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主、副臂嵌装运输用托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310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6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主、副臂嵌装运输用托轮,包括固定在主臂下部腹杆上部的前、后支承板,前、后支承板之间设有两端分别固定在前、后支承板上的滚轮轴,该滚轮轴上设有带有托槽的滚轮。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主臂下部腹杆上为成两排平行布置,且两排之间平行距离与副臂弦杆之间距离一致,这样就可将副臂的弦杆支撑在滚轮的托槽上嵌装在主臂内,绑紧后实现主、副臂的嵌装运输。由于主、副臂被滚轮隔开,运输中的颠簸不会使它们之间发生碰撞,保证了臂腹杆不会发生变形,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同时,副臂在嵌装过程中为滚动装入,不会与主臂发生滑动摩擦,不但省时省力,劳动强度低,还不会对主、副臂表面的防腐层造成损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起重机臂架运输用配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起重机主、副臂嵌装运输用托轮。二
技术介绍
由于履带起重机运输费用十分昂贵,因此能否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臂架内部空间减少运输体积,从而减少运输时所需平板车的数量,对于运输成本控制十分重要。由于起重机的主、副臂规格的不同,可以考虑将副臂插入主臂内进行运输,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运输体积,但如果副臂直接放在主臂腹杆上运输会出现如下不足1、运输中的难以避免的颠簸碰撞会直接导致主臂腹杆变形,如果注意不到,变形后的主臂在工作中很容易发生事故;2、将副臂插入主臂的过程中,由于杆与杆之间是滑动摩擦,副臂要想完全放入主臂里,不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而且还容易破坏主、副臂表面的防腐层。因此,急需一种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使主、副臂嵌装运输成为可能。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机主、副臂嵌装运输用托轮,其能有效地克服主、副嵌装运输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嵌装运输成为可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有的技术方案为该托轮包括固定在主臂下部腹杆上部的前、后支承板,其特点是前、后支承板之间设有两端分别固定在前、后支承板上的滚轮轴,该滚轮轴上设有带有托槽的滚轮。使用时,本技术在主臂下部腹杆上为成两排平行布置,且两排之间平行距离与副臂弦杆之间距离一致,这样就可将副臂的弦杆支撑在滚轮的托槽上嵌装在主臂内,绑紧后实现主、副臂的嵌装运输。由于主、副臂被滚轮隔开,运输中的颠簸不会使它们之间发生碰撞,保证了臂腹杆不会发生变形,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同时,副臂在嵌装过程中为滚动装入,不会与主臂发生滑动摩擦,不但省时省力,劳动强度低,还不会对主、副臂表面的防腐层造成损坏。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主、副臂的嵌装运输成为可能,填补了此类装置的空白,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焊接在主臂8下部腹杆9上部的前、后支承板2、6。前、后支承板2、6之间设有两端分别固定在前、后支承板2、6上的滚轮轴3。该滚轮轴3上设有可绕滚轮轴3转动的、带有托槽的滚轮I。上述滚轮轴3是通过前、后支承板2、6上的插孔插接在前、后支承板2、6上的,其一端下部设有卡槽,该卡槽在滚轮轴3插入前、后支承板2、6上的插孔后被卡板5卡住,卡板5再通过螺栓4固定在支承板上,通过该种结构实现对滚轮轴3的固定。采用该种固定方式较焊接固定方式,极大方便对滚轮1、滚轮轴3进行拆装维护。如图2所示,2节固定副臂6m标准节7通过本技术嵌装在I节主臂12m标准节8内。副臂6m标准节7的弦杆10支撑在主臂12m标准节8腹杆9上的滚轮I托槽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主、副臂嵌装运输用托轮,包括固定在主臂(8)下部腹杆(9)上部的前、后支承板(2、6),其特征是:前、后支承板(2、6)之间设有两端分别固定在前、后支承板(2、6)上的滚轮轴(3),该滚轮轴(3)上设有带有托槽的滚轮(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主、副臂嵌装运输用托轮,包括固定在主臂(8)下部腹杆(9)上部的前、后支承板(2、6),其特征是前、后支承板(2、6)之间设有两端分别固定在前、后支承板(2、6 )上的滚轮轴(3 ),该滚轮轴(3 )上设有带有托槽的滚轮(I)。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泽武叶文彪秦世铎李超陈士桐张志起王斌孟昕刘赫
申请(专利权)人:抚顺起重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