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气垫床结构,其包括有相互结合的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该第一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一气道,各第一气道呈间隙排列,而该第二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二气道,各第二气道呈间隙排列,各第二气道分别接合于各第一气道的一侧,并交错形成一体。借此,可使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充气后用于躺卧,且利用各第一气道与各第二气道支撑使用者的身体,除了可在使用者的背部形成畅通的气流通道外,更可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且有效分散抵消承重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不但有效提升舒适感,并兼具通风良好的透气效果,同时达到躺卧时软硬度适中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了一种气垫床结构设计,尤其指一种可使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充气后用于躺卧,且利用各第一气道与各第二气道支撑使用者的身体,除了可在使用者的背部形成畅通的气流通道外,更可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且有效分散抵消承重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不但有效提升舒适感,并兼具通风良好的透气效果,同时达到躺卧时软硬度适中的功效。
技术介绍
一般现有气垫床是由多个相互连通的球型囊体所构成,且该气垫床的顶面上设有一与球型囊体连通的气嘴;借此,运用时可利用气嘴对各球型囊体进行充气,使使用者在气垫床上借用各球型囊体方便躺卧。然而从该气垫床的剖面观察,各球型囊体呈高低起伏的山峰形态,且各球型囊体充气后的高度与宽度(高度仅5. 08厘米,即2英寸,宽度仅8. 89厘米,即3. 5英寸)不足以支撑使用者的重量,致使各球型囊体充气后的高度与宽度无法与使用者背部形成气流通道,也就是当使用者躺卧时的背部与各球型囊体接触时,不能有效产生通风良好的透气间隙,因此容易造成使用者褥疮或受创部位重复感染,同时也不易有效分散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并抵消承重重量所产生的压力,导致使用者躺卧时感觉舒适性不佳,再加上气嘴设于气垫床的顶面上,造成使用者身体头部或脚部易与气嘴接触而感到不舒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气垫床的缺陷,可使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充气后用于躺卧,且利用各第一气道与各第二气道支撑使用者的身体,除了可在使用者的背部形成畅通的气流通道外,更可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且有效分散抵消承重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不但有效提升舒适感,并兼具通风良好的透气效果,同时达到躺卧时软硬度适中的功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一种气垫床结构,包括有相互结合的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该第一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一气道,各所述第一气道呈间隙排列,该第二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二气道,各所述第二气道呈间隙排列,各第二气道分别接合于对应的各所述第一气道的一侧,并交错形成一体。上述的气垫床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气囊单元与所述第二气囊单元的底部分别设有一气嘴。上述的气垫床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气囊单元与所述第二气囊单元为防水的塑料材料。上述的气垫床结构,其中,各所述第一气道与各所述第二气道分别呈一弯曲状。上述的气垫床结构,其中,各所述第一气道与各所述第二气道分别呈一倒V字型的弯曲状。上述的气垫床结构,其中,各所述第一气道与各所述第二气道分别呈一 W字型的连续弯曲状。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气垫床上述缺陷,产生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气垫床结构设计,可使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充气后用于躺臣卜,且利用各第一气道与各第二气道支撑使用者的身体,除了可在使用者的背部形成畅通的气流通道外,更可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且有效分散抵消承重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不但有效提升舒适感,并兼具通风良好的透气效果,同时达到躺卧时软硬度适中的功效。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未充气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充气状态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I的充气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未充气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Ia 气垫床12第二气囊单元11第一气囊单元 121、121a第二气道IllUlla 第一气道122气嘴112气嘴具体实施方式请先参阅图1、2和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未充气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充气状态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及本技术图I的充气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一种气垫床结构,该气垫床I是由一第一气囊单元11与一第二气囊单元12所构成,且该第一气囊单元11与第二气囊单元12为防水的塑料材料制成,例如橡胶。上述该第一气囊单元11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一气道111,各第一气道111呈间隙排列,各第一气道111分别呈一倒V字型的弯曲状,且该第一气囊单元11的底部设有一气嘴112。该第二气囊单元12与第一气囊单元11结合,其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二气道121,各第二气道121呈间隙排列,各第二气道121分别呈一倒V字型的弯曲状,各第二气道121分别接合于对应的各第一气道111的一侧,并交错形成一体,且该第二气囊单元12的底部设有一气嘴122。因此,借由上述结构组合成一全新的气垫床结构。当本技术供运用时,是利用气嘴112、122分别对第一气囊单元11与第二气囊单元12的各第一气道111与各第二气道121进行适当气体量的充气,即利用气嘴112对第一气囊单元11的各第一气道111进行适当气体量的充气,利用气嘴122对第二气囊单元12的各第二气道121进行适当充气,方便使用者在气垫床I的第一气囊单元11与第二气囊单元12上顺利躺卧,而由于本技术的气嘴112、122设于第一气囊单元11与第二气囊单元12的底部,即本技术的气嘴112设于第一气囊单元11的底部,气嘴122设于第二气囊单元12的底部,因此使用者躺卧在气垫床I上时,其身体的任何部位皆不会与气嘴112、122形成干涉,即可避免不舒适的接触甚至造成创伤,且利用各第一气道111与各第二气道121可作为其身体的适当支撑,如此依据不同使用者或身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的施压,可使第一气囊单元11的各第一气道111与第二气囊单元12的各第二气道121因其内气体受压流向自行调整下陷与上凸的程度,以至于气垫床I与使用者的背部间产生畅通的气流通道,使其具有通风良好的透气效果。另外,由于各第一气道111与各第二气道121分别呈一倒V字型的弯曲状,除了可达到直线平面式的身体支撑外,更可借由各第一气道111与各第二气道121的曲线运动方式以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此外,本技术气垫床I充气后的高度可达8. 89厘米(3. 5英寸),也可利用其高度的优势,有效分散抵消使用者所产生的承重重量压力,使其有效提升舒适感,且达到躺卧时软硬度适中的功效。再请参阅图4所示,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未充气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除了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结构,更可为本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气垫床Ia的各第一气道Illa与各第二气道121a分别呈一 W字型的连续弯曲状,如此设计除了同样具有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提的功效外,还可提供使用者躺卧时的多种选择。综上所述,本技术气垫床结构确实有效改进现有气垫床的缺陷,可使第一气囊单元与第二气囊单元充气后用于躺卧,且利用各第一气道与各第二气道支撑使用者的身体,除了可在使用者的背部形成畅通的气流通道外,更可支撑不同身型体态的使用者,且有效分散抵消承重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不但有效提升舒适感,并兼具通风良好的透气效果,同时达到躺卧时软硬度适中的功效,显然使本技术更进步、实用且符合使用者需求。但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得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技术范围,因此凡参照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日后取得专利所涵盖的范围内,特此一并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垫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垫床结构包括:一第一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一气道,各所述第一气道呈间隙排列;以及一第二气囊单元,与所述第一气囊单元结合,所述第二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二气道,各所述第二气道呈间隙排列,各所述第二气道分别接合于对应的各所述第一气道的一侧,并交错形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垫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垫床结构包括 一第一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一气道,各所述第一气道呈间隙排列;以及 一第二气囊单元,与所述第一气囊单元结合,所述第二气囊单元包括有多个相互连通的第二气道,各所述第二气道呈间隙排列,各所述第二气道分别接合于对应的各所述第一气道的一侧,并交错形成一体。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垫床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铭哲,
申请(专利权)人:苏铭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