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测量驱动力且难以受到组装精度的影响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后轮毂(10)具备轮毂轴(20)、驱动部(2)、轮毂壳体(24)、第一相向部(54)、第二相向部(56)和驱动力测量部(26)。驱动部(2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轮毂轴(20),能够安装链轮集合体(80)。轮毂壳体(2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轮毂轴(20),被传递驱动部(22)的旋转。第一相向部(54)设于驱动部(22)。第二相向部(56)设于轮毂壳体(24)。驱动力测量部(26)具有传感器(58)。传感器(58)能够测定第一相向部与第二相向部(56)的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毂,特别是构成自行车的后轮的轮毂的自行车用后轮毂。
技术介绍
自行车用后轮毂具备配置于后轮的旋转中心的轮毂轴、围绕轮毂轴旋转自如地安装的轮毂壳体、和与轮毂壳体在轴向邻接配置的自由轮。自由轮将与链条啮合的链轮的旋转传递给轮毂壳体。以往已知有一种自行车用后轮毂,其在该自由轮与轮毂壳体之间配置能够对骑乘者的驱动力进行测定的驱动力测定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以往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具有将自由轮与轮毂壳体连结的连结部件。连结部件形成 为圆筒形状,在一端部安装链轮,另一端部与轮毂壳体连结。在连结部件上设有用于检测该连结部的扭曲的应变测量仪,检测连结部的扭曲量。根据该测量到的扭曲量,测量骑乘者的驱动力。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美国专利第641879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对于以往的后轮毂,将应变测量仪直接粘贴在连结部上,例如需要使粘贴用的粘接剂的厚度均匀,故难以高精度地进行组装。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测量驱动力且难以受到组装精度的影响的自行车用后轮毂。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专利技术I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具备轮毂轴、驱动部、轮毂壳体、至少一个第一相向部、至少一个第二相向部和驱动力测量部。驱动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轮毂轴,并能够安装驱动力传递部件。轮毂壳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轮毂轴,并被传递驱动部的旋转。至少一个第一相向部设于驱动部。至少一个第二相向部设于轮毂壳体并能够与第一相向部空开间隔地相向。驱动力测量部具有至少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对第一相向部与第二相向部的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进行测量。在该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在将驱动部的旋转传递给轮毂壳体时,设于驱动部的第一相向部与设于轮毂壳体的第二相向部的间隔根据传递的驱动力(转矩)而变化。能够由传感器检测第一相向部和第二相向部的间隔或者第一相向部和第二相向部的间隔的变化。在此,由于由传感器检测第一相向部和第二相向部的相对的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所以,能够抑制因传感器组装方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可难以受到组装精度的影响。专利技术2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I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第一相向部和第二相向部在驱动部以及轮毂壳体的旋转方向上相向。由此,在从驱动部向轮毂壳体传递驱动力时,驱动部相对于轮毂壳体扭曲,第一相向部对应于驱动力而接近第二相向部。为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驱动力。专利技术3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I或者2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第一相向部从驱动部的外周部突出。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相向部接近轮毂壳体,所以,容易使第一相向部与设于轮毂壳体的第二相向部相向。专利技术4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I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第二相向部从轮毂壳体的内周部突出。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相向部接近驱动部,所以,容易使第一相向部与第二相向部相向。专利技术5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I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驱动部具有与轮毂壳体连结的连结部。专利技术6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5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连结部与 第一相向部一体地设置。在该情况下,由于连结部与第一相向部一体地设置,所以,驱动部的构成简单。专利技术7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5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连结部与第一相向部分体地设置。在该情况下,连结部的形状的自由度变高,容易任意地设定连结部的刚性。例如,通过将连结部的刚性设定得比驱动部的其它部分低,能够加大第一相向部和第二相向部的间隔的位移。由此,能够提高传感器相对于驱动力的输出。专利技术8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7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连结部形成为环状,并形成有在轮毂轴向延伸的多个贯穿的孔。在该情况下,根据贯穿孔的形状,能够任意地设定连结部的刚性。专利技术9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5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连结部与轮毂壳体通过细齿花键或者粘接而结合。在该情况下,轮毂壳体与连结部的连结结构变得简单。专利技术10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5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连结部与轮毂壳体在轮毂壳体的轮毂轴向的中央部连结。在该情况下,连结部的轮毂轴的轴向长度变长,因而,连结部容易扭曲,而且,能够抑制轮毂壳体中的左右扭曲。专利技术11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I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第一相向部以及第二相向部设有多组。由此,能够在多个部位检测第一相向部以及第二相向部的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因而,检测精度得以提高。专利技术12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I或者2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在多组第一相向部以及第二相向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置传感器。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在第一相向部以及第二相向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两方设置传感器。专利技术13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2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设于第一相向部。专利技术14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2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设于第二相向部。专利技术15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2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在多组第一相向部以及第二相向部之中,在至少任意一组中在第一相向部设置传感器,在至少任意一组中在第二相向部设置传感器。专利技术16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是涡电流式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高频磁场来测量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专利技术17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是静电容量式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相向部和第二相向部设置电容器,可根据静电容量的位移来检测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专利技术18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7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静电容量式的传感器具有电容器。专利技术19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是光学式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可根据激光等的照射光与反射光的相位差来检测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 专利技术20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传感器是具有线圈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使得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检测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专利技术21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20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串联连接。在该情况下,由于无需分别设置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检测的信号处理电路,所以,能够简化构成,可以减少消耗电流。另外,配置在不同位置上的多个传感器的输出的误差被抵消,因而,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专利技术22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20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多个传感器并联连接。在该情况下,由于无需分别设置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检测的信号处理电路,所以,能够简化构成,可以减少消耗电流。另外,配置在不同位置上的多个传感器的输出被抵消,因而,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专利技术23所涉及的自行车用后轮毂,在专利技术11至22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自行车用后轮毂中,还具备无线发送部,该无线发送部将基于传感器的输出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给外部。例如即使传感器随轮毂壳体一起旋转,也容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后轮毂,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用后轮毂具备:轮毂轴;驱动部,该驱动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轮毂轴,并能够安装驱动力传递部件;轮毂壳体,该轮毂壳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轮毂轴,并被传递上述驱动部的旋转;至少一个第一相向部,该第一相向部设于上述驱动部;至少一个第二相向部,该第二相向部设于上述轮毂壳体并能够与上述第一相向部空开间隔地相向;以及驱动力测量部,该驱动力测量部具有至少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对上述第一相向部与上述第二相向部的间隔或者间隔的位移进行测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村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