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3006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该装置在中皮辊处采用只含有前端口且端口内含有负压气流的上销,同时上皮圈为打孔皮圈,且皮圈与下销组成钳口结构,增强钳口处摩擦力界的强度及其稳定性,有效提高前牵伸区变速点的稳定集中,改善成纱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
技术介绍
牵伸系统是细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成纱质量。对传统细纱机牵伸机构的改进也是目前纺纱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通用的细纱机都采用三罗拉双皮圈牵伸机构,其包括两个牵伸区前区牵伸与后区牵伸,总牵伸倍数一般在50倍左右。在两个牵伸区中,后区主要作用是为前区提供结构均匀的纱条,与前区配合形成稳定的摩擦カ界分布,牵伸能力有限,一般为I. 05^2倍;而前区采用双皮圈牵伸,控制纤维能力強,因而总牵伸倍数主要靠前区来承担,其牵伸能力一般为2(Γ30倍。因此,前牵伸区在牵伸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其对喂入的粗纱须条的牵伸效果直接决定整个牵伸区的牵伸效果,对前区牵伸系统的优化改进因而显得愈发重要。 理想牵伸是指假设须条中纤维都是平行、伸直、等长的,并且每根纤维都是到达前罗拉钳ロ线(或牵伸区中同一位置)时变速,即所有纤维都在同一截面变速。但由于纤维本身的成熟度、天然卷曲、纤维伸直度的差异和半制品结构的不匀以及牵伸部件设计的不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纤维变速点的差异。变速位置的差异,使牵伸区内纤维的变速点不在同一截面上,形成一定的分布。这种分布对于时间来讲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对纤维变速点分布,在エ艺上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希望变速点分布的峰值越集中而又越靠近前罗拉钳ロ处越好,纤维运动比较有规律,有利于条干均匀度。因此,需要对牵伸装置前区进行改造增添施力装置,以使得变速点集中稳定分布,有效改善成纱条干,进而提高成纱质量。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ー种纺纱技术,但是该项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产生量。因此,对于环锭纺纱技术尤其是其加捻过程的改进ー直是纺纱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并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紧密纺、缆型纺、错位纺等。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是气流是环锭纺技术改进中最主要的ー项措施,采用气流技术对环锭纺技术尤其是加捻过程加以改进一直伴随着纺纱技术的发展,其中利用负压气流实现纤维加捻之前有效集聚进而减小三角区提高成纱质量的负压式集聚紧密纺技术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相比于机械施力方式,气流更便于控制,因此,气流影响着纺纱的各个环节,是纺纱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本技术将负压气流施力方式引入牵伸装置,给出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该装置在中皮辊处采用只含有前端ロ且端口内含有负压气流的上销,同时上皮圈为打孔皮圈,且皮圈与下销组成钳ロ结构,增强钳ロ处摩擦力界的强度及其稳定性,有效提高前牵伸区变速点的稳定集中,改善成纱质量。具体地,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具有后罗拉和后皮辊的后牵伸罗拉对,具有前罗拉和前皮辊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与中罗拉的中牵伸罗拉对,皮圈结构中的上销含有单个前端ロ,后端含有负压吸风风道且通过连接通道与前端ロ连接,负压吸风风道有吸风ロ,可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在上述结构中,上皮圈为打孔皮圈,上销的前端ロ为中空,底部平面含有出气孔,前端ロ位于前牵伸区,负压吸风风道位于后牵伸区。进ー步地,上皮圈上孔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进ー步地,前端ロ为弧形结构,弧度在90°到100°之间,底部的出气孔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在上述结构中,负压吸风风道产生的负压气流通过中空的连接通道传递到中空的前端ロ,继而通过前区端ロ底部的出气孔以及皮圈上的孔隙作用于纤维须条。进ー步地,连接通道为中空的半圆弧形结构,中皮辊的皮辊轴嵌入到该弧形里面,同时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皮辊与上销前端ロ的两端上而张紧,并由皮辊转动来带动自身转动。