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0913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包括转轴、上轴瓦、下轴瓦、上轴承盖、下轴承座、进油孔、回油孔、油流指示器、配管,所述上轴瓦位于转轴上侧,所述下轴瓦位于转轴下侧,所述上轴承盖位于上轴瓦上侧,所述下轴承座位于下轴瓦下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计、输油孔,所述配管设置在下轴承座下方并设置有接头,所述进油孔设置在下轴承座内并通过接头与配管相通,所述输油孔设置在上轴瓦上与油流指示器相对的位置,所述油流指示器通过螺栓和压盖固定在上轴承盖内,所述的温度计设置在油流指示器上,所述回油孔设置在上轴承盖内并与油流指示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使轴瓦整体润滑效果良好,而且能带走运转过程中轴瓦产生的热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轧钢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润滑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轧钢生产线尤其是带钢生产线中,粗轧轧机作为开坯机设备,往往需要巨大的轧制力矩,所用到的减速机轴承大多为轴瓦轴承。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转轴之间需要有一层很薄的油膜起润滑作用。目前的减速机轴承轴瓦的润滑系统是上进下回结构,润滑油自润滑站油泵输出,由轴承座上部注入上轴瓦,润滑油沿转轴转速方向流至轴承座底部后通过回油孔返回润滑站。此种润滑系统虽然能够起到润滑作用,但当减速机高速运转时,润滑油沿转轴转速方向流动,轴瓦一部分能够很好的润滑,另一部分则很难受到润滑,导致轴瓦整体润滑效果不好,如果润滑效果不好,轴瓦与转轴之间就存在直接的摩擦,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足以将轴瓦烧坏。粗轧轧机所用到的减速机负荷大,工作周期长,一旦烧瓦,整个生产将会停滞,而更换轴瓦耗时很长,由此造成的停产损失也很大。此外,虽然配管上方设有油流指示器,但是不能很好的体现润滑油的工作状况,对轴瓦温度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测,导致烧瓦的状况经常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包括转轴、上轴瓦、下轴瓦、上轴承盖、下轴承座、进油孔、回油孔、油流指示器、配管,所述上轴瓦位于转轴上侧,所述下轴瓦位于转轴下侧,所述上轴承盖位于上轴瓦上侧,所述下轴承座位于下轴瓦下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计、输油孔,所述配管设置在下轴承座下方并设置有接头,所述进油孔设置在下轴承座内并通过接头与配管相通,所述输油孔设置在上轴瓦上与油流指示器相对的位置,所述油流指示器通过螺栓和压盖固定在上轴承盖内,所述的温度计设置在油流指示器上,所述回油孔设置在上轴承盖内并与油流指示器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进油孔设置在下轴承座上,回油孔设置在上轴承盖上,使润滑油能更好的在轴瓦和转轴之间形成循环,润滑油覆盖均匀,不仅使轴瓦整体润滑效果良好,而且润滑油能带走运转过程中轴瓦产生的热量,进而起到冷却轴瓦的作用;在上轴瓦上与油流指示器相对的位置设置输油孔以及在回油位设油流指示器,能使流经轴瓦的润滑油经过油流指示器流到回油孔,从而完整地了解润滑油的工作状况;在油流指示器上设置温度计,有效监测轴瓦的温度状况,加强了润滑系统的实用性,能有效的防止烧瓦状况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图1、图2中1_转轴,2-上轴瓦,3-下轴瓦,4-上轴承盖,5-下轴承座,6-进油孔,7-回油孔、8-油流指示器,9-配管,10-温度计,11-接头,12-压盖,13-输油孔。