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的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之一表面的固定柱,固定柱包含头部及颈部,其中颈部连接头部且其径向尺寸小于头部的径向尺寸,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固定柱的扣件,扣件包含夹持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组合时,该些第一端子连接该些第二端子,固定柱从头部插入扣件,夹持部通过头部进入颈部夹持固定柱。在外力拉扯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仍可脱离,避免电子产品损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直流电力(D. C.,directcurrent),可使连接器组合与对接连接器稳定的结合,且可轻易脱离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及其组合。
技术介绍
习用的电连接器,例如可藉由端子之间及/或绝缘座体之间的摩擦力、螺栓与螺帽、卡勾与卡槽等来保持连接的状态。一般的电子产品,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其系与有线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藉以供电(充电)。然而,若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电连接器与笔记型计算机于连接的状态下,不慎踢绊到电源供应器的电线的情况时,不经意的外力可能拉扯笔记型计算机掉落,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具有扣合结构来维持连接器组合于组合状态。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具有易脱结构,可避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所造成的电子装置之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一端子系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之一表面的固定柱,固定柱包含头部以及颈部,其中颈部连接头部且其径向尺寸小于头部的径向尺寸,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固定柱的扣件,扣件包含夹持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组合时,该些第一端子连接该些第二端子,固定柱从头部插入扣件,夹持部通过头部进入颈部夹持固定柱。较佳地,所述扣件包含一套管,套管突伸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中面向该第一绝缘本体的面上。较佳地,所述夹持部突出形成于该套管之管内壁,且该扣件于该夹持部处之内径尺寸小于该头部。较佳地,所述套管包含复数个沿该套管之轴向延伸的瓣体部,复数个瓣体部彼此相互间隔,且构成该套管的管壁。较佳地,所述套管包含二瓣体部,二瓣体部对称设置于该套管。较佳地,所述二瓣体部选择性地于该套管的径向方向上相互分离。较佳地,所述套管为可于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结构。较佳地,所述头部包含一环绕该固定柱轴向形成的凸缘;该固定柱于该凸缘处的径向尺寸大于该颈部的径向尺寸。较佳地,所述固足柱位于该第一绝缘本体的中央位置,该扣件位于该第二绝缘本 体上的中央位置。较佳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连结凹部,该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连结凸部;该 连结凹部自该第一绝缘本体相对该第二绝缘本体之一面凹入该第一连接器内,且该些第一 端子伸入该连结凹部中,该连结凸部突出于该第二绝缘本体相对该第一绝缘本体之一面, 且该些第二端子沿该连结凸部排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由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是藉由固定柱与扣件 的可拆卸地扣合,因此,在不经意的外力拉扯下,藉由固定柱与扣件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器 与第二连接器仍可脱离,藉此避免例如电缆线拉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掉落,而造成电子产 品损伤。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C为图1A连接器组合的俯视图;图1D为图1A连接器组合的侧视图;图2A为图1C所示连接器组合状态的示意图;图2B为图1D所示连接器组合状态的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第一连接器的前视图;图3B为本技术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A为本技术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图4B为本技术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A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前的剖面示意图。图5B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C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中的剖面示意图。图 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后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A 1D为本技术连接器组合的实施例。如图1A与图1C所示,本实用新 型连接器组合1包含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系 可拆卸地连接,且可设置于能电性连接的电器设备(未绘示)中。举例而言,第一连接器10 与第二连接器20之其一设置于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内,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 20之另一设置于电缆线(未绘示)之一端或另一电子装置(未绘示)上;当第一连接器10与 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即达成讯号或电源之供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 接器20可为电源连接器,用以传输直流电,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0、固定柱300,以及多个第一端子500,其中固 定柱300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且较佳直接形成于该表面110。此外,固定 柱300较佳呈圆柱体状,且其轴向I大致垂直表面110。多个第一端子500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0,且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些第一端子500具有第一接触部510,第一接触部510裸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固定柱300自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处依序包含颈部320与头部310,其中颈部320与头部310连接,且颈部320的径向尺寸D2小于头部310的径向尺寸Dl。颈部320可与表面110直接连接,头部310透过颈部320连接表面11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柱300可进一步包含基部330。基部330于径向的最大截面积较颈部320于径向的截面积大;举例来说,基部330可为平顶锥形,其中锥顶与颈部320连接,锥底则可提供固定柱300与表面110之间较大的接触/连接面积。如图IA IC所示,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0、对应固定柱300的扣件600,以及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500的多个第二端子800,其中扣件600可供固定柱300插入其中。多个第二端子800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00,且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些第二端子800具有裸露的第二接触部810,供与第一接触部510电连接。此外,扣件600并且包含夹持部620 ;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时,固定柱300系从头部310插入扣件 600,且夹持部320通过头部310、进入颈部320而夹持固定柱300。此时即固定柱300与扣件600扣合,并可藉此维持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于连接的组合状态。呈上述,固定柱300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 ;另一方面,第二绝缘本体200具有表面210与表面110对应,其中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时,表面110与表面210面对面。此外,扣件600包含套管610突伸于表面210。较佳地,套管610直接形成于表面210,呈圆管状,且其轴向I大致垂直表面210。套管610的最大内径尺寸大于等于头部310的径向尺寸D1,使固定柱300的头部310得以进入套管610内。另外,第二端子800的第二接触部810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00的表面210,且突出于表面210。进一步而言,扣件600的夹持部620突出形成于套管610的管内壁。举例来说,夹持部620可形成为环状,或可包含复数个相互间隔的形成于管内壁的突起,较佳地,其中该些突起于管内壁上沿环状路径均等分布;换言之,当约略将管内壁区分为相等两对半时,夹持部620于该相对两半之管内壁分别占有约略相等的面积。另一方面,套管610于夹持部620的内径尺寸d (请参考图4A)系小于头部310的径向尺寸Dl。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固定柱,固定柱突出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之一表面;该固定柱包含一头部以及一颈部,其中该颈部连接该头部且径向尺寸小于该头部;以及多个第一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以及一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固定柱的一扣件;该扣件包含一夹持部;以及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组合时,该些第一端子连接该些第二端子,该固定柱从该头部插入该扣件,该夹持部通过该头部进入该颈部夹持该固定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培樵,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