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后面碰撞时向乘坐物后方的身体的陷入量大且在后面碰撞时可以确实有效地减轻对身体、颈部等的冲击的乘坐物用座椅。乘坐物用座椅(S),包括具有侧部框架(15)的座椅靠背框架(1);通过连结部件(21)、(22)连结于座椅靠背框架(1)并支撑乘客的受压部件(20);设置于侧部框架(15)的至少一方侧的同时、与连结部件(21)、(22)连结、通过施加在受压部件(20)的一定的冲击负荷使受压部件(20)向后方移动的缓冲部件(30);座椅靠背框架(1)具有阻止乘客的腰部向后方侵入的动作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在后面碰撞时实现减轻对乘客施加的负荷 的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介绍
一般,当汽车等乘坐物用座椅的后部被追尾或在倒车行驶时受到巨大碰撞等,即 后面碰撞时,存在乘坐乘客的头部由于惯性而急速后倾,并使颈部受到冲击的问题。为此,对于现在的汽车等的车用座椅,为了保护乘客的头部或颈部不受由于后面 碰撞导致的冲击,减少对颈部的冲击,在座椅靠背的上方设置从后方承受乘客头部的头枕。但是,即使设置了头枕,不仅不能减轻对身体的冲击负荷,在后面碰撞时不能迅速 地使乘客的头部与头枕之间的间隔缩小的话,就存在难以充分地减轻对颈部施加的冲击负 荷的情况。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在具备承受乘客负荷的受压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 向侧部框架设置可动的连接部件,进一步通过连结部件将受压部件安装于连接部件,后面 碰撞时,通过使乘客充分陷入座椅靠背侧而有效减轻冲击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特开2009 - 0235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I公开的座椅靠背框架在后面碰撞时,通过受压部件承受乘客的后方移 动,其结果是通过连接部件的旋转,可以使乘客充分地陷入座椅靠背框架侧。而且,连接部 件中安装有施力装置,平时通过施力装置限制受压部件的旋转,因此不会损害就座感。如此,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使乘客向后方陷入,通过用受压部件承受乘客的上 半身可以减轻后面碰撞时的冲击,但希望向乘坐物后方的身体的陷入量更大(即,乘客的移 动量更大)。即,寻求一种通过使乘客的上半身(特别是,躯干部上方、颈部到胸部附近)确实 且有效地陷入,使后面碰撞时的冲击减轻效果提高的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地进行后面碰撞时向乘坐物的后方的身体的陷 入,后面碰撞时可以有效地减轻对身体、颈部冲击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课题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乘坐物用座椅包括具有位于侧面的侧部框架的座椅靠背 框架;通过连结部件连结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并支撑乘客的受压部件;及设置于至少一方 的所述侧部框架的同时、与所述连结部件连结、通过施加在所述受压部件的一定的冲击负 荷移动使其向后方移动的缓冲部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阻止乘客的腰部向后方侵入的 动作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解决。如此,本专利技术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后面碰撞时,使乘客的身体向后方陷入,通过受 压部件承受乘客上半身的构造。而且,座椅靠背框架通过具有阻止乘客的腰部向后方侵入 的动作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后面碰撞时,乘客向后方移动时,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阻止 腰部。结果,乘客的上半身变成腰部(B卩,躯干部下方)不向后方移动且被保持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状态,另一方面,乘客的颈部到胸部附近(即,躯干部上方)向后方移动,乘客的上半身后倾。因此,相对乘客的躯干部下方,躯干部上方向后方较大移动,因此,躯干部上方的相对移动量变大。一方面,乘坐物用座椅不具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仅具备连结于连接部件的受压部件的情况下,乘客的上半身不会后倾,以与一般就座时差不多的姿势向后方移动,因此, 腰部一同向后方陷入。因此,后方移动时的负荷大小相等的情况下,乘客向受压部件作用的面积(乘客的腰部到颈根部的面积)大的话,与作用的面积小的情况相比,向后方的陷入量变得相对较小。与此相对,如本专利技术,通过具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向后方陷入的作用的部分被限制为乘客的躯干部上方,因此,面积更狭窄,结果,可以使颈部附近的陷入量变大。因此,有效地使乘客陷入成为可能,可以使乘客的躯干部上方大幅进入座椅靠背侧,因此,乘客的头部变得容易抵接于头枕,结果可以减小对颈部的负担。