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于具有多排接触点的连接座中,提供安置辅助功能端子。当外部插头插入连接座壳体的开口,至绝缘本体的对接空间,绝缘本体受包覆于壳体中,其与开口之间形成对接空间,插头端子前端的接触区域与连接座主端子组的一主端子前端接点接触,亦与连接座辅助端子前端触点接触,主端子与辅助端子形成一回路,触点与主端子接点皆露出于对接空间中,通过主端子与辅助端子后端的接尾部,传送辅助信号予电机系统的主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指一种于具有多排接触点的连接座中,提供安置辅助功能端子良好解决方案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今科技日新月异,电脑为主的装置及设备跟着求新求变。尤以消费电子主攻消费者市场,可携式的装置或家用电脑的消费族群锁定中产阶级的有购买力的每一个人。回归科技思维,这些微型电机系统,依赖的电子元件亦走向微型化,一向以精密产业自居的连接器,不断追求更缜密的工法与设计。近年来,连接器的对接空间,高度皆已缩小至2毫米 5毫米之间。中国台湾专利第M336615号,揭露一种具有开机触发端子的电连接座。请参阅图 示图I至图3,该电连接座设于一电脑上,其于一中空接地金属壳体10的其中一内侧壁上突起形成有一接地部12,该接地金属壳体10的前侧形成有一插口 11,一舌部20设于该接地金属壳体10,而一开机触发端子30与多个信号端子40设于该接地金属壳体10内,其中该开机触发端子30朝向该接地金属壳体10内突起形成有一触发部31,当一电连接器50插入该接地金属壳体10中时,该触发部31和接地部12与该电连接器50表面的金属外壳51接触,藉此构成一回路,使该开机触发端子30送入一触发信号予该电脑的开机控制电路,而使该电脑开机。以上现有的电连接座,提供辅助作用端子的接触部和电连接座金属壳体内侧壁上并非直接连接以产生触发信号,而是利用电连接器上的金属外壳作为电性连接媒介。所谓信号端子与开机触发端子,于设计思维而言,指功能上区别的主端子与辅助端子。主端子提供电机系统主板要求的传输信号和接地规格。辅助端子作为电机系统的辅助信号元件,例如确保插头确实插入的检测端子、启动/关闭电机系统或供/断电的触发端子。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利用插头上的金属外壳作为电性连接媒介,不适用于所有插头。近年有许多可携式储存装置,简化金属外壳,或替代用聚乙烯树脂构成,将使辅助端子功能失效。或有其他现有技术,利用一对辅助端子作成回路,使插头的绝缘本体接触一支辅助端子,再去碰触另一支辅助端子产生功能。但这些设计似乎都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具有多排接触点的连接座中,提供安置辅助功能端子良好解决方案。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技术主要目的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于具有至少一排接点的连接座中,安设辅助端子,其包括有一壳体,设有一开口,一绝缘本体,受包覆于该壳体中,其与该开口之间至少有一对接空间,至少一主端子组,包含多个主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每一主端子前端具有一接点,后端有接尾部,一辅助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其前端具有一触点,后端有接尾部,该触点与主端子接点皆露出于该对接空间中,当一外部插头插入该开口至该对接空间,该插头端子前端的接触区域与主端子接点接触,亦与辅助端子触点接触,主端子与辅助端子形成一回路,通过主端子与辅助端子的接尾部,传送辅助信号予电机系统的主板。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基部与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较该基部接近壳体开口,多 个主端子前端露出于该对接部之外。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对接部为一舌部,该舌部包裹端子,使多个主端子前端接点露出于该舌部之外。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舌部与壳体开口之间形成对接空间,容纳插头插入,插头端子前端的伸入对接空间。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主端子组的前端设于舌部,插头插入时,主端子与插头端子第一顺序接触。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辅助端子的前端设于舌部,邻近主端子组,较主端子组靠近基部;插头插入时,辅助端子与插头端子第二顺序接触。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主端子组包含一对差动信号主端子,该一对差动信号主端子一侧有一支接地主端子,另一侧有一支电力主端子,每一主端子前端为弹性体的一弧状,该弧状的顶点处设有接点。该辅助端子触点设于主端子组的接地主端子接点的相应位置,触点与接点之间恰可对应一插头端子,外部插头插入对接空间时,插头端子前端的接触区域,于插头端子至主端子组位置时,先与接地主端子接点接触,于插头端子至辅助端子位置时,复与接地主端子接点达成接触。