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送纱轮改良构造,是在上轮盖、下轮盖及多数围绕设置于上、下轮盖间的不锈钢柱与陶瓷柱相间配置,陶瓷柱的外缘较为突出,在送纱时,储纱段的纱线是绕设在陶瓷柱上而出纱,因陶瓷柱具耐摩性高,磨损率较低,而不易刮伤纱线表面,对新式纱线结构具有良好的送纱效果。且该上轮盖、下轮盖间设导电装置,可将纱线与不锈钢柱磨擦产生的静电经该导电装置导引到架体接地,可消除静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送纱轮的结构,尤指一种用于圆编织机的送纱轮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过去不规则送纱的导纱皆先经导纱臂的导纱眼再绕于不规则导纱的胶圈表面再送出(参公知前案),使纱线受导纱装置及针织机送纱需求的张力的相对抗衡关系而形成所谓的不规则(或提花)送纱,故导纱臂在送纱时振动幅度变化相当大且非常频繁,即送纱张 力变化幅度相当大,造成送纱不稳定,成为其美中不足的缺点,而使用金属棒储纱轮的积极送纱虽张力稳定,但不能当作不规则送纱使用,且在新式纱线结构送纱下,储纱轮金属棒的磨损率也相当高,甚至磨损后金属毛边刮伤纱线表面的情况亦不少,因此,不规则送纱与定量积极送纱间的技术,始终各异其趣,无法具有共通性的技术可资相互转用而撷长补短的优势。再者,金属棒储纱轮在送纱时,纱线与金属棒磨擦会产生静电,而导致纱线互相纠缠,使送纱发生问题等缺点,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轮改良构造,送纱时,纱线在中间储纱段是绕设在陶瓷柱上,而藉陶瓷柱的高耐摩性,使陶瓷柱磨损率降低而不易磨损,而较不易刮伤纱线表面,以提高针织布的成型质量,并可延长送纱轮的使用寿命者。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轮改良构造,送纱时,纱线在不锈钢棒上磨擦所产生的静电,由导电片的导引接地而可消除静电,使纱线不致相互吸附纠结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是突破常规送纱轮装置不规则送纱张力不稳定及需经常更换送纱轮上胶圈的困扰,将不规则送纱的优点结合及积极送纱技术的稳定性优点而构成一种新颖积极定量送纱与不规则(消极)变量送纱的送纱轮装置,使之可当不规则(消极)送纱与积极定量送纱两用的送纱轮装置。本技术为达上述目的及功效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包括该送纱轮是由一中心轴杆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该送纱轮外周围绕设置有一送纱柱组,该送纱柱组包含有复数不锈钢柱,且各该不锈钢柱间相间设置有至少一陶瓷柱,各该不锈钢棒上端部是具有向内倾斜延伸入该送纱轮的一导纱段及中间部略为向内凹入该送纱轮的储纱段,且该陶瓷柱外缘略向外突出于该不锈钢柱的储纱段,送纱时,藉由该不锈钢柱的引导,使纱线沿着导纱段开始下滑导入并循序向下绕设于该陶瓷柱上的储纱段之后再出纱。该陶瓷柱是为一中空柱体,且在中空处设有一金属棒。该陶瓷柱是为一实心柱体。该陶瓷柱是为固定或可旋转结构。本技术为达上述目的及功效所采取的另一技术手段为一种送纱轮改良构造,该送纱轮具有一上轮盖与一下轮盖,且该送纱轮由一中心轴杆以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该送纱轮外周围绕设置有一送纱柱组,该送纱柱组包含有若干陶瓷柱,该上轮盖与该下轮盖间设置一不锈钢的导纱皿,该导纱皿插合在该上轮盖的插槽内,该导纱皿具有向内倾斜延伸入该送纱轮的一倾斜部,该倾斜部开设复数圆孔以供该陶瓷柱穿设,在送纱时,藉由该导纱皿的引导,使纱线沿着该倾斜部开始下滑导入并循序向下绕设于该陶瓷柱之后再出纱。该上、下轮盖间夹设一具有导电弹片的导电板,该导电板外周设有复数弧形狭口用以与该不锈钢柱接触,该导电板藉该导电弹片与该中心轴杆接触,使该纱线和该不锈钢柱磨擦所产生的静电,经该弧形狭口、该导电板、该导电弹片以及该中心轴杆导引至该架体接地而消除静电。该陶瓷柱是为一中空柱体,且在中空处设有一金属棒。该陶瓷柱是为一实心柱体。该陶瓷柱是为固定或可旋转结构。该导纱皿的平面底部设一具有导电弹片,该导电弹片接触于该中心轴杆,使该纱线和该导纱皿磨擦所产生的静电,经该导电弹片、该中心轴杆导引至该架体接地而消除静电。由于本技术的设计中利用围绕设置于送纱轮上、下轮盖间的不锈钢柱与陶瓷柱相间配置,在不锈钢柱中间段的储纱段外缘较陶瓷柱相对位置略为向内凹,而陶瓷棒外缘相对为较突出的结构改良,在送纱时,位于储纱段的纱线是绕设在相对为较突出的陶瓷柱上而出纱,因陶瓷柱具耐摩性高,磨损率较低,而不易刮伤纱线表面,以提高针织布的成型质量,并可延长送纱轮的寿命,对新式纱线结构具有良好的送纱效果。