此时,如权利要求2,优选所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较所述受压部件前端的更前方。在本专利技术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乘客向后方移动,受压部件开始向后方移动,进一步地通过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缓冲部件开始移动。而且,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为延伸至设置于受压部件的最前侧的端部,即前端的更前方的构成,在缓冲部件移动之前(在受压部件陷入之前),阻碍腰部进入部件为了阻止乘客的腰部向后方移动而起作用。如此,构成为在缓冲部件通过乘客向后方移动而开始移动前,阻碍腰部进入部件阻止乘客的腰部向后方移·动的构成的话,乘客的后倾先于乘客的后方移动开始。结果,乘客的躯干部的后倾量变大,可以确实地使躯干部上方向后方陷入。结果,可以进一步降低对颈部的负担。还有,此时,如权利要求3,优选所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较所述缓冲部件中至少一部分的更前方。关于阻止乘客向后方移动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构造,通过设置于较所述缓冲部件中至少一部分的更前方,乘客向后方移动时,在乘客向后方陷入之前,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确实地引导乘客的后倾,因此,躯干部上方的后方移动量变大,还有,乘客的头部变得容易抵接于头枕,因此颈部负担的降低效果进一步变高。进一步还有,如权利要求4,优选所述受压部件通过卡止于上方的上方连结部件及卡止于下方的下方连结部件而连结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述上方连结部件及所述下方连结部件由可弯曲的线构成;构成所述上方连结部件的线比构成所述下方连结部件的线细。如此,通过设置于受压部件与侧部框架之间的连结部件由可弯曲的线构成,乘客向后方移动时,受压部件承受向后方的负荷的话,通过线弯曲(或被弯折的部件伸长)可以使受压部件的后方移动量进一步变大。而且,通过安装于上方的线比安装于下方的线较细地形成,安装于上方的线相比安装于下方的线可以更容易地弯曲(或被弯折的部件易于伸长)。结果,受压部件与下方相比,上方变得较易向后方移动,因此,变得容易以下方(更详细为卡止下方连结部件的点)为支点,以向后方倾倒的方式旋转。因此,乘客向后方移动时,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引导乘客的躯干部向后方倾倒的同时,受压部件追随后倾(旋转)的动作也变得容易,通过受压部件不会妨碍乘客上半身的后倾,可以进一步减轻对颈部的负担。一方面,如上述构成,通过使设置于下方的线变粗,一般就座时,下方的线变得难以变形,同时,上方的细线容易弯曲。因此,一般就座时,受压部件的下方难以向后方移动, 允许受压部件的上方适度向后方移动,因此,实现一般就座时的就座感变得良好的效果。此时,如权利要求5,优选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下方连结部件连结。如上所述,一般就座时,通过具备由粗线构成的下方连结部件的受压部件,受压部件的下方向后方陷入的程度变小,结果,乘客的身体被支承。但是,后面碰撞时,受压部件的下方与上方相同存在陷入的必要,因此,相对于构成下方连结部件的粗线安装缓冲部件,通过使所述缓冲部件移动的构成,可以使受压部件向后方较大陷入。因此,后面碰撞时,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引导乘客的躯干部向后方倾倒的同时, 受压部件的全体充分陷入。即,后面碰撞导致乘客向后方移动时,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引导乘客的躯干部向后方倾倒的同时,受压部件不会妨碍乘客向后方倾倒。结果,可以确保充足的陷入量,进一步减轻对颈部的负担。根据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后面碰撞时,通过使乘客的躯干部上方有效地陷入座椅靠背侧,使对乘客的颈部施加的负担降低的乘坐物用座椅。根据权利要求2的专利技术,可以使乘客的躯干部上方确实地向后方移动(后倾)的同时,可以使乘客的躯干部上方的后方移动量变大,因此,可以成为减轻后面碰撞时对颈部的负荷的乘坐物用座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21 JP 2010-1643421.一种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位于侧面的侧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通过连结部件连结于该座椅靠背框架,并支撑乘客的受压部件;设置于至少一方的所述侧部框架的同时,与所述连结部件连结,通过施加在所述受压部件的一定的冲击负荷使其向后方移动的缓冲部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阻止乘客的腰部向后方侵入的动作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妻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