本技术次要目的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于具有至少一排接点的连接座中,安设辅助端子,其包括有一壳体,设有一开口 ;一绝缘本体,受包覆于该壳体中,其与该开口之间至少有一对接空间,一第一主端子组,包含多个第一主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每一第一主端子前端具有一接点,后端有接尾部,各接点位于同一排,一第二主端子组,包含多个第二主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每一第二主端子前端具有一接点,后端有接尾部,各接点位于同一排,一辅助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其前端具有一触点,后端有接尾部,该触点与多个主端子接点皆露出于该对接空间中,当一外部插头插入该开口至该对接空间,该插头端子前端的接触区域与第二主端子接点接触,亦与辅助端子触点接触,第二主端子与辅助端子形成一回路,通过第二主端子与辅助端子的接尾部,传送辅助信号予电机系统的主板。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基部与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较该基部接近壳体开口,多个主端子前端露出于该对接部之外。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对接部为一舌部,该舌部包覆端子,多个主端子前端接点露出于该舌部之外。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舌部与壳体开口之间形成对接空间,容纳插头插入,该插头的端子前端伸入对接空间。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主端子组的前端近于开口设置,紧邻第一主端子组,较第一主端子组靠近绝缘本体后端,插头插入时,第二主端子与插头端子第一顺序接触。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主端子组的前端近于开口设置,位于开口最前面位置,较第二主端子组靠近绝缘本体前端,插头插入时,第一主端子与插头端子相互隔离。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辅助端子,前端设于对接空间中,邻近第二主端子组,较第二主端子组靠近绝缘本体后端,插头插入时,辅助端子与插头端子第二顺序接触。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主端子组包含一对差动信号主端子,该一对差动信号主端子一侧有一支接地主端子,另一侧有一支电力主端子,每一第二主端子前端为弹性体,该弹性体的顶点处设有接点。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主端子组包含一对差动信号主端子,该一对差动信号主端子一侧有一支接地主端子,另一侧有一支电力主端子,每一第二主端子前端为弹性体的一弧状,该弧状的顶点处设有接点。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辅助端子触点设于第二主端子组的接地主端子 接点的相应位置,触点与接点之间对应一插头端子。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外部插头插入对接空间时,插头端子前端的接触区域,于插头端子至第二主端子组位置时,先与接地主端子接点接触,于插头端子至辅助端子位置时,再与接地主端子接点接触。由以上说明得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确实可达到如下的功效本技术于具有多排接触点的连接座中,提供安置辅助功能端子良好解决方案。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电连接座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现有电连接座的前视图。图3是现有电连接座与插头对接时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主端子组与辅助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与绝缘本体组立时的仰视图。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于具有至少一排接点的连接座安设辅助端子,其包括有:一壳体,设有一开口;一绝缘本体,受包覆于该壳体中,其与该开口之间至少有一对接空间;一第一主端子组,包含多个第一主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每一第一主端子前端具有一接点,后端有接尾部,各接点位于同一排;一第二主端子组,包含多个第二主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每一第二主端子前端具有一接点,后端有接尾部,各接点位于同一排;一辅助端子,固设于该绝缘本体,其前端具有一触点,后端有接尾部,该触点与多个主端子接点皆露出于该对接空间中;当一外部插头插入该开口至该对接空间,该插头的端子前端的接触区域与第二主端子接点接触,亦与辅助端子触点接触,所述第二主端子与辅助端子形成一回路,经由所述第二主端子与辅助端子的接尾部传送辅助信号予电机系统的主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文达,施文栓,
申请(专利权)人: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