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铰接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锂离子电子及电池保护电路,所述铰接杆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铰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对或相向运动,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滑杆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一壳体,并可从收起状态滑动至支撑状态,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滑杆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二壳体,并可从收起状态滑动至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或相向运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的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第二壳体滑动的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为电子装置提供移动电源的同时还可为电子装置提供支撑功能,且便于携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
技术介绍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便携式电子装置产品(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给这些电子装置提供电源的移动电源及支撑架通常是两个单独的产品,使用和携带都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能够 在为电子产品提供电源的同时作为支架支撑电子产品。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铰接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锂离子电子及电池保护电路,所述铰接杆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铰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对或相向运动,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贴合后收容所述铰接杆,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滑杆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一壳体,并可从与第一壳体靠近的收起状态滑动至远离第一壳体的支撑状态,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滑杆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二壳体,并可从与第二壳体靠近的收起状态滑动至远离第二壳体的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或相向运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的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第二壳体滑动的方向垂直,其中,所述锂离子电子及电池保护电路设置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上。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为电子装置提供移动电源的同时还可为电子装置提供支撑功能,且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分离后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分离、第一壳体与第一支架分离且第二壳体与第二支架分离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第一壳体与第一支架分离且第二壳体与第二支架分离后去掉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后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铰接杆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铰接杆与第一壳体连接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铰接杆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锂离子电子及电池保护电路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请參阅图1,一种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100,用于在为便携式电子装置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提供电源的同时作为支架提供支撑作用。请ー并參阅图2和图3,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1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铰接杆30、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50、锂离子电子60 (图8所示)及电池保护电路70 (图8 所不),所述铰接杆30分别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铰接,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可相对或相向运动,且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运动贴合后收容所述铰接杆30。从而使得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100可折叠成如图1所示的方形结构,便于携帯。其中,所述锂离子电子60及电池保护电路70设置在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上(如图8所示),用于为电子装置提供电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离子电子60及电池保护电路70通过固定盖601封装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所述第一支架40通过第一滑杆401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一壳体10,并可从与第一壳体10靠近的收起状态(如图2中所示)滑动至远离第一壳体10的支撑状态(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支架50通过第二滑杆501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二壳体20,并可从与第二壳体20靠近的收起状态(如图2中所示)滑动至远离第二壳体20的支撑状态(如图3所示)。所述第ー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或相向运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架40相对第一壳体10滑动的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二支架50相对第二壳体20滑动的方向垂直。从而,如图9所示,当第一支架40滑动至远离第一壳体10的支撑状态且第二支架50滑动至远离第二壳体20的支撑状态后,电子装置200可以斜着放置在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50与第一壳体10、第ニ壳体20构成的间隔内,让电子装置200 —端抵触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50,且背面斜靠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均为块状结构,铰接杆30铰接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而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相对竖直设置在铰接杆30的两侧,第一支架40相对第一壳体10滑动的方向与第一壳体10所在平面共面,第二支架50相对第二壳体20滑动的方向与第二壳体20所在平面共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块状结构具有“L “型的缺角,所述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50呈“L”型,第一支架40与第一壳体10接触后能填充第一壳体10的缺角,第二支架50与第二壳体20接触后能填充第二壳体20的缺角。如图4-图7所示,铰接杆30包括第一转动杆301、第二转动杆302和轴体303,第一转动杆301 —端通过第一轴心3011转动设置在轴体303上,可绕第一转轴转动,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壳体10固定座101的固定架1011的上端上,第二转动杆302 —端通过第ニ轴心3021转动设置在轴体303上,可绕第二转轴转动,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壳体20固定座201的固定架2011的上端上,其中,第一轴心3011和第二轴心3021对称设置,使第一转动杆301与第二转动杆302相对轴体303对称设置,且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所在直线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所在平面平行。所述铰接杆30还包括第一支撑杆304和第二支撑杆305,所述第一支撑杆304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杆301上,另一端通过一轨道杆3041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0固定座101的轨道槽1012内,所述第二支撑杆305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杆302上,另一端通过一轨道杆3051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壳体20固定座201的轨道槽2012内。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或相向运动时(受到外力的按压作用或拉伸作用),第一转动杆301 —端绕第一轴心3011所在第一转轴转动,另一端绕固定座101的固定架1011的上端转动,第二转动杆302 —端绕第二轴心3021所在第二转轴转动,另一端绕固定座201的固定架2011的上端转动,第一支撑杆304 —端相对第一转动杆301转动,另一端沿着轨道槽1012滑动,用于支撑第一转动杆301的转动,第二支撑杆305 —端相对第二转动杆302转动,另一端沿着轨道槽2012滑动,用于支撑第二转动杆302的转动,从而使得铰接杆30弯折压缩或伸直,使得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紧密接触成如图I所示的收折状态或如图2所示的分离状态。 所述铰接杆30还包括第三转动杆306和第四转动杆307,所述第三转动杆306 —端通过第三轴心3061转动设置在轴体303上,可绕第三转轴转动,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壳体10固定座101的固定架1011的下端上,所述第四转动杆307 —端通过第四轴心3071转动设置在轴体303上,可绕第四转轴转动,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壳体20固定座201的固定架2011的下端上。所述第三轴心3061与第四轴心307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平行,第一转动杆301与第三转动杆306平行,第二转轴与第四转轴平行,第二转动杆302与第四转动杆307平行。从而,在第一转动杆3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移动电源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铰接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锂离子电子及电池保护电路,所述铰接杆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铰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对或相向运动,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贴合后收容所述铰接杆,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滑杆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一壳体,并可从与第一壳体靠近的收起状态滑动至远离第一壳体的支撑状态,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滑杆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二壳体,并可从与第二壳体靠近的收起状态滑动至远离第二壳体的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或相向运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的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第二壳体滑动的方向垂直,其中,所述锂离子电子及电池保护电路设置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兴银,
申请(专利权)人:杨兴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