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0645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壳体;封盖;底盖;双金属碟片,其周缘抵接于壳体上,位于封盖和壳体围绕形成的空间;绝缘杆,穿设于壳体中,位于双金属碟片的下方,绝缘杆的顶端可选择地触碰双金属碟片;定接触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导电柱和定触头;动接触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柱和动触头,定触头位于动触头的上方且位于动触头的运动行程上,绝缘杆的底端抵接于动接触组件;PTC发热体,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PTC发热体安装于壳体内,PTC发热体电性连接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以形成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均位于PTC发热体的顶面、底面或侧面之中的同一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温控器
,尤其是涉及到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一些电热器具会安装有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用于电热器具的过热保护。当电热器具温度过高或干烧时,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自行进行动作保护,断开电路,并且只有断开电源,温控器才能复位通电。这是基于双金属碟片的特性,双金属碟片的上层为较高膨胀系数金属,为“主动层”,下层是较低膨胀系数金属,为“被动层”,在正常温度下,双金属碟片呈中间部位向上凸出的状态,整个电路处在接通状态;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主动层膨胀的比被动层多,呈中间部位向下凸出的状态,推动陶瓷杆使动触头与定触头分离,至使电路断电。 并且,这种温控器是在引线端子之间连接PTC发热体。接通电源后,电热器具开始工作,假如超过设定的温度,温控器内的双金属碟片反向突跳,推动陶瓷杆,克服动簧片的弹力把动触头推离定触头,这样,断开了动触头和定触头的连接。此时,电流几乎都流经PTC发热体,由于PTC发热体(热敏电阻)为高阻值元器件,其阻值远远高于电热器具加热元器件的阻值,所以PTC发热体两端的压降亦远远大于电热器具加热元器件两端的压降,几乎等于电源电压,使得电热器具加热元器件处于停止加热状态。而PTC发热体则持续发热,并把热量传递到双金属碟片,使双金属碟片持续高温,保持高温反向突跳状态,始终断开动触头和定触头的连接。只有断开电源,才能停止PTC发热体发热,使双金属碟片降温突跳恢复低温原状,动触头在弹片的弹力作用下,重新与定触头抵接。传统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PTC发热体,其电极是分别设在顶面和底面的,需要用到过渡垫片和弹簧才能实现与两端引线端子的可靠连接,在生产上,工序复杂,安装难度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进行改进,以使生产工序简单,安装容易,产品质量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壳体;封盖,盖设于壳体的上方;底盖,盖设于壳体的下方;双金属碟片,其周缘抵接于壳体上,位于封盖和壳体围绕形成的空间;绝缘杆,穿设于壳体中,位于双金属碟片的下方,绝缘杆的顶端可选择地触碰双金属碟片;定接触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导电柱和定触头,第一导电柱和定接触头都固定于底盖上方且置于壳体内;动接触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柱和动触头,第二导电柱固定于底盖上方,第二导电柱和动触头置于壳体内,定触头位于动触头的上方且位于动触头的运动行程上,绝缘杆的底端抵接于动接触组件;PTC发热体,具有顶面、底面和位于顶面与底面之间的侧面,PTC发热体安装于壳体内,PTC发热体电性连接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以形成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均位于PTC发热体的顶面、底面或侧面之中的同一面。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进一步包括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第一弹性片固定连接于第一导电柱的上端,第二弹性片固定连接于第二导电柱的上端,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抵接PTC发热体的底面。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进一步包括环形陶瓷架,位于封盖下方,安装于壳体上,用于压接于所述PTC发热体,环形陶瓷架具有承接部以供所述双金属碟片的周缘抵接;所述PTC发热体为圆环体状,所述绝缘杆贯穿环形陶瓷架和PTC发热体。·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PCT发热体为半圆环体状,第一导电柱、第二导电柱和绝缘杆相应嵌于PCT发热体的侧面。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进一步包括绝缘导热胶,所述PTC发热体与第一导电柱、第二导电柱通过绝缘导热胶固定连接,且PTC发热体、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被绝缘导热胶固定在壳体内。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所述第二导电柱通过所述绝缘导热胶固定在底盖上。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动接触组件还包括动簧片和第一引线插头,两者都与第一导电柱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具有弯折形成的上下两层,所述动触头设置在上层,且绝缘杆的底端抵接于上层,下层安装于第一引线插头。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定接触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第二导电柱的第二引线插头,所述定触头设置在第二引线插头上,所述第二引线插头具有基部和延长部,延长部由基部垂直弯折向上形成,定接触头由延长部垂直弯折形成。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PTC发热体为半圆环体状,其顶面和底面均具有导电层,侧面未设导电层,在顶面的导电层设为独立的两部分,这两部分用以形成两个电极。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PTC发热体为圆环体状,PTC发热体的顶面和底面均具有导电层,侧面未设导电层,在底面的导电层设为独立的两部分,这两部分用以形成两个电极。本专利技术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两个电极均设在PTC发热体的同一面,无需用到过渡垫片和弹簧就能实现与第一导电柱、第二导电柱的可靠连接,简化了结构,使得安装更为容易,降低产品成本,有利于产品质量保持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第一实施例的分解 图2为图1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剖面示意 图3为图1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 图4为图1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部分电路示意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第二实施例的分解 图6为图5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剖面示意 图7为图5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 图8为图5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PTC发热体的立体 图9为图5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PTC发热体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第三实施例的分解 图11为图10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剖面示意 图12为图10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 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第四实施例的分解 图14为图13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的剖面示意 图15为图13所示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 控器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 感温盖体1、I’主体Ia沿边部Ib 第一收容空间Id双金属碟片2PTC发热体3、3’、3’’ 顶面31、31’底面32’侧面33、33’ 壳体4台阶部41第一孔42 第二孔43第二收容空间44第三收容空间45 第三孔451底部空间452 第一引线插头5、5’ 第六孔51凸点52 第二引线插头6、6’ 基部61延长部62 定触头63第七孔64底盖7凹槽71绝缘杆8 动簧片9第四孔91动触头92 第五孔93定位孔94 第一导电柱10第二导电柱11绝缘导热胶12 第一弹性片13第二弹性片14环形陶瓷架15 承接部15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仅仅出于方便的原因,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了特定的方向术语,比如“上”、“下”、“左”、“右”等等,是以附图为参照的,并不能认为是限制性的,当图面的定义方向发生改变时,这些词语表示的方向应当解释为相应的不同方向。请参照图1至3所示,此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由上至下依序包括感温盖体1、双金属碟片2、PTC发热体3、壳体4、第一引线插头5、第二引线插头6和底盖7,还包括穿设于壳体4的绝缘杆8 (可以为陶瓷杆),安置于壳体4内的动簧片9,固定于第一引线插头5的第一导电柱1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断电复位突跳式温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封盖,盖设于壳体的上方;????????底盖,盖设于壳体的下方;????????双金属碟片,其周缘抵接于壳体上,位于封盖和壳体围绕形成的空间;????????绝缘杆,穿设于壳体中,位于双金属碟片的下方,绝缘杆的顶端可选择地触碰双金属碟片;????????定接触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导电柱和定触头,第一导电柱和定接触头都固定于底盖上方且置于壳体内;????????动接触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柱和动触头,第二导电柱固定于底盖上方,第二导电柱和动触头置于壳体内,定触头位于动触头的上方且位于动触头的运动行程上,绝缘杆的底端抵接于动接触组件;????????PTC发热体,具有顶面、底面和位于顶面与底面之间的侧面,PTC发热体安装于壳体内,PTC发热体电性连接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以形成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均位于PTC发热体的顶面、底面或侧面之中的同一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平冯辉才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天朋温控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