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油耗实时测量仪。该测量仪包括:油壶、电子称、变频吸油泵组件、变频回油泵组件和监控计算机;吸油泵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以及电子称分别与监控计算机控制连接,通过监控计算机控制所述吸油泵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的频率来调节所述吸油泵电机和回油泵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吸油泵和回油泵的泵油,对油底壳进行液位平衡调节,并通过监控计算机和电子称实时监控油壶质量曲线变化规律。该机油耗实时测量仪结构简单合理,能够实时测量发动机机油消耗,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检测精度和效率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油耗实时测量仪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油耗实时测量仪。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每开发一种发动机都进行机油耗试验,机油耗的好坏决定了发动机机 械性能的好坏。传统的称重机油耗法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的24h机油耗试验,通过比较 试验前后的机油重量差来得出机油耗。称量试验后的机油重量需要将机油从油底壳中放出称重,而机油容易粘附在油底 壳内壁上,造成放油不净,使得试验后的机油重量称重不准确,进而影响机油耗计算精度; 而且放油过程时间长,且需要反复加油试验,操作不便,影响试验效率。另外,称重机油耗法只能测量一段时间的机油消耗量,不能实时测量发动机机油 消耗,监控某个工况机油消耗率的变化趋势,很不利于发动机的机械的性能检测及开发; 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反复进行的24h机油耗试验耗费大量机油,提高了试验成本(比如一台 300KW的发动机,在标定点跑一个24h机油耗试验便需要几万元的试验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够实 时测量发动机机油消耗,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检测精度和效率均高的机油耗实时测量 仪。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油耗实时测量仪,包括油壶、电 子称、变频吸油泵组件、变频回油泵组件和监控计算机;油壶设置在所述电子称上,且顶部 开设有加油口,底部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放油口 ;变频吸油泵组件包括吸油泵、吸油 泵电机和吸油泵变频器,变频回油泵组件包括回油泵、回油泵电机和回油泵变频器,吸油 泵的进油端与油底壳内液面附近的吸油接头连通,回油泵的出油端与油底壳下部的回油接 头连通;吸油泵的出油端以及回油泵的进油端分别与油壶的进油口、出油口连通;吸油泵 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以及电子称分别与监控计算机控制连接,通过监控计算机控制所述 吸油泵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的频率来调节所述吸油泵电机和回油泵电机的转速,进而控 制吸油泵和回油泵的泵油,对油底壳进行液位平衡调节,并通过监控计算机和电子称实时 监控油壶质量曲线变化规律。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装载车,装载车的车身为两层结构,其中,下层安装变频 吸油泵组件和变频回油泵组件,上层放置油壶和电子称。上述技术方案中,油壶的顶部还开设有油壶游标尺和平衡气压气管接头,平衡气 压气管接头与曲轴箱连通;油壶的进油口、出油口和放油口分别设置有进油阀、出油阀和放 油阀,进油阀、出油阀和放油阀呈T型布置。上述技术方案中,吸油泵和回油泵在50HZ的频率下泵油量都为10L/min。上述技术方案中,油底壳的吸油接头的内侧吸油端口的孔径小于外侧管径。上述技术方案中,吸油泵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通过RS485转USB接头与所述监 控计算机控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机油耗实时测量仪结构简单 合理,能够实时测量发动机机油消耗,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检测精度和效率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机油耗实时测量仪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机油耗实时测量仪的吸油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机油耗实时测量仪的回油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机油耗实时测量仪测量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装载车,2-油壶,21-带盖加油口,22-油壶游标尺,23-平衡气压气管接头, 