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扣合装置及具有扣合装置的电子装置,用以结合一电子本体及一外壳的扣合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三连杆、一弹性元件及多个柱体。多个柱体分别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外壳包括多个控制块,多个控制块分别对应于多个柱体。当外壳与电子本体结合时,多个控制块分别抵住并推动各柱体,分别移动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并借由弹性元件的回复力,使各柱体卡在各控制块的一固定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扣合装置及具有扣合装置的电子装置,易于组装和拆卸。(*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扣合装置及具有扣合装置的电子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扣合装置及具有扣合装置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电子产品后盖扣合都是利用螺丝锁附,不仅外观不易美化,而且组 合制作工时增加,因此制造成本也会跟着增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后盖扣合是利用结构上的卡合,然而为了固定后盖的扣合,这 些传统的卡合结构通常为了固定结构,因此不易拆除;或者,在拆装几次之后,很容易就导 致结构断裂。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易于组装及拆卸的扣合装置,不仅可节省成本,还可 便于维修时的组装及拆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扣合装置及具有扣合装置的电子装置,其易于组 装和拆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扣合装置,用以结合一电子本体及一外壳。 该扣合装置包括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三连杆、一弹性元件及多个柱体。多个柱体 分别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一移动孔,且通过一第一连接体穿过该第一移动孔固定在电子 本体,借此将第一连杆连接到电子本体,第一移动孔可供第一连杆相对于第一连接体移动。 第二连杆包括一第二移动孔及一第三移动孔。且通过一第二连接体穿过该第二移动孔固定 在电子本体,借此将第二连杆连接到电子本体。第二移动孔可供该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二连 接体移动。第三连杆包括一第一旋转柱与一第二旋转柱,其中第一旋转柱连接第一连杆与 第三连杆,且第二旋转柱连接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弹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三移动孔的 一端,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固定在电子本体。各柱体的轴向分别垂直于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的移动方向。外壳包括多个控制块,多个控制块分别对应于多个柱体。当该外壳与电子本体结 合时,多个控制块分别抵住并推动各该柱体,分别移动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并借由该 弹性元件的回复力,使各该柱体卡在各该控制块的一固定面。其中,控制块为包括一斜面的三角块,各该控制块推动各该柱体实质是沿着各该 斜面推动各该柱体。其中,还包括一第四连杆及一第五连杆。第四连杆包括一第四移动孔,且通过一 第四连接体穿过该第四移动孔固定在电子本体,借此将第四连杆连接到电子本体。第四移 动孔可供第四连杆相对于该第四连接体移动。第五连杆包括一第三旋转柱与一第四旋转 柱。第三旋转柱连接第二连杆与第五连杆,且第四旋转柱连接第四连杆与第五连杆。其中,第三连杆更包括一手扳部。该手扳部可供一使用者拉动第三连杆,并通过第二旋转柱使得第二连杆连带移动。其中,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四连杆通过第三连杆与第五连杆形成C型的多连 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电子本体;一外 壳,其包括多个控制块;及上述的扣合装置,其包括一第一连杆,其包括一第一移动孔,且通过一第一连接体穿过该第一移动孔固定 在该电子本体,借此将该第一连杆连接到该电子本体,其中该第一移动孔供第一连杆相对 于该第一连接体移动;一第二连杆,其包括一第二移动孔及一第三移动孔,且通过一第二连接体穿过该 第二移动孔固定在该电子本体,借此将该第二连杆连接到该电子本体,其中该第二移动孔 供该第二连杆相对于该第二连接体移动;一弹性元件,其一端固定在该第三移动孔的一端,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该 电子本体;一第三连杆,其包括一第一旋转柱与一第二旋转柱,其中该第一旋转柱连接该第 一连杆与该第三连杆,且该第二旋转柱连接该第二连杆与该第三连杆;以及多个柱体,其分别位于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且各该柱体的轴向分别垂直于 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的移动方向;其中,该外壳包括多个控制块,该多个控制块分别对应于该多个柱体,当该外壳与 该电子本体结合时,各该控制块分别抵住并推动各该柱体,分别移动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 连杆,并借由该弹性元件的回复力,使各该柱体卡在各该控制块的一固定面。