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固态光源模块及固态光源阵列,该固态光源阵列包括一透明基板以及N列固态发光元件串。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均包括M个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其中N,M为正整数且N≥1,M≥2。每一固态发光元件均包括一第一型电极垫以及一第二型电极垫,且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一个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一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一导线,而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M个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二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二导线,其中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物理性地互相不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固态光源模块及固态光源阵列。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主要是通过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方式发光。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的组成材料是半导体,其中含有带正电的空穴比率较高的称为P型半导体,含有带负电的电子比率较高的称为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相接处形成PN接面。在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正极及负极两端施加电压时,电子将与空穴结合。电子与空穴结合后便以光的形式发出。 然而,传统的发光二极管以平置的方式配置在散热基板上,部分光线被散热基板反射或吸收,只能单面出光,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发光效果。此外,传统的发光二极管以金线打线接合至二电极接脚,仅适用于单点光源,若要制作大面积的阵列光源模块,传统的做法因基板的面积有限,无法有效地提高出光面积,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态光源模块及固态光源阵列,通过面阵列排列的固态发光元件,以透明基板垂直地插置在散热底座上,来增加出光面积及出光量,进而提高照明的范围,以达到双面出光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固态光源模块,包括一透明基板、N列固态发光兀件串以及一散热底座。透明基板具有彼此互相平行且相背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N列固态发光元件串设置于该第一表面,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均包括M个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其中N,M为正整数且NS 1,M> 2,每一固态发光元件均包括一第一型电极垫以及一第二型电极垫,且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一个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一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一导线,而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M个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二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二导线,其中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物理性地互相不连接。散热底座是由互相隔离的一第一散热底座及一第二散热底座所构成,其中第一散热底座以及第二散热底座分别设置有一内部有一第一型电极部的第一插槽与一内部有一第二型电极部的第二插槽,使得透明基板可通过插入第一插槽及第二插槽内而被固定,并且使透明基板的第一表面边缘的第一、第二导线分别与第一型、第二型电极部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固态光源阵列,包括一透明基板以及N列固态发光兀件串。透明基板具有彼此互相平行且相背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N列固态发光元件串设置于第一表面,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均包括M个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其中N,M为正整数且N > 1,M > 2,每一固态发光元件均包括一第一型电极垫以及一第二型电极垫,且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一个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一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一导线,而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M个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二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二导线,其中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物理性地互相不连接。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态光源模块的正面示意图及侧面示意图;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态光源阵列的示意图以及沿着1-1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固态光源阵列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固态光源模块110、210 :固态光源阵列120、220 :透明基板121、221 :第一表面122 :第二表面125 127、225 227 :固态发光元件串130 :散热底座131 :第一散热底座132 :第二散热底座133 :第一插槽134 :第二插槽135:第一型电极部136:第二型电极部141、241 :第一导线142,242 :第二导线143 :第三导线144、145:介电层150 :发光二极管151 :第一型半导体层152:有源层153 :第二型半导体层154 :未掺杂的半导体层155 :缓冲层L1:第一侧边L2 :第二侧边El :第一型电极垫E2:第二型电极垫A1、A2、A3、A4 :固态发光元件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是以双面出光的固态发光元件所组成的固态光源阵列为光源,固态发光元件例如为发光二极管,其可由IIIA族元素的氮化物所构成的半导体外延结构,依序包括一第二型半导体层、一有源层以及一第一型半导体层,其中部分第二型半导体层裸露出来。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一型电极垫可形成在第一型半导体层上,第二型电极垫可形成于裸露的第二型半导体层上。透明基板可通过直立地插入散热底座的插槽内而被固定,以使固态发光元件的正反两面均能出光。因此,通过面阵列排列的固态发光元件来增加出光面积及出光量,进而提高照明的范 围,以达到双面出光的效果。以下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非用以限缩本专利技术欲保护的范围。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分别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态光源模块的正面示意图及侧面不意图。固态光源模块100包括一固态光源阵列110以及一散热底座130。散热底座130由互相隔离的一第一散热底座131及一第二散热底座132所构成。第一散热底座131设置有第一插槽133,第二散热底座132设置有第二插槽134。第一插槽133内部有一第一型电极部135,第二插槽134内部有一第二型电极部136。第一型电极部135与第二型电极部136为电性相异的电极部,用以连接外部电源,并提供固态光源阵列110所需的驱动电压而使其发光。固态光源阵列110包括一透明基板120以及N列固态发光元件串125 127。透明基板120具有彼此互相平行且相背对的一第一表面121与一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配置N列固态发光元件串,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均包括M个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其中N,M为正整数且NS 1,M> 2,而第二表面122可为具有凹凸结构的粗糙面。粗糙面可减少出射光线在透明基板120的第二表面122发生全反射,进而增加出光效率。如图1A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是在第一表面121上配置3列固态发光元件串125 127,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125 127包括2个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固态发光元件串可为一列或多列,每一列固态发光元件串包括2个或2个以上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本专利技术不加以限制。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分别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态光源阵列的示意图以及沿着1-1线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B中,固态发光元件例如为发光二极管150,其包括有一第二型半导体层153、一有源层152以及一第一型半导体层151依序形成于透明基板120上。固态发光元件以阵列方式配置在透明基板120的第一表面121,且每一个固态发光元件均包括一第一型电极垫El以及一第二型电极垫E2。在图2B中,每一个固态发光元件被图案化后,部分第二型半导体层153裸露出来,而形成一平台状结构。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一型电极垫El是形成于第一型半导体层151上,第二型电极垫E2则是形成于裸露的第二型半导体层153上。有源层152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层151与第二型半导体层153之间,可包括多量子井层。第一型半导体层151可为添加P型杂质的氮化物半导体层,第二型半导体层153可为添加N型杂质的氮化物半导体层。第一型半导体层151与第二型半导体层153可为电性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态光源模块,包括:透明基板,具有彼此互相平行且相背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N列固态发光元件串,设置于该第一表面,每一列该多个固态发光元件串均包括M个串联的固态发光元件,其中N,M为正整数且N≥1,M≥2,每一该多个固态发光元件均包括第一型电极垫以及第二型电极垫,且每一列该多个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一个该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一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该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一导线,而每一列该多个固态发光元件串的第M个该固态发光元件的第二型电极垫均电连接至一位于该第一表面边缘的一第二导线,其中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是物理性地互相不连接(physically?disconnected);以及散热底座,其是由互相隔离的一第一散热底座及一第二散热底座所构成,其中该第一散热底座以及该第二散热底座分别设置有一内部有一第一型电极部的第一插槽与一内部有一第二型电极部的第二插槽,使得该透明基板可通过插入该第一插槽及该第二插槽内而被固定,并且使该透明基板的第一表面边缘的第一、第二导线分别与该第一型、第二型电极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长治,林孟毅,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