24-进油阀,25-出油阀,26-放油阀,3-电子称,41-吸油泵,42-吸油泵电机,43-吸油泵变 频器,44-吸油接头,51-回油泵,52-回油泵电机,53-回油泵变频器,54-回油接头,6-油底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 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以下实施 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 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代表机油流向),本技术的机油耗实时测量仪是基于液 位平衡法,通过计算机控制并记录油壶向发动机油底壳泵油,来实时监控机油耗的变化规 律,其具体结构包括装载车1、油壶2、电子称3、变频吸油泵组件、变频回油泵组件和监控 计算机(图中未示出)。装载车I的车身为两层结构,其中,下层安装变频吸油泵组件和变频回油泵组件, 上层放置油壶2和电子称3,使得整个机油耗实时测量仪结构有序紧凑布置,同时方便移动 到测试机油耗的试验台架附近进行检测。油壶2圆柱状,由大不锈钢管焊接而成。油壶2顶部分别开设有带盖加油口 21、油 壶游标尺22和平衡气压气管接头23。检测过程中,油壶中的机油随着消耗会慢慢流入发动 机油底壳中而减少,带盖加油口 21用于不断向油壶中补充机油,以满足检测需要;在油壶 上加油有个好处,发动机并不需要停下来影响检测就能添加机油。油壶游标尺22用于试验 时查看油壶2的油量。平衡气压气管接头23与曲轴箱连通,用来平衡油壶2与曲轴箱的气 压(吸油泵会把油底壳的部分空气吸到油壶的),同时油壶必须密封避免高温的机油挥发到 大气中,避免机油消耗量的测量结果。油壶2的下部侧壁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放油 口,且分别设置有进油阀24、出油阀25和放油阀26 ;进油阀24、出油阀25和放油阀26呈T 型布置,其中,进油阀24和出油阀25位于油壶直径两侧,放油阀26在中间。进、出油口分 别与变频吸油泵组件和变频回油泵组件的两个电动油泵连接。放油口主要是为了油底壳液 位平衡的调试和试验结束方便放油。油壶2由电子称3支撑放置在装载车I的上层,检测的整个过程电子称3需要一直监测油壶的质量。油壶2的体积由电子称3的量程决定,为了试验不至于频繁的加机油以及为了方便液平衡调试,油壶最好能装下20kg的机油。电子称3用于监测油壶的质量,选用量程为30kg的带有RS232串口输出的牌子即可,并由RS232转USB串口与监控计算机连接,通过监控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油壶质量曲线变化趋势。变频吸油泵组件包括吸油泵41、吸油泵电机42和吸油泵变频器43。变频回油泵组件包括回油泵51、回油泵电机52和回油泵变频器53。吸油泵41的进油端通过管路与油底壳内液面附近的是吸油接头44连通;回油泵51的出油端通过管路与油底壳下部的回油接头54连通;吸油接头44与回油接头54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以防止回油接头54回油时产生的气泡或是液流引起的波动影响吸油接头44附近的液位。吸油泵41的出油端以及回油泵51的进油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油壶2的进油阀24、出油阀25连通。其中,吸油接头 44的内侧吸油端口的孔径小于外侧管径(例如,内侧吸油端口的直径为Φ6_,孔长就是油底壳壁厚,而外侧管径为Φ10_),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吸油负压,增大吸油能力,减轻吸油泵的负担,进而提高液位平衡点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回油接头54的内侧回油端口的孔径等于外侧管径,可以均为ΦΙΟπιπι (如图3所示)。发动机工作时机油温度很高,吸油泵41和回油泵51必须要耐高温,而且从油底壳吸油时,吸油接头的孔并不是完全泡在油液里的,吸的时候有部分是空气,在泵的选择上只能选耐高温的三相电动齿轮泵,其他的离心泵,叶片泵都不适用。吸油泵4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油耗实时测量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壶、电子称、变频吸油泵组件、变频回油泵组件和监控计算机;所述油壶设置在所述电子称上,且顶部开设有加油口,底部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放油口;所述变频吸油泵组件包括:吸油泵、吸油泵电机和吸油泵变频器,所述变频回油泵组件包括:回油泵、回油泵电机和回油泵变频器,所述吸油泵的进油端与油底壳内液面附近的吸油接头连通,所述回油泵的出油端与所述油底壳下部的回油接头连通;所述吸油泵的出油端以及回油泵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油壶的进油口、出油口连通;所述吸油泵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以及所述电子称分别与所述监控计算机控制连接,通过所述监控计算机控制所述吸油泵变频器和回油泵变频器的频率来调节所述吸油泵电机和回油泵电机的转速,进而控制所述吸油泵和回油泵的泵油,对所述油底壳进行液位平衡调节,并通过所述监控计算机和电子称实时监控所述油壶质量曲线变化规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军,刘兴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