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铣刀,包括:一本体,该柱状的本体一末端形成有刃部总成,刃部总成由本体一末端的中心为基准设有一静点,且以静点为中心顺向均分设有刃部,而刃部由静点向本体周缘外延伸有刀刃,再由刀刃一侧倾斜有第一离隙面,又于第一离隙面侧再倾斜有一第二离隙面;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于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面另侧倾斜有大角度设计的负前角面;又本体于侧身对应每一刃部顺延有凹置的逃屑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刃角使用寿命,据此令铣刀能稳定加工,有效扩充铣刀的加工适用范围,不会使刃角产生崩解、碎裂的问题,且在加工时不会使集中碎屑、反弹而伤及工作对象等严重情形。(*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铣刀,尤其涉及一种铣刀于一侧端形成有刃部, 以刃部切削工件的改进的铣刀。
技术介绍
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现有高价位合金制作的铣刀1 o主要设有一柱状的本体1 0 1 ,本体1 0 1—末端形成有刃部总成10 2,而刃部总成1 0 2以本体1 0 l末端中心为基准,由基准设有一静点l 0 3 (另请配合参照图2)。而后,且以静点l 0 3为中心顺向均分有刃部1 0 4,而刃部1 0 4由静点1 0 3向本体1 0 1周缘且向下螺旋延伸有刀刃1 0 5 ,再由刀刃1 0 5 —侧倾斜有容屑槽10 6;又刀刃1 0 5于容屑槽 1 0 6另侧倾斜有第一离隙面1 0 7,又于第一离隙面l 0 7侧再倾斜有一第二离隙面l 0 8;另第二离隙面l 0 8于另侧倾斜有交接容屑槽 1 0 6的间隙面1 0 9 (如图3所示)。而刀刃1 0 5与容屑槽1 0 6形成有一尖锐形态且有应力集中问题的刃角10 5 1 (如图4所示)。请再配合参照图3,该静点1 0 3是由容屑槽1 0 6以极接近方式产生,而由于无法相交,以致易于形成大小不一与平均值不佳的静点1 0 3 o该铣刀l 0在实施中,请参阅图5所示,其主要是先以旋动中铣刀 1 0以静点1 0 3压挚一工作对象a ,再利用刃部1 0 4将工作对象a 的接触部分削除;在此,若当静点l 0 3有大小不一与平均值不佳的景 况时,易以静点l 0 3磨擦工作对象a,令工作对象a产生刮痕,且也 为静点l 0 3本身带来擦纹与损耗,并成为以铣刀l 0加工时的振动主 因之一。请配合参照图6、图7所示,其工作对象a经刃部1 0 4削除产生的 碎屑集中于容屑槽l 0 6内,再以旋动的铣刀l 0搭配碎屑积压造成推 力,将碎屑循容屑槽l 0 6推出工作对象a的加工位置,而令工作对象a形成预设的形体。然该刃部l 0 4在削除工作对象a时,是采用该尖 锐形态的刃部l 0 4削除工作对象a的接触部分,其削除时的碎屑则集 中于容屑槽l 0 6内,(如图7所示)易形成刃角l 0 5 l的切削反向阻 力,而破坏有加工的流畅性,以及可能引发振动,以致造成加工均值不 佳及精密度不足现象,且刃角10 5 1可能因反向阻力及尖端受力,而 崩解、碎裂刃角10 5 1,以致令该铣刀1 0毁损、报废。另,该工作对象a经刃部l 0 4削除产生的碎屑,则可能反弹于容 屑槽1 0 6内,而刮伤工作对象a ,故会破坏铣刀1 0的加工面及加工 面制作精度;综上所述,该铣刀l 0的本身制作及于加工过程中,存在 下列缺点-1、 为静点l 0 3易有大小不一与平均值不佳的情形。2、 在加工中的刃角l 0 5 l有易于崩解、碎裂的问题。 综上所述,而令铣刀l 0有破坏、损毁及伤及工作对象a等严重现象,如为规避此等缺点,只有构思另行设计铣刀1 0 ,将其刃角1 0 5 l加以强化,作为铣刀l 0改良的必要标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 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铣刀,提升刃角使用寿命,据此令铣刀能稳 定加工,有效扩充铣刀的加工适用范围,不会使刃角产生崩解、碎裂的 问题,且在加工时不会使集中碎屑、反弹而伤及工作对象等严重情形。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铣刀,包括 一本体,该柱状的本体一末端形成有刃部 总成,刃部总成由本体一末端的中心为基准设有一静点,且以静点为中 心顺向均分设有刃部,而刃部由静点向本体周缘外延伸有刀刃,再由刀 刃一侧倾斜有第一离隙面,又于第一离隙面侧再倾斜有一第二离隙面 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于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面另侧倾斜有大角度设计 的负前角面;又本体于侧身对应每一刃部顺延有凹置的逃屑部。 前述的改进的铣刀,其中负前角面保持交接有第二离隙面。 前述的改进的铣刀,其中负前角面与第二离隙面的交接处增设凹置 有间隙面。前述的改进的铣刀,其中刀刃为圆弧状向本体周缘延伸,并延伸至 逃屑部。