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搅拌装置的絮凝反应罐、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所述絮凝反应罐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口、加药口以及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絮凝沉淀池之间设置有出水管路,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给水口之间设置有水泵进水管,所述水泵进水管的一端与絮凝沉降池连通,所述水泵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给水口通过第一进水管连通,通过将絮凝反应罐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之间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减缓了絮凝反应罐体积过大时难以运输、难以搅拌均匀的缺陷,也减少了絮凝沉淀池所需的容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钻井废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油气田钻井的过程中,由于起下钻作业时泥浆的流失、泥浆循环系统的渗漏、冲洗地面设备及钻井工具上的泥浆和油污而形成的废水,称为钻井废水。钻井废水是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污染源,钻井废水具有点多、面广、污染物种类复杂、高稳定性、间歇性排放及排放较难控制等特点,是石油行业较难管理和处置的水污染源之一。钻井废水含有泥浆中的多种组分,组成复杂,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重金属、油、酌·、硫化物等,钻井废水总体具有色度闻、悬浮物含量尚、CODcr值闻,其有机质生物可降解性差的特点,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I)CODcr :来自各种有机泥浆处理剂和表面活性剂如丹宁、起泡剂和消泡剂等;(2)油来自油基泥浆、柴油机冷却水、钻井平台冲洗水等;(3)重金属主要由加入无机处理添加剂铬酸盐引入的Cr6+,另外铬酸盐木质磺酸盐也引入铬离子,其它重金属污染源还有Pb2+、Cd2+等离子。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絮凝的方式浄化、处理钻井废水,请參阅2002年12月25日《油田化学》中第387页 390页公开的文献《钻井废水和酸化压裂作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针对流动性大、周期短、废水水质变化大的钻井废水,通常采用絮凝、沉降、过滤、吸附等方式进行处理,如申请号为201010209919. 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ー种深井聚磺泥浆钻井废水的处理方法》所公开的钻井废水处理工艺,通过絮凝、并辅以吸附和氧化工艺对钻井废水中的杂质进行较为有效地去除。现有的利用絮凝法处理钻井废水的装置通常为设置有废水输入管路、配药输入管路、输出管路以及搅拌装置的废水处理罐,钻井废水汇集入废水池以后,由废水输入管路进入废水处理罐中与絮凝剂一起搅拌、絮凝以后,由输出管路排出至沉降池进行自然沉降,其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I、钻井废水需依次在废水池和废水处理罐中进行汇集和絮凝,通常需要在施工现场设置大容积的废水池和废水处理罐,然而伴随废水处理池容积的増大,施工难度和作业成本随之增加,如何既保证废水处理效率、又减少钻井废水存储池占用土地多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大容积的废水处理罐内的液体流动性难以保证,对搅拌装置的性能要求很高。2、经絮凝处理后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离子,若采用传统的投放化学药剂的方式去除,不仅成本高、エ序复杂,而且投入的化学药剂容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ー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搅拌装置的絮凝反应罐、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所述絮凝反应罐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ロ、加药ロ以及排水ロ,所述排水ロ与絮凝沉淀池之间设置有出水管路,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给水口之间设置有水泵进水管,所述水泵进水管的一端与絮凝沉降池连通,所述水泵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ロ与给水口通过第一进水管连通。通过将絮凝反应罐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之间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减缓了絮凝反应罐体积过大时难以运输、难以搅拌均匀的缺陷,也減少了絮凝沉淀池所需的容积,并且,钻井废水和絮凝剂组成的水体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避免了絮凝剂在水中微溶、或难溶时,絮凝反应不充分的情況,絮凝剂在絮凝沉降池、以及絮凝反应罐中之间若干次循环后达到预设平衡浓度,最大限度利用了微溶或难溶药品,极大減少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使用量。优选的,所述絮凝反应罐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给水口设置于第一罐体的顶部,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第一罐体内,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排水ロ设置于第二罐体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罐体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ロ,所述二次反应进水ロ设置于第ニ罐体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ロ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优选的,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絮凝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电解气浮装置,所述电解气浮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极板,所述极板与脉冲电源相连,所述极板安装于壳体中部,所述极板底端与壳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壳体内极板所在区域形成电解区,所述壳体内位于电解区下方的间距区域为污水区,所述壳体内位于电解区上方的区域为净水区,所述极板与壳体底面的夹角为55° 65°,所述脉冲电源的频率为20kHz 25kHz,所述污水区与絮凝沉降池通过电解进水管连通,所述净水区与絮凝反应罐通过电解出水管连通。优选的,所述水泵的出水ロ与絮凝沉降池之间设置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一端与水泵的出水ロ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絮凝沉降池的底部。优选的,所述第三进水管与水泵进水管分别设置于絮凝沉降池内相对的两侧。优选的,所述加药ロ通过加药管路与配药装置连接,所述配药装置包括第一配药罐和第二配药罐,所述第一配药罐上顶部设置有清水进ロ和药物进ロ,所述第二配药罐设置于第一配药罐的下方,所述第一配药罐内设置有混药搅拌器,所述第一配药罐和第二配药罐之间设置有药液输送管,所述第二配药罐的侧壁设置有药液出ロ,所述药液出ロ与絮凝反应罐的加药ロ连通。优选的,所述药液出口与絮凝反应罐的加药ロ之间设置有二次回流管路,所述ニ次回流管路包括第一球阀和第二球阀,所述第一球阀的输入端、第二球阀的输入端均连通至第二配药罐的内部;所述第一球阀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柱塞计量泵,所述第一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并联有输出管路和第一回流管路,所述输出管路将第一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絮凝反应罐的加药ロ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路将所述第一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球阀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柱塞计量泵,所述第二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第二回流管路将第二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内部连通。优选的,所述井场设置有撬装体,所述撬装体为空心的箱体,所述絮凝反应罐、电解气浮装置以及配药装置均设置于撬装体内部,所述撬装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撑。优选的,所述絮凝沉降池包括相邻的岩屑池和浊水池,所述岩屑池与浊水池相邻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连通ロ,所述岩屑池远离浊水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坡道,所述岩屑池的底面沿进水坡道至连通ロ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浊水池的底部呈锥形,所述水泵进水管连通至浊水池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絮凝反应罐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之间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减缓了絮凝反应罐体积过大时难以运输、难以搅拌均匀的缺陷,也減少了絮凝沉淀池所需的容积,并且,钻井废水和絮凝剂组成的水体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避免了絮凝剂在水中微溶、或难溶时,絮凝反应不充分的情况,絮凝剂在絮凝沉降池、以及絮凝反应罐中之间若干次循环后达到预设平衡浓度,最大限度利用了微溶或难溶药品,极大減少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使用量。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图I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设置于加药口前端的二次回流管路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絮凝沉淀池的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搅拌装置(2)的絮凝反应罐(1)、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3),所述絮凝反应罐(1)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口(1a)、加药口(1b)以及排水口(1c),所述排水口(1c)与絮凝沉淀池之间设置有出水管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降池(3)与给水口(1a)之间设置有水泵(6)进水管,所述水泵(6)进水管的一端与絮凝沉降池(3)连通,所述水泵(6)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泵(6)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6)的出水口与给水口(1a)通过第一进水管(60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斌中,黎鹏,任永杰,钟润之,许贵华,徐鹏,田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凯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