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2814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同时确保了对于侧面碰撞的耐撞行程和电池搭载量。该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构成为,具备:电池组(100、110),其通过在壳体内容纳电池而构成,且配置于车身下部;可变形托架(130),其支承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可变形托架根据来自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输入而变形,使得电池组的一端部沿输入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车身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辆的车身下部支承电池组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尤其是涉及同时确保对于侧面碰撞的耐撞行程(クラツシヤブルストロ一ク)和电池搭载量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例如在发动机-电气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中,需要搭载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大量的二次电池。这种电池将多个电池单元(バツテリセル)容纳于壳体内作为电池组而搭载于车辆中。由于电池组在构成车辆的各零件中为比较大的重量物,为了降低车辆的重心位置而确保行驶性能等,提出了将电池组放置于构成车箱地板面的底板的下侧且搭载于左右侧架的间隔中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电池组放置在车身下部的左右侧架间且搭载于底板的下方区域的电动汽车。对于这种电池组要求即使在车辆碰撞时也不会压坏壳体,以保护电池单元。作为有关考虑到侧面碰撞的电池搭载结构的现有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上层电池和下层电池之间夹装托架,使托架可利用上层电池的自重进行向平坦方向复位的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6142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84015号公报考虑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性能,重要的是:车身以侧架被推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进行变形,以确保吸收能量的耐撞行程。在为了确保侧架的横方向位移允许量而扩大电池组和侧架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可搭载的电池组的容量变小,使得难以确保车辆性能方面必要的电池容量。在假设难以确保充分的耐撞行程的情况下,为了吸收输入负荷就需要提高侧架、侧门框等的零件强度,而这些成为重量及成本增加,耗油量加重、驾驶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专利技术内容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同时确保了对于侧面碰撞的耐撞行程和电池搭载量。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的解决方法解决上面所述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包括:电池组,其通过在壳体内容纳电池而构成,且配置于车身下部;可变形托架,其支承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其中所述可变形托架根据来自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输入而变形,使得所述电池组的所述一端部沿输入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所述车身下降。根据该构成,通过沿输入方向可移动地支承电池组的一端部,可以根据来自另一端部侧的车宽方向的输入,使电池组随着车身变形而在车宽方向移动,从而能够确保耐撞行程。因此,相对于不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能够增大电池组的宽度,能够防止为确保电池组的容量而增大其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这时通过使电池组的一端部下降,能够防止伴随车宽方向的移动而与其它零件发生干涉。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可变形托架可具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将连结于所述车身的车身侧端部及连结于所述电池组的电池侧端部设置于两端部,所述车身侧端部在未碰撞状态下处于比所述电池侧端部高的位置,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离开所述电池组的位置,所述转动部根据向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输入,以使所述电池侧端部下降且大致沿所述输入的方向在车宽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转动。根据该构成,利用简单的构成就能够确实地获得上述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基于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可变形托架还可包括将所述转动部固定于所述车身的车身侧固定部和将所述转动部固定于所述电池组的电池侧固定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基于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可变形托架可通过一体地形成所述转动部以及所述车身侧固定部和所述电池侧固定部而构成,所述转动部通过与所述固定部的连结部位的变形而进行转动。根据该构成,利用零件数量少的简单的构成就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基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电池组可具有与车辆的侧架邻接配置的第一端部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配置于车辆中央侧的第二端部,所述可变形托架支承所述第二端部。根据该构成,在车辆侧面碰撞时使电池组向车身中央侧(地板通道侧)移动,由此,能够确保侧架可移动的耐撞行程。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其同时确保对于侧面碰撞的耐撞行程和电池搭载量。附图说明图1是从地板下侧观察具备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的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是从图1的II-II部箭头观察的剖面图;图3是图2的III部放大图,图3中的(a)表示未碰撞时的状态,图3中的(b)表示碰撞时的状态。符号说明:1、车辆10、车身11、底板11a、地板通道11b、凸部12、前车架13、侧架14、前副车架15、后副车架20、前悬架30、后悬架40、发动机50、传动装置60、驱动轴70、后差速器80、燃料箱90、排气管91、催化剂转换器92、消音器100、右电池组110、左电池组F、凸缘部C、电池单元120、外侧托架121、车身侧固定部122、电池侧固定部123、连结部130、内侧托架131、车身侧固定部132、电池侧固定部133、连结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碰撞时的变形而向电池组的车宽方向内侧移动并且允许相对于车身下降的可变形的托架进行支承,来解决提供一种同时确保了对于侧面碰撞的耐撞行程和电池搭载量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的课题。下面,对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例如将电池组支承在成为汽油发动机-电气混合动力车辆的乘用车的地板下。图1是从地板下侧观察具备实施例的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的车辆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是从图1的II-II部箭头观察的剖面图。车辆1为具有左右一对前轮FW、后轮RW的四轮乘用车。车辆1通过具有车身10、前悬架20、后悬架30、发动机40、传动装置50、驱动轴60、后差速器70、燃料箱80、排气管90、右电池组100、左电池组110等而构成。车身10通过具有底板11、前车架12、侧架13、前副车架14、后副车架15等而构成。底板11为构成乘员等搭乘的车室的地板面的部件,形成大致平板状,并且大致水平配置。容纳有驱动轴及排气管的凹部,即地板通道11a,在底板1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另外,如图2所示,在地板通道11a的左右两侧设有凸部11b,该凸部11b固定有悬架后述的右电池组100及左电池组110的托架。凸部11b使底板11的一部分向下方伸出而构成。前车架12为从底板11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而形成的结构部件。前车架12例如形成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的梁状。在车宽方向分开设有一对前车架12。侧架13设于底板11的两端部,且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闭合截面的梁状部件。前副车架14为横跨左右前车架12的下部而设置的框架状的结构部件,且成为安装前悬架20、发动机40等的基部。后副车架15为设于车辆后部的下部的框架状的结构部件,且成为安装后悬架30及后差速器70等的基部。前悬架20相对于车身可撞击地支承轮毂轴承,该轮毂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前轮FW。前悬架20通过具备容纳有轮毂轴承的外壳、连结外壳和前副车架14的悬架臂,以及根据撞击而产生弹簧反作用力、衰减力的悬架弹簧、减震器等而构成。后悬架30相对于车身可撞击地支承轮毂轴承,该轮毂轴承可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包括:电池组,其通过在壳体内容纳电池而构成,且配置于车身下部;可变形托架,其支承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其中所述可变形托架根据来自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输入而变形,使得所述电池组的所述一端部沿输入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所述车身下降。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6 JP 2011-2088281.一种车辆用电池支承结构,包括:电池组,其通过在壳体内容纳电池而构成,且配置于车身的底板下方;可变形托架,其支承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一个或两个端部,其中所述可变形托架根据来自所述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侧的输入而变形,使得所述电池组的另一端部沿输入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底板下降,所述可变形托架具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将连结于所述车身的车身侧端部及连结于所述电池组的电池侧端部设置于两端部,所述车身侧端部在未碰撞状态下处于比所述电池侧端部高的位置,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离开所述电池组的位置,所述转动部根据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慎吾稻村耕吉井成光大小原崇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