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0892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4 0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和至少一条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内设有柱纵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有梁纵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内与钢筋混凝土柱同轴的钢套箍,所述钢套箍上与所述梁纵筋一一对应设有穿孔,所述梁纵筋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固定在所述钢套箍上,所述柱纵筋布置在所述钢套箍外的混凝土层内,且所述钢套箍外设有用于约束所述柱纵筋的箍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通过设置钢套箍,并将梁纵筋固定在钢套箍上,避免了梁纵筋贯通节点时组成相互交织的密集钢筋网,能够有效地减轻节点中钢筋拥挤的局面,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梁柱节点,具体的为一种采用钢套箍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成为工程建设中首选的建筑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当中,梁柱节点是受力非常复杂的部位,是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一环。在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节点在结构中的重要性。如何既能保证节点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又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施工便利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是梁、柱纵筋相遇、交叉的部位,加上节点本身的配筋,节点 内部通常十分拥挤。以常规框架结构中间层中间节点为例两个正交方向的梁上部纵筋均贯通节点区,便会在节点内相互交织成一张钢筋组成的“网”。当梁上部纵筋增加时,这张网的空隙面积便会相应减小,从而导致在浇筑节点区混凝土时,混凝土无法通过,振捣棒无法插入节点区的情况,造成施工质量的降低。当然,梁下部纵筋也会形成类似的局面。此外,由于通常情况下节点四周的梁顶面均处在同一标高,一个方向的梁上部纵筋直接贯通节点区之后,另一个方向的梁上部纵筋必须要经过变形才能通过。这既影响了构件的受力性能,又会在梁纵筋直径较大时带来“变形”的不便,影响施工。在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方面,国内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先后出现了钢骨劲性混凝土(SRC)、钢管混凝土、RCS组合结构等改良的结构形式。钢骨劲性混凝土(SRC)结构对于提高施工的便利性方面,没有明显的贡献;与钢管混凝土柱配套的环梁体系,虽然解决了节点中钢筋拥挤的问题,但却增大了节点的体积,既增大了空间的占用率,又明显增大了节点部位的施工费用;RCS组合结构用钢梁替代钢筋混凝土梁,采用端板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虽然施工方便,但采用高强螺杆贯通节点区连接两侧钢梁的方式,还是没有明显减轻节点区拥挤的状况,并且采用钢梁可能导致不经济,而且与其他结构主体构件的施工工艺也不统一。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探索一种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该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拥挤的局面,增大节点内的空隙,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该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拥挤的局面,增大节点中的空隙,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要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和至少一条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内设有柱纵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有梁纵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内并与钢筋混凝土柱同轴的钢套箍,所述钢套箍上与所述梁纵筋一一对应设有穿孔,所述梁纵筋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固定在所述钢套箍上,所述柱纵筋布置在所述钢套箍外的混凝土层内,且所述钢套箍外设有用于约束所述柱纵筋的箍筋。进一步,所述钢套箍为两个,并分别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置的上部梁纵筋和下部梁纵筋对应设置。进一步,两个所述钢套箍之间设有节点箍筋。进一步,还包括与所述梁纵筋配合的直螺纹套筒,所述梁纵筋的端部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与所述直螺纹套筒相连。 进一步,所述钢套箍为矩形。进一步,所述钢套箍采用等厚的钢板焊接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通过设置钢套箍,并将梁纵筋固定在钢套箍上,避免了梁纵筋贯通节点时组成相互交织的密集钢筋网,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拥挤的局面,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实施例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结构图;图4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钢套箍结构图;图5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结构图;图6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钢套箍结构图;图7a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加载制度;图7b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加载制度;图8a_8d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右侧的柱纵筋应变曲线.图9a_9d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右侧的柱纵筋应变曲线.图IOa-IOd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应变曲线;图Ila-Ild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应变曲线;图12a_12b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滑移和变形曲线;图13a_13b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滑移和变形曲线;图14a_14d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节点箍筋在不同测点处测得的应变曲线;图15a_15d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节点箍筋在不同测点处测得的应变曲线;图16a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左钢筋混凝土梁滞回曲线.图16b为GJ-I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右钢筋混凝土梁滞回曲线.图17a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左钢筋混凝土梁滞回曲线.图17b为GJ-2号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右钢筋混凝土梁滞回曲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为本专利技术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实施例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I和至少一条钢筋混凝土梁2,以及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内并与钢筋混凝土柱I同轴的钢套箍3,钢筋混凝土柱I内设有柱纵筋4,钢筋混凝土梁2内设有梁纵筋5,钢套箍3上与梁纵筋5—一对应设有穿孔3a,梁纵筋5延伸穿过穿孔3a后固定在钢套箍3上,柱纵筋4布置在钢套箍3外的混凝土层内,且钢套箍3外设有用于约束柱纵筋4的箍筋。本实施例的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通过设置钢套箍3,并将梁纵筋5固定在钢套箍3上,避免了梁纵筋5贯通节点时组成相互交织的密集钢筋网,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拥挤的局面,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进一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钢套箍3为两个,并分别与钢筋混凝土梁2内设置的上层梁纵筋5a和下层梁纵筋5b对应设置,通过将钢套箍3设置为两个,可根据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承载力要求,选用合适高度的钢套箍3。优选的,两个钢套箍3之间设有套装在柱纵筋4上的节点箍筋6,增强受力性能。进一步,本实施例的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还包括与梁纵筋5配合的直螺纹套筒7,梁纵筋5的端部延伸穿过穿孔3a后与直螺纹套筒7相连,通过设置直螺纹套筒7,能够方便地将梁纵筋5固定在钢套箍3上,确保梁纵筋5在节点内的锚固。进一步,钢套箍3为矩形,钢套箍3的具体结构根据钢筋混凝土梁2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确定。本实施例的钢套箍3为正方形,即本实施例的钢套箍3能够适用于两根处于一条直线的钢筋混凝土梁2与钢筋混凝土柱I相交的节点或2-4根正交的钢筋混凝土梁2与钢筋混凝土柱I相交的节点。优选的,钢套箍3采用等厚的钢板焊接制成,制作简便,成本低廉。下面结合具体的试验对本专利技术钢套箍钢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套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和至少一条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柱内设有柱纵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有梁纵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内并与钢筋混凝土柱同轴的钢套箍,所述钢套箍上与所述梁纵筋一一对应设有穿孔,所述梁纵筋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固定在所述钢套箍上,所述柱纵筋布置在所述钢套箍外的混凝土层内,且所述钢套箍外设有用于约束所述柱纵筋的箍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晖华建民李国荣雍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