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该组合包括第一、二连接器;第一、二连接器分别包括第一、二壳体,第一、二绝缘座,第一、二端子;在第一连接器中,第一壳体包含第一框体,以及从第一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一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一延伸片;一对第一延伸片上分别形成第一扣合部。在第二连接器中,第二壳体包含第二框体,以及对应于一对第一延伸片的间距,从第二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二延伸片。该对第二延伸片上对应于第一扣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第二扣合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该对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于与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特别是关于两个连接器可轻易地解除连接状态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习用的电连接器,可举例藉由电连接销及/或绝缘座体之间的摩擦力、螺栓与螺帽、卡勾与卡槽等来保持连接的状态。一般的电子产品,以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例,其是与电源供应器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藉以供电(充电)。然而,若电源供应器的电连接器与笔记本型计算机于连接的状态下,不慎踢绊到电源供应器的电线的情况时,不经意的外力可能拉扯笔记本型计算机掉落,造成损害。 另外,已知有美国专利第7,311,526号。该专利是以一定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亦即在插接座与插接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两磁极。在一般使用时,插接头及插接座为磁吸结合,而遇有不当外力拉扯电缆线时,在不需较大的拉扯力之下,即可轻易地使插接头脱离插接座。如此即可避免笔记本型计算机被拉扯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对此,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可于连接时保持连接状态,但不经意地被施以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时即脱离,必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拉扯,造成电连接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的损伤。另外,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于两个端子连接时互相摩擦而接触,藉由摩擦除去端子表面的氧化物、沾附的脏污等,避免接触不良。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构成一小型化连接器,以节省设置于电子设备的空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的至少其中之一,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包含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壳体、第一绝缘座、以及第一端子;第一壳体包含第一框体,以及,从第一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一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一延伸片;一对第一延伸片上分别形成第一扣合部;第一绝缘座位于第一框体中,包含位于一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且与一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一突起部;第一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伸入第一绝缘座的第一端子槽;第一端子容置第一端子槽中;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壳体、第二绝缘座、以及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包含第二框体,以及,对应于一对第一延伸片的间距,从第二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二延伸片;一对第二延伸片上对应于第一扣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第二扣合部;第二绝缘座位于第二框体中,包含位于一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且与一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伸入第二绝缘座的第二端子槽;第二端子容置第二端子槽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一对第二延伸片伸入一对第一延伸片之间,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于与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性连接。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一延伸片之间包含一曲折该第一延伸片的第一曲折部,使该对第一延伸片的端边间距小于该对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一框体连接处的间距。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框体与该第二延伸片之间包含一曲折该第二延伸片的第二曲折部,使该对第二延伸片的端边间距小于该对第二延伸片与该第二框体连接处的间距。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引导部,该引导部位于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中之一者的前端,引导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中的一个插入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中另一个中。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反折部,该反折部位于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中之一者的前端,向靠近另一者的方向反折。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由突起与凹陷所构成。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连接器设于一电子装置,该第二连接器可插拔于该第一连接器的情况下,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连接时,于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相较于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位置,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电性连接的位置靠近拔出方向的一侧。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力量小于0. 8Kg。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作为电性连接用的端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含一机壳,于该机壳的壳壁上形成有一开口 ;一电路模块,该电路模块位于该机壳内;以及一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的其中一个配置于该机壳内,并与该电路模块电性连接,其中该对第一延伸片或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开口而朝向该机壳外侧。如上所述,藉由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即可于连接时保持连接状态,而于被施以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时即脱离,必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拉扯,造成电连接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的损伤。并且,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连接时互相摩擦而接触,藉由摩擦除去端子表面的氧化物、沾附的脏污等,避免接触不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一连接器的一实施型态立体图。图2为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3为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二连接器的一实施型态立体图。图5为图4的第二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6为图4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7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于连接前的侧视图。图8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于连接状态的侧视图。图9A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其它实施型态的侧视图。图9B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其它实施型态的侧视图。图9C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其它实施型态的侧视图。图10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应用实施型态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式说明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图1至图3表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一连接器100的一实施型态,可与第二连接器200配合应用于电连接器组合900中(如图7)。本实施型态中,将第一连接器100设定为实装于电子产品的电路模块的连接,例如应用于图10的电子装置910,但不限于此。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含第一绝缘座110、包覆于第一绝缘座110的第一壳体120、以及设于第一绝缘座110中的复数个第一端子130。第一壳体120由长条片状的金属片折迭形成第一框体121,第一框体121设有第 一组装部122。当第一壳体120与第一绝缘座110结合时,第一壳体120藉由第一组装部122卡合于第一绝缘座110。第一框体121 —侧的框口设有一对第一延伸片123,从第一框体121的框口相对向地沿第一连接器100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第一框体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一框体121为一体成型。但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片123可以另件组装于第一框体121。各第一延伸片123上分别形成有第一扣合部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扣合部125为向外突起的一凸包,以形成一凹陷。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一框体121与第一延伸片123之间由第一曲折部124所连接。此第一曲折部124为第一延伸片123伸出第一框体121之后,先将第一延伸片123向框口的方向曲折,再向第一延伸片123伸出第一框体121的方向曲折,成为Z字形的曲折形态。藉由第一曲折部124的设置,使一对第一延伸片123的端边间距小于此对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一框体121连接处的间距,并且,增加第一延伸片123的延伸长度,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增加弹性变形的力臂。第一绝缘座110以绝缘材料,依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组合包含: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框体;以及一对第一延伸片,该对第一延伸片从该第一框体相对向地沿该第一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该对第一延伸片上分别形成一第一扣合部;一第一绝缘座,该第一绝缘座位于该第一框体中,该第一绝缘座包含一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位于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且与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该第一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一伸入该第一绝缘座的第一端子槽;以及一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容置该第一端子槽中;以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含: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包含:一第二框体;以及一对第二延伸片,该对第二延伸片对应于该对第一延伸片的间距,从该第二框体相对向地沿该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该对第二延伸片上对应于该第一扣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一第二扣合部;一第二绝缘座,该第二绝缘座位于该第二框体中,该第二绝缘座包含一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位于该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且与该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该第二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一伸入该第二绝缘座的第二端子槽;以及一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容置该第二端子槽中,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连接时,该对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于与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培樵,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