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卸荷回路,第二卸荷回路和回路开断机构;卸荷回路与高压进口油路相接,卸荷回路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1个开断装置,用于作动筒缩回到设计允许最小值时控制卸荷回路的开断;每个开断装置由塞体和腔体组成;回路开断机构包括连杆、安装座;安装座固定在发动机筒体上;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也适用于其他具有相似功能领域。全部采用机械机构实现,工作可靠,能有效防止作动筒同步超过设计允许极限值继续工作,以实现保护喷管运动机构不被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气压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航空发动机矢量作动筒实现了矢量喷管矢量偏转及出口面积的调节,当矢量作动筒异步运动时实现矢量偏转,同步运动时实现出口面积的调节。一般情况下,矢量作动筒行程处于基本中间位置,当同步运动时实现出口面积调节,但当其同步行程超设计允许极限值又未到达机械限位时,可能造成所驱动的运动机构损坏,从而导致喷管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发动机使用。需要一种能有效防止作动筒同步超过设计允许极限值继续伸缩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使驱动作动筒行程同步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值时,防止作动筒继续伸出或缩回,以保护作动筒驱动的运动机构不被损坏,特提供了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和回路开断机构;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分别与高压进口油路相接,在第一卸荷回路10 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I个第一开断装置12,用于作动筒缩回到设计允许最小值时控制第一卸荷回路10的开断;在第二卸荷回路11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I个第二开断装置13, 用于作动筒伸出到设计允许最大值时控制第二卸荷回路11的开断;每个第一开断装置12 由第一塞体5和第一腔体6组成;每个第二开断装置13由第二腔体I和第二塞体2组成;回路开断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7、第四连杆8、安装座9 ;其中,第一连杆3 —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塞体2尾部铰接;第一连杆3 —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塞体5尾部铰接;第三连杆7上靠近连接开断装置的部位与安装座9铰接;安装座9固定在发动机筒体上;第三连杆7另一端与第四连杆8铰接;第四连杆8的另一端与作动筒活塞杆尾部铰接;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相同,当作动筒伸出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大值,即L > Lmax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二开断装置13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伸出到最大允许设计值时,第二开断装置13全部接通,第二卸荷回路11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二卸荷回路11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伸出时进口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伸出;当作动筒缩回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小值,即Lmin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一开断装置12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缩回到最小允许设计值时,第一开断装置12全部接通,第一卸荷回路10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一卸荷回路10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缩回时进口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缩回。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适用于以气压驱动的作动系统。所述的第一开断装置12、第二开断装置13和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一致。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也适用于其他具有相似功能领域。全部采用机械机构实现,工作可靠,能有效防止作动筒同步超过设计允许极限值继续工作,以实现保护喷管运动机构不被损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为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的结构主视方向示意图2为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的结构左视方向示意图3为作动筒同步极限一侧限位结构的工作原理主视方向示意图4为作动筒同步极限一侧限位结构的工作原理左视方向示意图5为作动筒同步极限另一侧限位结构的工作原理主视方向示意图6为作动筒同步极限另一侧限位结构的工作原理左视方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和回路开断机构;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分别与高压进口油路相接,在第一卸荷回路10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I个第一开断装置12,用于作动筒缩回到设计允许最小值时控制第一卸荷回路10的开断;在第二卸荷回路11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I个第二开断装置13, 用于作动筒伸出到设计允许最大值时控制第二卸荷回路11的开断;每个第一开断装置12 由第一塞体5和第一腔体6组成;每个第二开断装置13由第二腔体I和第二塞体2组成;回路开断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7、第四连杆8、安装座9 ;其中,第一连杆3 —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塞体2尾部铰接;第一连杆3 —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塞体5尾部铰接;第三连杆7上靠近连接开断装置的部位与安装座9铰接;安装座9固定在发动机筒体上;第三连杆7另一端与第四连杆8铰接;第四连杆8的另一端与作动筒活塞杆尾部铰接;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相同,当作动筒伸出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大值,即L > Lmax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二开断装置13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伸出到最大允许设计值时,第二开断装置13全部接通,第二卸荷回路11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二卸荷回路11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伸出时进口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伸出;当作动筒缩回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小值,即L < Lmin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一开断装置12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缩回到最小允许设计值时,第一开断装置12全部接通,第一卸荷回路10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一卸荷回路10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缩回时进口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缩回。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适用于以气压驱动的作动系统。所述的第一开断装置12、第二开断装置13和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一致。权利要求1.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和回路开断机构; 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分别与高压进ロ油路相接,在第一卸荷回路(10)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I个第一开断装置(12),用于作动筒缩回到设计允许最小值时控制第一卸荷回路(10)的开断;在第二卸荷回路(11)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1个第二开断装置(13),用于作动筒伸出到设计允许最大值时控制第二卸荷回路(11)的开断;每个第一开断装置(12)由第一塞体(5)和第一腔体(6)组成;每个第二开断装置(13)由第二腔体(1)和第二塞体(2)组成; 回路开断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7)、第四连杆(8)、安装座(9);其中,第一连杆(3) —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塞体(2)尾部铰接;第一连杆(3) —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塞体(5)尾部铰接;第三连杆(7)上靠近连接开断装置的部位与安装座(9)铰接;安装座(9)固定在发动机筒体上;第三连杆(7)另一端与第四连杆(8)铰接;第四连杆(8)的另一端与作动筒活塞杆尾部铰接;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相同,当作动筒伸出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大值,即L > Lmax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二开断装置(13)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伸出到最大允许设计值时,第二开断装置(13)全部接通,第二卸荷回路(11)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二卸荷回路(11)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伸出时进ロ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伸出;当作动筒缩回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小值,即L≤Lmin吋,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一开断装置(12)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缩回到最小允许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和回路开断机构;第一卸荷回路(10)、第二卸荷回路(11)分别与高压进口油路相接,在第一卸荷回路(10)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1个第一开断装置(12),用于作动筒缩回到设计允许最小值时控制第一卸荷回路(10)的开断;在第二卸荷回路(11)上每个作动筒位置设置1个第二开断装置(13),用于作动筒伸出到设计允许最大值时控制第二卸荷回路(11)的开断;每个第一开断装置(12)由第一塞体(5)和第一腔体(6)组成;每个第二开断装置(13)由第二腔体(1)和第二塞体(2)组成;回路开断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第三连杆(7)、第四连杆(8)、安装座(9);其中,第一连杆(3)一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塞体(2)尾部铰接;第一连杆(3)一端与第三连杆(7)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塞体(5)尾部铰接;第三连杆(7)上靠近连接开断装置的部位与安装座(9)铰接;安装座(9)固定在发动机筒体上;第三连杆(7)另一端与第四连杆(8)铰接;第四连杆(8)的另一端与作动筒活塞杆尾部铰接;回路开断机构数量与作动筒数量相同,当作动筒伸出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大值,即L≥Lmax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二开断装置(13)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伸出到最大允许设计值时,第二开断装置(13)全部接 通,第二卸荷回路(11)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二卸荷回路(11)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伸出时进口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伸出;当作动筒缩回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最小值,即L≤Lmin时,带动开断机构控制第一开断装置(12)接通,当所有作动筒行程都缩回到最小允许设计值时,第一开断装置(12)全部接通,第一卸荷回路(10)打开高压油通过第一卸荷回路(10)回流,从而降低作动筒缩回时进口油压,防止作动筒继续缩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春生,徐速,金文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