其中,各该控制块为包括一斜面的三角块,各该控制块推动各该柱体实质是沿着 各该斜面推动各该柱体。其中,更包括一第四连杆,其包括一第四移动孔,且通过一第四连接体穿过该第四移动孔固定 在该电子本体,借此将该第四连杆连接到该电子本体,其中该第四移动孔供该第四连杆相 对于该第四连接体移动;以及一第五连杆,其包括一第三旋转柱与一第四旋转柱,其中该第三旋转柱连接该第 二连杆与该第五连杆,且该第四旋转柱连接该第四连杆与该第五连杆。其中,该第三连杆更包括一手扳部,该手扳部供一使用者拉动该第三连杆,并通过 第二旋转柱使得该第二连杆连带移动。其中,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该第四连杆通过该第三连杆与第五连杆形成Cl型 的多连杆。本技术的扣合装置易于组装及拆卸,不仅可节省成本,还可便于维修时的组 装及拆卸。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 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依据图1,显示其分解立体图。图3依据图2,显示放大的电子本体与扣合装置局部示意图。图4显示放大的控制块与连接体局部示意图。图5A依据图4的局部剖面,显示将外壳结合到电子本体时,控制块与连接体的动作图。图5B显示电子本体与扣合装置结合之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A与图6B显示拆除外壳的动作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电子装置1:扣合装置10 :柱体11 :第一连杆12 :第二连杆13 :第三连杆133 :移动孔的一端134 :手扳部14:第四连杆15 :第五连杆110 :第一移动孔120 :第二移动孔、130 :第三移动孔140 :第四移动孔131 :第一旋转柱132 :第二旋转柱151 :第三旋转柱152 :第四旋转柱2 :外壳21 :控制块211 :斜面212 :固定面213 :停止面3 电子本体31 :固定孔320 :固定部40 :弹性元件S1:第一连接体S2 :第二连接体S4 :第四连接体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数个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应可了解的是以下所提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仅用以说明相对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另外,图标的元件数量也只用以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扣合装置及具有扣合装置的电子装置。请先参考图1,其显示的是本技术的电子装置100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包括一电子本体3、一外壳2及一扣合装置I。扣合装置I是用以结合电子本体3及外壳2。请参考图3,扣合装置I包括一第一连杆11、一第二连杆12、一第三连杆13、一弹性元件40及多个柱体10。较佳者,扣合装置I还包括一第四连杆14及一第五连杆15。第三连杆13包括一第一旋转柱131与一第二旋转柱132,其中第一旋转柱131连接第一连杆 11与第三连杆13,且第二旋转柱132连接第二连杆12与第三连杆13。第五连杆15包括一第三旋转柱151与一第四旋转柱152。第三旋转柱151连接第二连杆12与第五连杆15,且第四旋转柱152连接第四连杆14与第五连杆15。多个柱体10分别位于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及第四连杆14。在本较佳实施例,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及第四连杆14通过第三连杆13与第五连杆15形成C型的多连杆。第一连杆11包括一第一移动孔110。第二连杆12包括一第二移动孔120及一第 三移动孔130。第四连杆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扣合装置,用以结合一电子本体及一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连杆,其包括一第一移动孔,且通过一第一连接体穿过该第一移动孔固定在该电子本体,借此将该第一连杆连接到该电子本体,其中该第一移动孔供第一连杆相对于该第一连接体移动;一第二连杆,其包括一第二移动孔及一第三移动孔,且通过一第二连接体穿过该第二移动孔固定在该电子本体,借此将该第二连杆连接到该电子本体,其中该第二移动孔供该第二连杆相对于该第二连接体移动;一弹性元件,其一端固定在该第三移动孔的一端,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该电子本体;一第三连杆,其包括一第一旋转柱与一第二旋转柱,其中该第一旋转柱连接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三连杆,且该第二旋转柱连接该第二连杆与该第三连杆;以及多个柱体,其分别位于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且各该柱体的轴向分别垂直于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的移动方向;其中,该外壳包括多个控制块,该多个控制块分别对应于该多个柱体,当该外壳与该电子本体结合时,各该控制块分别抵住并推动各该柱体,分别移动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并借由该弹性元件的回复力,使各该柱体卡在各该控制块的一固定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炫筌,吴周荣,简士豪,杨淳安,
申请(专利权)人:精英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