再者,在上轮盖、下轮盖间设有导电板与导纱皿的导电装置,可将纱线与不锈钢柱磨擦产生的静电经该导电装置、中心轴杆导引到架体接地,而可消除静电,使送纱不沾粘。又因为陶瓷柱的略带磨擦力,所以可当作不规则送纱的送纱轮使用,改善过去不规则送纱使用胶圈需于3-6个月经常性更换的弊病,故本技术的送纱轮兼具定量送纱及不规则送纱两种特征的结构是过去所未见的。有关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配合如下附图的实施例说明的。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横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纵剖面及陶瓷管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纱线绕设纵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上端部导纱段纱线绕设平面示意图;图7A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上端部导纱段纱线绕设横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中间储纱段纱线绕设平面示意图;图8A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中间储纱段绕设纱线的横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安装配置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安装配置平面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纵剖面及陶瓷柱剖面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上端部导纱段纱线绕设平面示意图。送纱轮1、1A、1B;上轮盖10;凹槽11 ;圆凹孔12、13;插槽14;下轮盖20;圆凹孔21、22;突缘23;通槽231 ;突柱24 ;导电板30 ;导电弹片31 ;中心孔32 ;套孔33 ;弧形狭口 34 ;弧形阔口 35 ;导纱皿30A ; 突缘3IA ;倾斜部32A;圆孔33A;平面底部34A ;导电弹片35A;中心孔36A; 套孔37A ;送纱柱组40、40A、40B ;不锈钢柱41; 导纱段411;储纱段412 ;陶瓷柱42、42A ;中空处421 ;金属棒43 ;中心轴杆50 ; 螺杆60 ;垫片61;衬套70、80; 底座90 ;凸耳91 ;凹槽92 ;架体100 ;皮带轮101;纱线W。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阅图I至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送纱轮改良构造的第一实施例,其中送纱轮I包括有一上轮盖10、一下轮盖20、一导电板30及围绕设置于上、下轮盖10、20间外周的送纱柱组40。上、下轮盖10、20是被一中心轴杆50以螺杆60穿经垫片61及衬套70锁合固定而随中心轴杆50旋转,上轮盖10的凹槽11套设衬套80以防止灰尘或棉絮进入,下轮盖20的底部以具有凸耳91及凹槽92的底座90配合扣固组合而成。在本实施例中,送纱柱组40包含有复数根不锈钢柱41与复数根陶瓷柱42两种不同材质的柱体,不锈钢柱41是藉上轮盖10及下轮盖20的圆凹孔12、21插合固定,以如同栅栏般围绕在上轮盖10及下轮盖20的外周。在本实施例中主要改良部份是在送纱轮I的各不锈钢柱41的间相间配置有至少一陶瓷柱42,本实施例中的各不锈钢柱41的间相间配置有两根陶瓷柱42。陶瓷柱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纱轮改良构造,该送纱轮是由一中心轴杆可旋转地设置于一架体的下方,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外周围绕设置有一送纱柱组,该送纱柱组包含有若干不锈钢柱,且各该不锈钢柱间相间设置有至少一陶瓷柱,各该不锈钢棒上端部是具有向内倾斜延伸入该送纱轮的一导纱段及中间部略为向内凹入该送纱轮的储纱段,且该陶瓷柱外缘略向外突出于该不锈钢柱的储纱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惠,陈伯霖,
申请(专利权)人:陈仁惠,陈伯霖,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