前述的改进的铣刀,其中刀刃、负前角面、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 面为圆弧状延伸至逃屑部。前述的改进的铣刀,其中刀刃、负前角面、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 面是采用顺时针圆弧状延伸至逃屑部。前述的改进的铣刀,其中刃部在逆时针方向倾斜有负前角面,而刀 刃于顺时针方向倾斜有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面,且刀刃、负前角面、 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面采用螺旋状延伸至逃屑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升刃角使用寿命,据此令铣刀能稳定 加工,有效扩充铣刀的加工适用范围,不会使刃角产生崩解、碎裂的问 题,且在加工时不会使集中碎屑、反弹而伤及工作对象等严重情形。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l是现有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侧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仰视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刀刃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主视加工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侧视加工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刀刃加工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图9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图10是本技术的仰视示意图。 图11是本技术的刀刃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本技术的主视加工示意图。 图13是本技术的侧视加工示意图。 图14是本技术的刀刃加工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现有技术)5a ....工作对象1 O....铣刀101 ,...本体1 0 2....刃部总成103....静点1 0 4...。刃部105....刀刃1 0 5 l....刃角106 ....容屑槽1 0 7....第一离隙面108....第二离隙面1 0 9....间隙面(本技术)a ....工作对象1 ....铣刀11 ....本体1 2....刃部总成13 ....静点1 4....刃部14 1....刀刃2....第一离隙面21 ,...第二离隙面3....负前角面4 逃屑部5....刃角6 间隙面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8至图11所示,是为本技术的主视、侧视、仰视、刀 刃局部的放大剖视图;是指一种改进的铣刀,其中,该高价位合金制作 的铣刀1包含有如图8所示, 一本体1 1 ,该柱状的本体1 1 一末端形成有刃部总 成l 2,刃部总成l 2由本体1 1一末端的中心为基准设有一无接点的 静点l 3,且以无接点的静点l 3为中心顺向均分设有刃部1 4,而刃 部1 4由静点1 3向本体1 1周缘外延伸有刀刃14 1,再由刀刃1 4 1一侧倾斜有第一离隙面2 ,又于第一离隙面2侧再倾斜有一第二离隙 面2 1;其中本体l 1于第一离隙面2及第二离隙面2 l另侧倾斜有 大角度设计的负前角面3;又本体l l于侧身对应每一刃部l 4顺延有 凹置的逃屑部4 (如图9所示)。请配合参阅图IO、图ll,该略呈圆弧的负前角面3与第一离隙面2及第二离隙面2 1形成大角度设计(无槽设计)的刃角5 :且刃部1 4 、 第一离隙面2与第二离隙面2 l将依循刃角5采用螺旋形式(圆弧状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回旋) 一并形成于至铣刀l侧身,且一并形成的螺旋造型可集中设于铣刀1侧身的一端部。而螺旋造型可延伸至逃屑部4 , 用以方便碎屑排除,且逃屑部4又保持与负前角面3及第二离隙面交接, 达到一复合形式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铣刀,包括:一本体,该柱状的本体一末端形成有刃部总成,刃部总成由本体一末端的中心为基准设有一静点,且以静点为中心顺向均分设有刃部,而刃部由静点向本体周缘外延伸有刀刃,再由刀刃一侧倾斜有第一离隙面,又于第一离隙面侧再倾斜有一第二离隙面;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于第一离隙面及第二离隙面另侧倾斜有大角度设计的负前角面;又本体于侧身对应每一刃部顺延有凹置的逃屑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煌儒,
申请(专利权)人:长禹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