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86224 阅读:7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5: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预起拱的转换桁架和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设置多个液压千斤顶,随着逐层施工的进行,转换桁架的拱高逐渐降低,补偿了在荷载作用下的下挠,利用液压千斤顶控制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始终与标高控制线齐平,从而实现了整个建筑的轴线标高控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每隔一定层数就设计一个转换桁架,这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对转换桁架与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的监测,确定施工过程中转换桁架的受荷载作用的位移量,从而确定液压千斤顶的上升幅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标高的控制精度更高,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框架结构标高控制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框架结构的建筑采用转换桁架承担较大的横向荷载,但是转换桁架跨度大、荷载重,受载以后所产生的挠度比较大。为了保证在设计荷载下,转换桁架的挠度控制在技术规范许可的范围之内,必须对转换桁架进行起拱处理,补偿转换桁架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下挠,使结构完工时各个部分能够达到设计位置。但是当对转换桁架进行起拱处理后,由于该转换桁架的上层框架结构未做起拱处理,上层框架结构仍然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下挠,使得轴线的高度与标高不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保证转换桁架承受横向荷载的情况下、控制建筑的高度符合标高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预起拱的转换桁架与所述转换桁架的第一上层框架结构之间设置多个液压千斤顶以及多个激光测距仪,其具体设置方式为转换桁架包括一上弦杆、一下弦杆、设置于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竖直的多个直腹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倾斜的多个斜腹杆,所述多个直腹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多个立柱--对应设置,在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上弦杆之间设置有一调节立柱,调节立柱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突出部,两个液压千斤顶位于上弦杆的上方,设置于两个突出部的下方,支撑所述调节立柱,所述调节立柱的另一端还与一个直腹杆以在竖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且可相对移动的量大于等于转换桁架的起拱量,所述各激光测距仪设置在所述上弦杆上,位于两个液压千斤顶的中间位置,各液压千斤顶以及各激光测距仪均连接至一个控制装置,调整所述多个液压千斤顶,以使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标高控制线齐平;步骤二、利用各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上弦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并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记录各激光测距仪的初始距离数据;步骤三、在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上方施工第二上层框架结构,并利用各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上弦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并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记录各激光测距仪的当前距离数据,根据各激光测距仪的当前距离数据与初始距离数据之间的差,控制装置向各激光测距仪所对应的两个液压千斤顶发出控制信号,驱动两个液压千斤顶上升一定距离,该距离与当前距离数据与初始距离数据之间的差相等,以使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标高控制线齐平;步骤四、重复所述步骤三,直至在第η上层框架结构的上方施工第η+1上层框架结构,并使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标高控制线齐平。优选的是,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一中,各调节立柱的另一端还与一个直腹杆以竖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在各调节立柱的另一端与一个直腹杆的侧面设置一钢板,所述钢板上开设有纵向设置有长条孔,该长条孔的长度与转换桁架的起拱量相等,钢板与直腹杆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第二螺栓贯穿所述长条孔,固定在调节立柱的另一端。优选的是,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五、将各调节立柱的另一端与直腹杆固定连接,且在各调解立柱与直腹杆之间的空隙内填充钢板。优选的是,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中,所述各激光测距仪与所述控制装置无线通信连接,所述各液压千斤顶也与所述控制装置无线通信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中,所述预起拱的转换桁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弦杆下方的支撑桁架,所述支撑桁架支撑所述转换桁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预起拱的转换桁架和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设置多个液压千斤顶,随着逐层施工的进行,转换桁架的拱高逐渐降低,补偿了在荷载作用下的下挠,利用液压千斤顶控制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始终与标高控制线齐平,从而实现了整个建筑的轴线标高控制。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通过棱镜等装置观察上层框架结构各柱是否与标注控制线齐平,然后对顶升装置进行操作,上述对液压千斤顶的上升调节过程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且依靠人工观察的准确度也较差;同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每隔一定层数就设计一个转换桁架,这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本专利技术中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对转换桁架与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的监测,确定施工过程中转换桁架的受荷载作用的位移量,从而确定液压千斤顶的上升幅度,本专利技术对标高的控制精度更高,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施工效率。