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盘器,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可移动连接,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可配合夹住硬盘盘片的外缘,以取放硬盘盘片,其中,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安全地取放多个硬盘盘片,并能够保证多个硬盘盘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硬盘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取放硬盘盘片的取盘器。
技术介绍
对于硬盘故障的数据恢复中,经常会碰到硬盘电机抱死或盘体损坏等情况,需要将故障硬盘中的盘片移动到正常同型号盘中进行恢复,利用正常盘体的电机和磁头对故障盘的盘片进行读取,实现数据恢复。然而硬盘内部空间是绝对无尘的,且内部结构精密,磁头在读写时和盘片的距离相当近,只有0. I 0. 3 ym,比普通人的指纹印厚度还小,所以将硬盘的盘片从故障盘中移动到正常盘体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并且盘片的表面不允许有任何的接触,并且盘片与盘片的相对位置是不允许错位的,因为现在的大多数硬盘是以多盘片(大容量)存在的,在碰到多盘片硬盘故障的情况下,由于盘片的数据是按照柱面进行存储的,即数据是在写满一个柱面后,再写下一个柱面,并且是在盘片相同位置处写数据,柱面与柱面之间保持在同一直线上。故在移动过程中不能错开盘片的相对位置。目前的取盘器是在移动盘片前需要对各盘片的相对位置做好标记,即盘片的外缘相对位置要固 定。在对盘片位置做标记中,只能在盘片外缘做标记,但由于盘片非常薄,做标记的过程很容易造成盘片的污染,并且结构复杂。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的取盘器在移动盘片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多盘片的相对位置不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取盘器在移动盘片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多盘片的相对位置不变,并且结构简单。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取盘器,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可配合夹住所述硬盘盘片的外缘,以取放硬盘盘片,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均包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的夹持件呈“L”形,将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移动至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上的某个位置,使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之间的距离符合硬盘盘片的直径,这样,就可以将盘片夹起,无需用手直接接触盘片,保证安全的移动盘片,且结构简单。更重要的是,当盘片为多个盘片时,可同时夹住多个盘片,因此,在移动过程中可保证盘片的相对位置,满足数据存储要求。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平行。上述夹角可大于等于45度小于等于120度,优选角度为80度、90度、100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外设置有两个套筒,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可穿过所述两个套筒;所述取盘器还包括限位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穿过所述两个套筒时,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两个套筒之间。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穿过第二夹持件的两个套筒中,根据穿过的距离可调节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之间的距离,当确定该距离时,需要使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不能继续在套筒内滑动,因此利用限位部件来限定两个夹持件之间的距离。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限位部件包括两个螺母,所述两个螺母分别限定所述两个套筒在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上的位置。两个螺母具有内螺纹,可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的外螺纹相配合,分别用于限定两个套筒的位置,这样就可防止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的移动,同时也可灵活调整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之间的距离。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外还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内具有内螺纹,所述套筒的内螺纹可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处的外螺纹相配合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螺纹连接不仅可以调节两个夹持件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固定两个夹持件之间的位置。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设置有一个第二限位孔;所述取盘器还包括销轴,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件,在移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并使所述多个第一限位孔中的一个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孔对准时,使所述销轴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以固定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的间距。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三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三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平行,所述第三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第三夹持件可随着第一夹持件的移动而移动,通过三个夹持件可更稳定地取放硬盘盘片。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可以包括弹性层,所述弹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夹持件的表面且对准所述硬盘盘片。该弹性层可以是山软性树胶膜,也可以是其他弹性物质,例如橡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纹理;所述弹性层的轮廓呈弧状,与所述硬盘盘片的边缘相吻合。弹性层具有微量的伸缩空间,并将弹性层的表面处理成不光滑表面,可增加抓盘摩擦力。还根据硬盘盘片的边缘形状来设计弹性层的轮廓,使弹性层更贴合硬盘盘片,最大程度上保证盘片夹取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可以包括手柄,连接至所述第三夹持件;在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的侧面还设置有刻度。该手柄可为收放式手柄,有效杜绝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硬盘盘片,且操作过程速度快,可同时移动多盘片,效率高。根据本技术的取盘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数据恢复硬件处理中,实现在手指完全不接触硬盘盘片表面的情况下,完整地、一次性地、安全地将一个或多个故障硬盘的盘片移动到正常硬盘的盘体中,无需对盘片位置进行标识,无需临时中转站,全过程中尽量减少盘片的移动。附图说明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取盘器的立体效果图;图2示出了图I所示的取盘器的仰视图;图3示出了图I所示的取盘器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弹性层表面的纹理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取盘器的立体效果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取盘器的立体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取盘器的立体效果图。如图I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取盘器,包括第一夹持件10和第二夹持件20,第一夹持件10的第一连杆14与第二夹持件20的第一连杆24可移动连接,第一夹持件10的第二连杆12与第二夹持件20的第二连杆2222可配合夹住硬盘盘片的外缘,以取放硬盘盘片,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可配合夹住所述硬盘盘片的外缘,以取放硬盘盘片,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第二连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林锋,许元进,林直堂,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伊时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