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11293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主要包括:集热腔,所述集热腔为中空的密封腔室结构,其中,所述集热腔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所述集热腔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多块所述中空玻璃层经拼装构成所述门窗幕墙;供水管路,固定在所述集热腔的所述密封腔室中,其至少包括进水管、管路本体以及出水管,所述管路本体设置为多根,分别连接在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门窗幕墙的采光性能和通透性能;结构合理,超薄轻巧,便于运输和装配,进一步提升了门窗幕墙的美观度和装饰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集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顶板、底板和集热腔组成,其中,顶板通常设置为保温层,底板设置为铝板。该结构的太阳能集热器存在如下缺陷1、产品尺寸较厚,采光性能不佳,不适合在门窗幕墙上使用;2、集热腔内部的管路排布错杂,不利于美观;3、太阳能集热器的边框加工复杂、工序繁多,不利于成本控制,且应用环境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提升了门窗幕墙的采光性能和通透性能;结构合理,超薄轻巧,便于运输和装配,进一步提升了门窗幕墙的美观度和装饰性能。为实现以上任务,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包括集热腔,所述集热腔为中空的密封腔室结构,其中,所述集热腔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所述集热腔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多块所述中空玻璃层经拼装构成所述门窗幕墙;供水管路,固定在所述集热腔的所述密封腔室中,其至少包括进水管、管路本体以及出水管,所述管路本体设置为多根,分别连接在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上。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圆周侧的两相对端部上。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设置平行。所述多根管路本体设置平行。所述吸热层包括呈条状的多片吸热膜。所述多片吸热膜的位置与所述多根管路本体的位置对应匹配。所述集热腔具有吸热层一端侧的所述底板设置为反射玻璃层。所述多片吸热膜贴覆在所述反射玻璃层上。所述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厚度尺寸为35mm-40mm。由于集热腔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多块中空玻璃层经拼装便可构成门窗幕墙,使得门窗幕墙更加通透,采光性也更好;大幅度缩减了太阳能集热器的厚度,使更有利于太阳能集热器产品的集约化发展,结构合理,超薄轻巧,便于运输和装配;进一步提升了门窗幕墙的美观度和装饰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图中,I为集热腔,11为中空的玻璃层,12为吸热层,2为供水管路,21为进水管, 22为管路本体,23为出水管,3为反射玻璃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结合图1、图2所示,集热腔I为中空的密封腔室结构,其中,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 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多块所述中空玻璃层经拼 装构成所述门窗幕墙。顶板采用透光材料制成,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照射在密封腔室中的吸热层12上。本 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顶板设置为中空的玻璃层11,替代了传统的实用保温层的 技术方案;且中空玻璃层的厚度尺寸小于传统保温板的厚度尺寸。底板与顶板设置的位置相对,其内部具有用于吸收太阳光辐照的吸热层12。本实 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底板设置为反射玻璃层3,吸热层12包括呈条状的多片吸热 膜,多片吸热膜贴覆在反射玻璃层3上。同时,所设置的反射玻璃层3厚度尺寸小于传统底 板的厚度尺寸。供水管路2设置在集热腔I中,其中的水介质吸收集热腔I中的热量实现热循环。 供水管路2包括进水管21、管路本体22以及出水管23,其中,进水管21和出水管23上分 别设置进水管接口和出水管接口沿伸至集热腔I的外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进水管21和出水管23分别位于密封腔室圆周 侧的两相对端部上,且进水管21和出水管23设置平行。管路本体22设置为多根,分别连 接在所述进水管21和所述出水管23上,且多根管路本体22设置平行,多根管路本体22与 进水管21和出水管23相垂直。供水管路2所使用的圆管或方管可以用铝材料制成。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 热器的厚度尺寸可以控制在35mm-40mm。本技术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中空玻璃层 11和反射玻璃层3的形状不限定在上述方形的形状,其可以根据实际的装配场合和需要调 整为任意的形状;供水管路2的排布方式也可根据集热腔I的形状进行调整。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不限于 上述实施例,因此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腔(1),所述集热腔(I)为中空的密封腔室结构,其中,所述集热腔(I) 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11),所述集热腔(I)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12),多块所述中空玻璃层(11)经拼装构成所述门窗幕墙;供水管路(2 ),固定在所述集热腔(I)的所述密封腔室中,其至少包括进水管(21)、管路本体(22)以及出水管(23),所述管路本体(22)设置为多根,分别连接在所述进水管(21)和所述出水管(23)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1)和所述出水管(23)分别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圆周侧的两相对端部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1)和所述出水管(23)设置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管路本体(22)设置平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层(12)包括呈条状的多片吸热膜。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吸热膜的位置与所述多根管路本体(22)的位置对应匹配。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腔(I)具有吸热层(12) —端侧的所述底板设置为反射玻璃层(3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吸热膜贴覆在所述反射玻璃层(3)上。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厚度尺寸为35mm-40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主要包括集热腔,所述集热腔为中空的密封腔室结构,其中,所述集热腔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所述集热腔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多块所述中空玻璃层经拼装构成所述门窗幕墙;供水管路,固定在所述集热腔的所述密封腔室中,其至少包括进水管、管路本体以及出水管,所述管路本体设置为多根,分别连接在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上。本技术提升了门窗幕墙的采光性能和通透性能;结构合理,超薄轻巧,便于运输和装配,进一步提升了门窗幕墙的美观度和装饰性能。文档编号F24J2/10GK202835843SQ201220531408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7日专利技术者吴小兵, 罗多, 张玲, 刘琦, 刘双, 凌浩龙 申请人: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兴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兴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门窗幕墙的通透型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腔(1),所述集热腔(1)为中空的密封腔室结构,其中,所述集热腔(1)一端侧的顶板设置为用于供太阳光穿透的中空玻璃层(11),所述集热腔(1)另一端侧的底板具有吸热层(12),多块所述中空玻璃层(11)经拼装构成所述门窗幕墙;供水管路(2),固定在所述集热腔(1)的所述密封腔室中,其至少包括:进水管(21)、管路本体(22)以及出水管(23),所述管路本体(22)设置为多根,分别连接在所述进水管(21)和所述出水管(2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兵罗多张玲刘琦刘双凌浩龙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兴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兴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