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本专利技术提供,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预起拱的转换桁架与所述转换桁架的第一上层框架结构之间设置多个液压千斤顶以及多个激光测距仪,其具体设置方式为转换桁架包括一上弦杆、一下弦杆、设置于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竖直的多个直腹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倾斜的多个斜腹杆,所述多个直腹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多个立柱--对应设置,在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上弦杆之间设置有一调节立柱,调节立柱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突出部,两个液压千斤顶位于上弦杆的上方,设置于两个突出部的下方,支撑所述调节立柱,所述调节立柱的另一端还与一个直腹杆以在竖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且可相对移动的量大于等于转换桁架的起拱量,所述各激光测距仪设置在所述上弦杆上,位于两个液压千斤顶的中间位置,各液压千斤顶以及各激光测距仪均连接至一个控制装置,调整所述多个液压千斤顶,以使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标高控制线齐平;步骤二、利用各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上弦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并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记录各激光测距仪的初始距离数据;步骤三、在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上方施工第二上层框架结构,并利用各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上弦 当前距离数据,根据各激光测距仪的当前距离数据与初始距离数据之间的差,控制装置向各激光测距仪所对应的两个液压千斤顶发出控制信号,驱动两个液压千斤顶上升一定距离,该距离与当前距离数据与初始 距离数据之间的差相等,以使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标高控制线齐平;步骤四、重复所述步骤三,直至在第η上层框架结构的上方施工第η+1上层框架结构,并使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标高控制线齐平。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一中,各调节立柱的另一端还与一个直腹杆以竖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在各调节立柱的另一端与一个直腹杆的侧面设置一钢板,所述钢板上开设有纵向设置有长条孔,该长条孔的长度与转换桁架的起拱量相等,钢板与直腹杆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第二螺栓贯穿所述长条孔,固定在调节立柱的另一端。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五、将各调节立柱的另一端与直腹杆固定连接,且在各调解立柱与直腹杆之间的空隙内填充钢板。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中,所述各激光测距仪与所述控制装置无线通信连接,所述各液压千斤顶也与所述控制装置无线通信连接。所述的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中,所述预起拱的转换桁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弦杆下方的支撑桁架,所述支撑桁架支撑所述转换桁架。在本专利技术中,转换桁架不需要设计很高的起拱量,每隔一定层数的框架结构就设置一个转换桁架。转换桁架与其上层框架结构之间设置多个液压千斤顶以及多个激光测距仪,所有的激光测距仪以及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架结构轴线标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预起拱的转换桁架与所述转换桁架的第一上层框架结构之间设置多个液压千斤顶以及多个激光测距仪,其具体设置方式为:转换桁架包括一上弦杆、一下弦杆、设置于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竖直的多个直腹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倾斜的多个斜腹杆,所述多个直腹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多个立柱一一对应设置,在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上弦杆之间设置有一调节立柱,调节立柱一端与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突出部,两个液压千斤顶位于上弦杆的上方,设置于两个突出部的下方,支撑所述调节立柱,所述调节立柱的另一端还与一个直腹杆以在竖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且可相对移动的量大于等于转换桁架的起拱量,所述各激光测距仪设置在所述上弦杆上,位于两个液压千斤顶的中间位置,各液压千斤顶以及各激光测距仪均连接至一个控制装置,调整所述多个液压千斤顶,以使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标高控制线齐平;步骤二、利用各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上弦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并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记录各激光测距仪的初始距离数据;步骤三、在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上方施工第二上层框架结构,并利用各激光测距仪测量所述上弦杆与所述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下梁之间的距离,并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记录各激光测距仪的当前距离数据,根据各激光测距仪的当前距离数据与初始距离数据之间的差,控制装置向各激光测距仪所对应的两个液压千斤顶发出控制信号,驱动两个液压千斤顶上升一定距离,该距离与当前距离数据与初始距离数据之间的差相等,以使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标高控制线齐平;步骤四、重复所述步骤三,直至在第n上层框架结构的上方施工第n+1上层框架结构,并使第一上层框架结构的各立柱与所述标高控制线齐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天兴朱丹李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创高铁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