粘工艺的发展受到限制,亟需一种高效经济的稠油开采工艺。稠油乳化降粘技术具有降粘率高、提高泵效、操作简便等优点,较注蒸汽开采、掺稀降粘开采和电加热降粘开采三种工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但一直未能得到大范围应用,除了降粘剂性能不佳的原因外,工艺条件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稠油井筒降粘的方法和设备,它通过工艺改造,用降粘剂取代部分稀油,降粘剂和另一部分稀油的混合液与稠油充分混合,形成粘度很低的0/W水包油乳状液,提高了降粘效果的同时也节约了稀油,很大程度上缓解掺稀降粘开采中稀油资源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筒降粘的方法,将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注入油井底部,与稠油混合后再进行油的抽取操作。优选地,加入降粘剂的重量占稠油、稀油及降粘剂总重的0. 8-2%,优选 1%。优选地,在稀油和降粘剂混合之后,通过混配装置将稀油和降粘剂混合均匀。优选地,在通过混配装置将稀油和降粘剂混合之前,通过水套炉将稀油和降粘剂加热降粘。优选地,当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与稠油混合后,通过混配装置将稠油、稀油和可溶性降粘剂混合均匀。优选地,在油管和其外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设置分隔装置,以避免稀油和降粘剂产生的压力过大,压迫动液面。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筒降粘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稀油与降粘剂溶液经水套炉加热后,在混配器的剪切作用下,形成均匀的混合液;(2)稀油与降粘剂混合液经油套环空注入井下,进入筛管与稠油混合;(3)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与稠油在井下混配器的剪切作用下,形成较稳定的0/W乳状液,再经抽稠泵举升至地面。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实施超稠油井筒降粘方法的设备,包括交汇的稀油管道(3)和连接有储药罐(I)和计量泵(2)的降粘剂管线,交汇后的管线连接油井套管(6)的环形空间。优选地,所述稀油管道(3)和降粘剂管线交汇处,与油井套管¢)的环形空间之间,设置有井口混配器(5)。优选地,所述稀油管道(3)和降粘剂管线交汇处,与混配器(5)之间,设置有水套炉⑷。优选地,位于油井套管¢)内的油管(8)下部从下至上设置有丝堵(13),筛管(12),抽稠泵(9)及与抽稠泵(9)连接的抽油杆(7),所述抽稠泵(9)和筛管(12)之间,设置有井下混配器(10)。优选地,在筛管外侧的油管和其外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设置分隔器(11)。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简单的工艺改造,利用降粘剂代替部分稀油,在对超稠油的开采过程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了粘度大于100X 104mPa s的特超稠油的乳化降粘开采问题,实现了降粘剂代替部分稀油,节约稀油率可达70%以上,大大降低了超稠油的开采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超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流程图。图中符号1_储药罐;2_计量泵;3_稀油管线;4_水套炉;5_地面混配器;6-套管;7_抽油杆;8-油管;9_抽稠泵;10-井下混配器;11-分隔器,12-筛管;13_丝堵;14_人工井底。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述的实例详细叙述如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当局限于此。一种用于超稠油开采过程中井筒降粘的新工艺,通过地面流程将稀油与降粘剂混合液注入采油套管的外管和内管之间环形空间(即油套环空)后,混合液与超稠油在经井下乳化后形成粘度较低的0/W乳状液,达到很好的降粘开采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的降粘剂是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可选任意降粘剂,水溶性降粘剂或油溶性降粘剂,也可以使用油溶性和水溶性的复合降粘剂,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制的SDG-2复合降粘剂(公开号CN102604621A)。考虑到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加入降粘剂的重量占稠油、稀油及降粘剂总重的0. 8-2%,优选1%。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井筒降粘装置的地面流程包括经稀油管线3运输的稀油,与来自于储药罐I通过计量泵2加入的降粘剂,混合后经过水套炉4加热,再通过地面混配器5混合均匀后注入油井。井筒降粘装置的井下部分包括套管6,空心抽油杆7和油管8下部连接的抽稠泵9,抽稠泵9下部从上顺次连接的是井下混配器10,分隔器11,筛管12,丝堵13。稀油与降粘剂在地面经混配器作用后,在混配器的剪切作用下,二者形成均匀的混合液,可降低混合液在管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也可降低井筒中混配器的负荷。油井采用油套环空注入稀油与降粘剂的混合液,从油管8采出油的生产方式。井下装置包括普通采油管道的大部分组件,即油井套管6套在油管8外例,形成油套环空,组成采油管道,其中油管内具有抽油杆7,用于抽取油。油管底部具有丝堵13和筛管12,丝堵13设置在油管最底部用于防止泄漏,筛管12用于防砂,从而控制油的品质,油从人工井底14经过筛管12后,经抽稠泵9进一步剪切,形成0/W乳状液,乳状液在油管抽油杆7中被举升至地面。然而,本专利技术为了使稀油和降粘剂混合液与稠油充分混合,优选在筛管12和抽稠泵9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井下混配器10,在混配器的剪切作用,稠油和注入的混合液在入泵前能形成较稳定的0/W乳状液,避免未乳化稠油堵塞抽稠泵,保证生产安全。优选地,还可在油套环空内安装分隔器11,降粘剂和稀油混合液直接进入筛管与稠油混合,避免因注入量过大造成稠油动液面的受压迫作用过强,形成注入液的注入和采出无效循环。分隔器的加入保证了稠油动液面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照例I塔河油田TH12329单独掺稀油开采时,井筒降粘工艺为常用反循环掺稀油方式,为维持正常生产,掺稀比为3 1,此时井口原油粘度3000mPa*s。但此时稀油的用量较大,吨油采出成本800元。对照例2: 由于该稠油井粘度太高,仅使用降粘剂无法实现有效地降粘。实施例1 :针对塔河油田TH12329机抽井应用本专利技术进行稠油降粘现场试验。储药罐I中装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制的SDG-2复合降粘剂(公开号CN102604621A)溶液。该降粘剂的制备步骤为 (I)油溶性降粘剂的制备混合芳烃(质量百分比50% ):甲苯、乙苯(I I)醇类(质量百分比50%):乙醇、辛醇、戊醇(1:1:1);制备方法在常温常压将上述组分混合,搅拌即得。(2)水溶性降粘剂的制备脂肪醇醚羧酸盐为CH3 (CH2) 80 (CH2CH2O) 8CH2C00Na。制备方法向反应器内加入0.1mol结构式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筒降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注入油井底部,与稠油混合后再进行油的抽取操作,优选加入降粘剂的重量占稠油、稀油及降粘剂总重的0.8?2%,优选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筒降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注入油井底部,与稠油混合后再进行油的抽取操作,优选加入降粘剂的重量占稠油、稀油及降粘剂总重的O.8-2%,优选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稀油和降粘剂混合之后,通过混配装置将稀油和降粘剂混合均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混配装置将稀油和降粘剂混合之前,通过水套炉对稀油和降粘剂进行加热。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稀油和降粘剂的混合液与稠油混合后,通过混配装置将稠油、稀油和降粘剂混合均匀。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油管和其外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设置分隔装置,以避免稀油和降粘剂混合液产生的压力过大。6.一种实施如权利要求1 5所述的井筒降粘的方法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汇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子甲,王雷,任波,杨祖国,吴文明,郭继香,范胜,程仲富,李婷婷,何晓庆,郭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