进ー步地,在上述结构中,为配合中罗拉处的皮圈结构实现前区牵伸过程中的纤维集聚控制,在中罗拉下皮圈前端増加ー下销装置,与张紧在上销前端的打孔皮圈配合形成钳ロ结构,实现对纤维的有效握持,继而通过上销前端ロ的负压实现前区牵伸过程的纤维集聚控制,增强前区对纤维须条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加强对浮游区纤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可使得变速点位置集中,实现均匀牵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所喂入的粗纱不同,主要是粗纱的初始捻度不同,可调节负压吸风风道所提供的负压大小,优化工艺配置,提高牵伸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前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前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中皮辊上皮圈安装示意图;图3是上销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后皮棍,2为上皮圈,3为中皮棍,4为前罗拉,5为前皮棍,6为粗纱,7为后罗拉,8为皮辊轴,9为外接ロ,10为中罗拉,11为中罗拉下皮圏,12为前端下销,13为上销前端ロ,14为上皮圈孔隙,15为出气孔,16为连接通道,17为吸风ロ,18为负压吸风风道。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2、3所示,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后罗拉7和后皮辊I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前罗拉4和前皮辊5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3与中罗拉10的中牵伸罗拉对。其中,皮圈结构中的上皮圈2为打孔皮圈,其上含有孔隙14,上销含有单个前端ロ 13,后端含有负压吸风风道18,其上含有吸风ロ17,前端ロ 13通过中空的连接通道16相连,且连接通道16为弧形结构,中皮辊3的皮辊轴8嵌入到该弧形里面,前端ロ 13为中空且位于连接通道16的两边底部含有出气孔15,中罗拉下皮圈11含有单个前端下销12。在中罗拉下皮圈11前端含有ー下销装置12,与张紧在上销前端ロ 13上的上皮圈2配合形成前钳ロ结构,实现对前区纤维的有效握持。负压吸风风道18通过吸风ロ 17与外接ロ 9产生的负压气流通过中空的连接通道16传递到中空的前端ロ 13,继而通过上销前端ロ 13底部的出气孔15以及皮圈上的孔隙14作用于前区纤维须条,实现对前区牵伸过程的纤维控制。吸风风道18所提供的负压大小可任意调节,从而可根据实际的纺纱需要控制变速点的位置。装置主要工作方式为粗纱6经喂入装置进入牵伸系统,经过后罗拉7和后皮辊I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进入中皮辊3与中罗拉10组成的中牵伸罗拉对,形成后区牵伸,从中牵伸罗拉对出来的纱条进入由前罗拉4和前皮辊5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形成前区牵伸,进入前区的须条由前钳ロ结构握持,在中皮辊3中张紧在上销前端ロ 13上的上皮圈2内负压气流的作用下,控制变速点集中,实现前区对粗纱须条的均匀有效牵伸,最终实现将喂入的粗纱须条均匀的抽长拉细成纤维束。权利要求1.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与中罗拉的中牵伸罗拉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结构中的上销含有单个前端ロ,所述上销后端含有负压吸风风道且通过中空连接通道与所述前端ロ连接,所述前端ロ位于前牵伸区,所述负压吸风风道位于后牵伸区,所述负压吸风风道有吸风ロ,可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所述前端ロ为中空,底部平面含有出气孔,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所述中皮辊与上销前端ロ的两端上而张紧所述上皮圈为打孔皮圏。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风风道的所述吸风ロ通过外接ロ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与中罗拉的中牵伸罗拉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圈结构中的上销含有单个前端口,所述上销后端含有负压吸风风道且通过中空连接通道与所述前端口连接,所述前端口位于前牵伸区,所述负压吸风风道位于后牵伸区,所述负压吸风风道有吸风口,可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所述前端口为中空,底部平面含有出气孔,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所述中皮辊与上销前端口的两端上而张紧所述上皮圈为打孔皮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金高卫东谢春萍徐伯俊苏旭中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