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15470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含一个绝缘本体、一对金属端子,以及两导电迹线。绝缘本体包含两固定槽。一对金属端子对应两固定槽。各金属端子包含一基部、由基部延伸的一延伸片和由基部延伸的一弹性臂。基部包含一固定部,固定部与对应固定槽干涉配合。延伸片包含一个第一接触部。弹性臂包含一个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用于电连接一电子装置。两导电迹线对应两金属端子,其中各导电迹线的一端部电连接对应的金属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而导电迹线的另一端部用于电连接一电路板。端子可较短而具有较简单的结构,故容易制造。导电迹线是形成于绝缘本体的表面上,如此可缩小绝缘本体的体积,从而有利于电连接器运用在薄型化的装置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助听器通常是由电池提供电能,而电池一般则是通过电池连接器连接助听器的电路板。图1显示在公告号第7,782,010号的美国专利内揭示的一种现有电池连接器I。电池连接器I具有一个绝缘本体11及两端子12和13。两端子12和13是埋设固定在绝缘本体11上,各端子12或13的一端部延伸出绝缘本体11的底面外,并形成一焊接部;各端子12或13的另一端部从绝缘本体11的一侧面上靠近绝缘本体11的顶面处延伸出一向前弯折的臂部。焊接部可焊接于电路板,而臂部可夹持并电性连接电池。如图1所示,端子12或13从绝缘本体11的底面延伸入绝缘本体11,再从绝缘本体11的一侧面上靠近绝缘本体11的顶面处延伸出,最后向前弯折形成伸长臂部。此种延伸方式会让端子12或13变得过长且需对端子12或13进行多次弯折。过长且弯弯曲曲的端子12或13制作上较费时费工,且容易在端子12或13埋设后与绝缘本体11产生接合不良及定位不佳等问题。再者,过长且弯弯曲曲的端子12或13也不易利用组装的方式来固定。此外,端子12或13必须足够大,如此端子12或13方能有足够强度以组装或埋设于绝缘本体上。然而,要组装或埋设较大端子12或13在绝缘本体内,会让绝缘本体的体积变大,不利于助听器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前述问题,本技术揭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本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个绝缘本体,包含两固定槽;一对金属端子,对应两固定槽,各金属端子包含一基部、由基部延伸的一延伸片和由基部延伸的一弹性臂,基部包含一固定部,固定部与对应固定槽干涉配合,延伸片包含一个第一接触部,弹性臂包含一个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用于电连接一电子装置;以及两第一导电迹线,对应一对金属端子,其中各第一导电迹线的一端部电连接对应的金属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而第一导电迹线的另一端部用于电连接一电路板。优选的,各所述第一导电迹线包含一金属镀层。优选的,所述金属镀层包含激光直接成型金属层。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包含两浅槽,其中各所述第一导电迹线形成于对应的浅槽。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包含两凹槽,其中各所述金属端子的延伸片是在对应的凹槽内延伸。优选的,各所述第一导电迹线在对应的凹槽的底面延伸,而各所述延伸片接触所述第一导电迹线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延伸的部分。优选的,各所述金属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迹线的端部是压接、焊接或以导电胶固定。优选的,所述一对金属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夹持一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一对金属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夹持一电池。优选的,所述绝缘本体包含一较高的阶面和一较低的阶面,其中所述两个第一导电迹线的所述另一端部位位于所述较低的阶面。优选的,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含一第二导电迹线,其中所述第二导电迹线的一端部延伸邻近的两个第一导电迹线的所述另一端部,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而所述第二导电迹线的另一端部形成于所述较高的阶面,用于电连接另一电子装置。优选的,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本体包含一前表面及一端面,所述端面是位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较低的阶面间延伸,其中所述电连接器包含一第三导电迹线,所述第三导电迹线在所述端面延伸,所述第三导电迹线的一端部延伸至所述前表面,用于电连接另一电子装置,而所述第三导电迹线的另一端部延伸邻近所述两个第一导电迹线的所述另一端部,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优选的,各所述第一导电迹线所经过的所述绝缘本体的边缘是圆边。上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使用导电迹线取代传统端子的一部份,如此电连接器的端子可具有较简单的结构,而可容易制造。此外,形成于绝缘本体表面的导电迹线取代传统端子中组装或埋设于绝缘本体内的部分,如此可缩小绝缘本体的体积,有利于电连接器运用在薄型化的装置内。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电池连接器;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例示分离的端子、导电迹线及绝缘本体;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电池连接器2电连接器2’电连接器3电路板11绝缘本体12端子13端子21绝缘本体22金属端子23金属端子24第一导电迹线 25第一导电迹线26第二导电迹线 27第二导电迹线28第三导电迹线 29第三导电迹线210前表面211侧面212固定槽213前表面214a 阶面214b 阶面215浅槽216浅槽217连接面218边缘219凹槽220端面221基部222延伸片223弹性臂224固定部231基部232延伸片233弹性臂234固定部241端部242端部251端部252端部261端部262端部271端部272端部281端部282端部291端部292端部2191底面2221第一接触部2231第二接触部 2321第一接触部2331第二接触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详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设置于电路板3上的电连接器2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参照图2至图5所示,电连接器2包含一个绝缘本体21、一对金属端子22和23,以及两第一导电迹线24和25。金属端子22和23固定在绝缘本体21。两第一导电迹线24和25对应一对金属端子22和23。两第一导电迹线24和25形成于绝缘本体21上,且各第一导电迹线24或25的一端部电连接对应的金属端子22或23,而第一导电迹线24或25的另一端部形成以对外电连接。参照图4与图5所示,绝缘本体21包含相对的两侧面211及两固定槽212,其中两固定槽212分别形成于两侧面211上。此外,绝缘本体21可另包含一个呈弧状的前表面213及相对于前表面213的较低的阶面214a和较高的阶面214b。参照图5和图6所示,两个第一导电迹线24和25是沿绝缘本体21的表面或几何形状来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导电迹线24和25可利用模塑互连元件(moldedinterconnect device)技术制作。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迹线24或25包含金属镀层。较佳地,绝缘本体21是由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添加物(metal additive)的混合物所制成,其中金属添加物对激光敏感。金属添加物可为金属复合物(metal complex)或有机金属复合物(organic metal complex)。用激光在绝缘本体21的表面上形成用于制作两第一导电迹线24和25的图案。受激光照射的表面会蚀刻出两浅槽215和216,浅槽215和216的底面是粗糙表面,金属添加物受激光照射而活化,产生物理化学反应(physicochemical),生成嵌入粗糙底面的金属粒子。这些金属粒子可作为后续金属沈积制程的长晶晶核(metal nuclei)。以激光形成图案后,绝缘本体21可放入镀液中,从而可在两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绝缘本体,包含两固定槽;一对金属端子,对应所述两固定槽,各所述金属端子包含一基部、由所述基部延伸的一延伸片和由所述基部延伸的一弹性臂,所述基部包含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对应所述固定槽干涉配合,所述延伸片包含一个第一接触部,所述弹性臂包含一个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电连接一电子装置;以及两第一导电迹线,对应所述一对金属端子,其中各所述第一导电迹线的一端部电连接对应的所述金属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而所述第一导电迹线的另一端部用于电连接一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孝郡
申请(专利权)人: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