实施例将上轴瓦2安装在转轴I上侧,下轴瓦3安装在转轴I下侧,上轴承盖4安装在上轴瓦2上侧,下轴承座5安装在下轴瓦3下侧,温度计10设置在油流指示器8上,油流指示器8通过螺栓和压盖12固定在上轴承盖4内,上轴瓦2与油流指示器8相对的位置设有输油孔13,配管9安装在下轴承座5下方并设置有接头11,进油孔6设置在下轴承座5内并通过接头11与配管9相通,上轴承盖4设置有回油孔7,回油孔7与油流指示器8连通。应用例设备运转时,转轴I高速转动,润滑油经配管9从下轴承座5下部的进油孔6进入,在油压的作用下到达下轴瓦3,转轴I的运转带动润滑油覆盖上轴瓦2和下轴瓦3的表面,然后过量的润滑油进入设置在上轴承盖4内的油流指示器8,设置在油流指示器8上的温度计10显示刚流过轴瓦的润滑油的温度,最后通过上轴承盖4内侧的回油孔7流出,同时带走上轴瓦2和下轴瓦3产生的热量。在运转过程中,润滑油能够遍及上轴瓦2和下轴瓦3表面,使轴瓦和转轴I之间形成油膜,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包括转轴(I)、上轴瓦(2)、下轴瓦(3)、上轴承盖(4)、 下轴承座(5)、进油孔(6)、回油孔(7)、油流指示器(8)、配管(9),所述上轴瓦(2)位于转轴(I)上侧,所述下轴瓦(3)位于转轴(I)下侧,所述上轴承盖(4)位于上轴瓦(2)上侧,所述下轴承座(5)位于下轴瓦(3)下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计(10)、输油孔(13),所述配管 (9 )设置在下轴承座(5 )下方并设置有接头(11),所述进油孔(6 )设置在下轴承座(5 )内并通过接头(11)与配管(9)相通,所述输油孔(13)设置在上轴瓦(2)上与油流指示器(8)相对的位置,所述油流指示器(8)通过螺栓和压盖(12)固定在上轴承盖(4)内,所述的温度计 (10)设置在油流指示器(8)上,所述回油孔(7)设置在上轴承盖(4)内并与油流指示器(8) 连通。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包括转轴、上轴瓦、下轴瓦、上轴承盖、下轴承座、进油孔、回油孔、油流指示器、配管,所述上轴瓦位于转轴上侧,所述下轴瓦位于转轴下侧,所述上轴承盖位于上轴瓦上侧,所述下轴承座位于下轴瓦下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计、输油孔,所述配管设置在下轴承座下方并设置有接头,所述进油孔设置在下轴承座内并通过接头与配管相通,所述输油孔设置在上轴瓦上与油流指示器相对的位置,所述油流指示器通过螺栓和压盖固定在上轴承盖内,所述的温度计设置在油流指示器上,所述回油孔设置在上轴承盖内并与油流指示器连通。本技术不仅使轴瓦整体润滑效果良好,而且能带走运转过程中轴瓦产生的热量。文档编号F16H57/04GK202833684SQ20122044714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4日专利技术者李辉永, 秦红波, 孙立国 申请人:天津天重中直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包括转轴(1)、上轴瓦(2)、下轴瓦(3)、上轴承盖(4)、下轴承座(5)、进油孔(6)、回油孔(7)、油流指示器(8)、配管(9),所述上轴瓦(2)位于转轴(1)上侧,所述下轴瓦(3)位于转轴(1)下侧,所述上轴承盖(4)位于上轴瓦(2)上侧,所述下轴承座(5)位于下轴瓦(3)下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计(10)、输油孔(13),所述配管(9)设置在下轴承座(5)下方并设置有接头(11),所述进油孔(6)设置在下轴承座(5)内并通过接头(11)与配管(9)相通,所述输油孔(13)设置在上轴瓦(2)上与油流指示器(8)相对的位置,所述油流指示器(8)通过螺栓和压盖(12)固定在上轴承盖(4)内,所述的温度计(10)设置在油流指示器(8)上,所述回油孔(7)设置在上轴承盖(4)内并与油流指示器(8)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永秦红波孙立国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天重中直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