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其包括第一楔块、第二楔块、活塞缸和储液箱,所述活塞缸包括缸筒、缸盖、活塞和活塞杆,所述缸筒的一端与缸盖连接且另一端设有排液孔,所述缸筒的侧壁上开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缸筒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储液箱连通,所述缸盖上开孔并配合安装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活塞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楔块相连,所述第二楔块与待缓冲装置相连,所述第一楔块的第一楔面和所述第二楔块的第二楔面相接触。该装置结构简单、工作运行可靠、造价低,能自行调节适应不同的工况,维护方便,无需电、液、人工控制,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需要缓冲的止回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工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机械碰撞的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抽水泵站出水口普遍采用止回装置来断流,在大中型泵站中采用的止回装置往往口径比较大,一般圆形止回装置的直径超过了 1800mm、方形止回装置的外形尺寸超过2000mmx2000mm等。当机组停泵时,止回装置门体自行关闭会对止回装置和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撞击力,从而引起振动和噪音。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对止回装置本身和安装止回装置的水工建筑物带来较大损伤,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有效地减小止回装置闭门期间产生的撞击力是确保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 在大中型泵站中减小止回装置门体关闭的撞击力的方法主要有多扇组合式止回装置、带平衡锤的止回装置、液压缓冲式止回装置、双铰式止回装置、油压控制式大型止回装置等。例如双铰式止回装置具有容易开启,水头损失小,机组起动平稳等优点,但止回装置门体关闭的瞬时撞击力仍较大;油压控制式大型止回装置采用大门体、小门体、导向油槽和油压启闭机等组成,具有机组起动平稳、水力损失小和止回装置关闭撞击力小等优点,但其存在结构复杂、制造和维护成本高、运行控制要求高等缺点。目前已有的这些减小止回装置门体关闭撞击力的方法制造成本较高、维护困难、价格昂贵,不宜推广,需要采用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减小止回装置门体关闭时的撞击力。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且造价低的缓冲装置,用来减小止回装置门体关闭时的撞击力,是确保泵站安全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且造价低的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二)技术方案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包括第一楔块119、第二楔块120、活塞缸和储液箱112,所述活塞缸包括缸筒114、缸盖115、活塞109和活塞杆106,所述缸筒114的一端与缸盖115连接且另一端设有排液孔118,所述缸筒114的侧壁上开有第一连通孔113,所述缸筒114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13与所述储液箱112连通,所述缸盖115上开孔并配合安装活塞杆106,所述活塞杆106 —端与所述活塞109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楔块119相连,所述第二楔块120与待缓冲装置相连,所述第一楔块119的第一楔面A和所述第二楔块120的第二楔面B相接触。所述缸筒114竖直安装,所述活塞杆106在重力作用下伸出缸筒114。所述缸筒114、缸盖115和活塞109置于所述储液箱112内,所述储液箱112开有第二连通孔116,所述第二连通孔116的位置高于所述缸筒114的最高液位线。所述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筒104、顶盖103和顶杆101,所述导向筒104 —端与所述缸盖115固定连接且另一端安装有所述顶盖103,所述顶盖103上开孔并配合安装所述顶杆101,所述顶杆101在所述导向筒104内的一端设有法兰,所述顶杆101设有法兰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杆106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楔块119连接。 所述导向装置还包括导向块102,所述导向块102的一端嵌入所述顶杆101的轴向槽内且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顶盖103上。优选的,所述排液孔118与溢流阀117相连,所述溢流阀117在储液箱112外,所述溢流阀117的阀芯表面上开汽槽,使缸筒114内部与大气连通。优选的,所述缸盖115与所述活塞杆106之间安装有套筒105,所述套筒105固定于所述缸盖115上。 优选的,所述套筒105的材质为尼龙。优选的,所述活塞109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压片107和第二压片110。优选的,所述活塞109的侧壁上安装有密封件108。(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装置,在止回装置停止排水时,减小止回装置门体关闭产生的撞击力,将振动与噪音降到最低,确保泵站建筑物的安全。该装置结构简单、工作运行可靠、造价低,能自行调节适应不同的工况,维护方便,无需电、液、人工控制,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大中型泵站的节能型侧向式全自动止回装置及其它需要缓冲的止回装置。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的应用示意图。图中,100 :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101 :顶杆;102 :导向块;103 :顶盖;104 :导向筒;105 :套筒;106 :活塞杆;107 :第一压片;108 :密封件;109 :活塞;110 :第二压片;111 螺钉;112 :储液箱;113 :第一连通孔;114 :缸筒;115 :缸盖;116 :第二连通孔;117 :溢流阀;118 :排液孔;119 :第一楔块;120 :第二楔块;200 :止回装置门体;A :第一楔面;B :第二楔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包括第一楔块119、第二楔块120、活塞缸和储液箱112,所述活塞缸包括缸筒114、缸盖115、活塞109和活塞杆106,所述缸筒114的一端与缸盖115连接且另一端设有排液孔118,所述缸筒114的侧壁上开有第一连通孔113,所述缸筒114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13与所述储液箱112连通,所述缸盖115上开孔并配合安装活塞杆106,所述活塞杆106 —端与所述活塞109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楔块119相连,所述第二楔块120与待缓冲装置相连,所述第一楔块119的斜面为第一楔面A,所述第二楔块120的斜面为第二楔面B,第一楔面A和第二楔面B为相互接触的工作面。所述排液孔118的内径大小将决定缓冲过程中缸筒114内压力的大小。水从第二连通孔116进入储液箱112,并通过第一连通孔113进入缸筒114内,在活塞杆106的作用下从排液孔 118排出。所述缸筒114竖直安装,所述活塞杆106在重力作用下伸出缸筒114复位。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待缓冲装置为止回装置门体200。保证储液箱112中的水位高于所述缸筒114的最高液位线,即可达到自储能的效果。优选的,将所述缸筒114、缸盖115和活塞109置于所述储液箱112内,使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的结构更简单,所占空间更小。所述储液箱112开有第二连通孔116,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储能楔式缓冲装置包括第一楔块(119)、第二楔块(120)、活塞缸和储液箱(112),所述活塞缸包括缸筒(114)、缸盖(115)、活塞(109)和活塞杆(106),所述缸筒(114)的一端与缸盖(115)连接且另一端设有排液孔(118),所述缸筒(114)的侧壁上开有第一连通孔(113),所述缸筒(114)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13)与所述储液箱(112)连通,所述缸盖(115)上开孔并配合安装活塞杆(106),所述活塞杆(106)一端与所述活塞(109)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楔块(119)相连,所述第二楔块(120)与待缓冲装置相连,所述第一楔块(119)的第一楔面(A)和所述第二楔块(120)的第二楔面(B)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锋,邓文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搏浪沙水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