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44662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可以有效地吸收来自所述蜗杆的轴向负载与震动。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蜗杆,配置于壳体内,并且可转动地啮合于蜗轮,其中多个轴承件被设置于所述蜗杆的两端,以使所述蜗杆转动;第一环形件以及第二环形件,由钢材形成,并且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轴承件的外圈的左右两侧;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由弹性变形材料形成,以吸收轴向传送的负载,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的外侧;以及第三环形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外侧,以吸收轴向负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尤其涉及一 种可支撑轴向负载,有效地吸收作用于轴承以及蜗杆的震动,并且可随轴向位移而弹性变 形以提高其耐久性的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
技术介绍
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Motor driven power steering, MDPS)系统取代了典型的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使用电动马达以及电子控制组件来提供辅助转向力。特别是,MDPS系 统的马达以及电子控制组件取代了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液压部件,例如油槽(oil tank)、 泵(pump)以及软管(hose)。因为MDPS系统的体积以及重量小于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体积以及重量,所以 MDPS系统被广泛地使用于车辆中。所述MDPS系统将驾驶盘连接到变速箱,并且包括马达。连接到马达的柱轴的一端 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变速箱。轴的两端耦接到球形接头,并且通过所述变速箱以齿条 和齿轮的方式左右移动。所述球形接头分别通过连接杆连接到左右杆轮的转向节(转向 节)O所述MDPS系统的马达部件包括壳体,其中连接到所述驾驶盘的柱轴插入蜗轮的 中央。所述蜗轮啮合于蜗杆,此蜗杆耦接到所述马达,并且包括位于其外周面上的螺纹。所述蜗杆与蜗轮之间的间隙会随着所述马达的加速/减速以及扭矩的变化而增 加,使得所述蜗杆与蜗轮之间的啮合不稳定并且引起噪音问题。当所述蜗杆被安装于所述蜗轮上时,垂直负载会施加于所述蜗杆。此外,当所述蜗 轮转动时,作为反作用力的轴向负载会施加于所述蜗杆。随着车辆性能的改良,轴向负载以及垂直负载的耐害补偿(tolerance compensating)对于避免噪音以及提高耐久性而言是很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其可有效地 吸收来自蜗杆的轴向负载以及震动。本技术也提供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其具有可 以抵抗轴向负载的改良结构,以提高部件的耐久性。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 构,包括蜗杆,配置于壳体内,并且可转动地啮合于蜗轮,其中多个轴承件被设置于所述蜗 杆的两端,以使所述蜗杆转动;第一环形件以及第二环形件,由钢材形成,并且分别配置于 其中一个轴承件的外圈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由弹性变形材料形 成,以吸收轴向传送的负载,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的外侧。所述阻尼结构还可包括第三环形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外侧,以吸收轴向负载。所述第三环形件可能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卡环支撑,所述第三环形件的 一部分接触所述卡环,并且该部分的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件可能是由橡胶材料或氨基甲酸酯材料所形成。多个弹性变形凸起可能被设置于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件的侧面上。附图说明参见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将更明白本技术的上述和其 它特征与优点,其中图1是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 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阻尼结构在第一到第三环形件以及第一与第二弹性件耦接到蜗杆之 前的爆炸图;图3是图1的阻尼结构耦的剖面图;图4是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 尼结构的立体图;图5A、6A以及7A是图4的第一与第二弹性件的凸起的前视图;图5B、6B以及7B是图4的每个第一与第二弹性件的剖面图;图8是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 尼结构的剖面图;图9A的曲线图表示量测典型的阻尼结构所得到的噪音值;以及图9B的曲线图表示量测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阻尼结构所得到的噪音值。具体实施方式在相关技术中,由钢材以及橡胶材料集成以吸收震动的阻尼器可能配设于工作轴 的外周面,并且邻接轴承的内圈。在这种情况下,由蜗杆传送过来的轴向负载可能使钢材与 橡胶材料相互移动,使钢材变形,并且破坏橡胶材料。此外,若轴向负载被持续传送到所述阻尼器,钢材与橡胶材料之间的结合可能会 分离。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蜗杆阻尼结构,其可有效地 吸收蜗杆传送的轴向负载,提高部件的耐久性,并且降低噪音。以下将搭配附图来描述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阻 尼结构包括蜗杆20,配置于壳体10内,并且可转动地啮合于蜗轮,其中轴承件40与50设 置在所述蜗杆20的两端以使蜗杆20转动;第一与第二环形件110与120,是由钢材形成, 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轴承件50的外圈的左右两侧;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是由可 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以吸收轴向传送的负载,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110 与120的外侧;以及,第三环形件130,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10的外侧,以吸收轴向负 载。更详细而言,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是由可以随轴向传送的负载而弹性变形的材料来形成。例如,用以形成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的材料可以是橡胶材 料或氨基甲酸酯材料。所述第一到第三环形件110、120以及130具有垫圈的形状,并且是用钢材来形成, 以支撑轴向负载。所述轴承件50邻近于马达(图未示)。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110与120的部分侧面会与所述轴承件50邻近 于其外周面的侧部呈面接触。因此,来自蜗杆20的轴向负载会通过所述轴承件50被传送到所述第一到第三环 形件110、120与130,以及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如此一来,不只第一到第三环形 件110、120与130以及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可以间接吸收所述轴向负载,所述轴 向负载也可以被分散。所述第三环形件130接触固定在壳体10的内周面的卡环15,并且被所述卡环15支撑。所述第二弹性件220与固定凸起12呈面接触,所述固定凸起12是位于壳体10的 内周面上的阶梯状凸起,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220被所述固定凸起12支撑。以下将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来描述前述阻尼结构的组装操作。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110与120配置于所述轴承件50的外圈的左 右两侧,所述轴承件50配置于所述蜗杆20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 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110与120的外侧(位于所述轴承件50的两对侧)。之后,所述第三环形件130设置于第一弹性件210的外侧,而完全地组装所述阻尼 结构。此时,所述第二弹性件220与壳体10的固定凸起12面接触,并且被固定凸起12 支撑。所述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件220对侧的第三环形件130被固定于壳体10的内周面 的卡环15支撑。依据所述完整组装的阻尼结构的操作。所述蜗杆20通过轮齿啮合于所述蜗轮,将 驱动力由所述马达传送至所述蜗轮,以提供辅助转向力至连接到所述蜗轮与驾驶盘的柱轴 (图未示)。此时,当轴向负载被传送到所述蜗杆20时,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会 弹性变形,以吸收所述轴向负载造成的震动。此外,第一到第三环形件110、120与130传送 来自所述轴承件50的轴向负载,并且支撑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件210与220。更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蜗杆,配置于壳体内,并且可转动地啮合于蜗轮,其中多个轴承件被设置于所述蜗杆的两端,以使所述蜗杆转动;第一环形件以及第二环形件,由钢材形成,并且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轴承件的外圈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由弹性变形材料形成,以吸收轴向传送的负载,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与第二环形件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04 KR 10-2011-00657691.一种用于马达驱动式动力转向系统的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蜗杆,配置于壳体内,并且可转动地啮合于蜗轮,其中多个轴承件被设置于所述蜗杆的两端,以使所述蜗杆转动;第一环形件以及第二环形件,由钢材形成,并且分别配置于其中一个轴承件的外圈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由弹性变形材料形成,以吸收轴向传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圣种朴秉善宋康石卢承希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