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有形成接触槽的第一触手和第二触手;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接触杆;所述第一触手和所述第二触手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接触槽内部延伸的触点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其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之间的配合是通过触点凸起实现的点与面或者点与点之间的配合,在电缆使用过程中,无论电缆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之间如何让动作,点与面或者点与点之间的配合都能保证两者之间接触,实现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之间的电连接。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能够保证电缆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器械制造
,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及其接触件。
技术介绍
电缆连接器能够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通讯、交通及航空领域。电缆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块10和第二连接块20。第一连接块10设置有第一接触件11,且第一接触件11的一端与电缆电连接,第一接触件11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平行设·置、且中间形成接触槽的第一触手111和第二触手112 ;第二连接块20设置有第二接触件21,第二接触件21的一端与另一条电缆电连接,且第二接触件21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接触杆;电缆连接器工作时,第一连接块10与第二连接块20配合,第二接触件21的接触杆伸入第一接触件11上第一触手111和第二触手112之间形成的接触槽中,以实现第一接触件11与第二接触件21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块10电连接的电缆与第二连接块20电连接的电缆之间的电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第二接触件21的接触杆与第一接触件11的接触槽之间的连接是面与面之间的连接,由于电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晃动等情况,从而带动第一连接块10与第二连接块20之间的晃动。由于接触槽与接触件之间是面与面接触配合,第一连接块10与第二连接块20之间的晃动传递到接触槽与接触杆之间,接触杆在接触槽内晃动,易导致第一触手111与第二触手112发生微量变形,从而进一步地导致接触杆与接触槽之间的解除出现虚接的现象。所以,第一接触件11与第二接触件21之间面与面接触配合方式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电缆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及其接触件,以提高电缆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连接器及其接触件,能够提高电缆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有形成接触槽的第一触手和第二触手;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接触杆;所述第一触手和所述第二触手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接触槽内部延伸的触点凸起。优选地,所述第一触手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接触槽内部延伸的第一触点凸起,所述第二触手设置有向所述接触槽内部延伸的第二触点凸起,所述第二触点凸起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触点凸起的位置对应。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有纵向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二连接块设置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二接触件。优选地,所述第一触手与所述第一触点凸起位置相对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二触手与所述第二触点凸起位置的外侧与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的通孔壁之间均设置有一定间隙。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设置有形成接触槽的第一触手和第二触手;所述第二接触件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接触杆;所述第一触手和所述第二触手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接触槽内部延伸的触点凸起。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其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之间的配合是通过触点凸起实现的点与面或者点与点之间的配合,在电缆使用过程中,无论电缆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之间如何让动作,点与面或者点与点之间的配合都能保证两者·之间接触,实现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之间的电连接,其配合关系稳定。所以,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能够保证电缆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有纵向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二连接块设置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二接触件。该电缆连接器由于使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中第一连接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文的论述中,请参考图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011和第二接触件021 ;第一接触件011设置有形成接触槽的第一触手0111和第二触手0112 ;第二接触件02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接触杆;第一触手0111和第二触手0112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向接触槽内部延伸的触点凸起。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其第一接触件011与第二接触件021之间的配合是通过触点凸起实现的点与面或者点与点之间的配合,在电缆使用过程中,无论电缆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块010与第二连接块020之间如何让动作,点与面或者点与点之间的配合都能保证两者之间接触,实现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之间的电连接,其配合关系稳定。所以,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能够保证电缆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优选地,第一触手0111的端部设置有向接触槽内部延伸的第一触点凸起0114,第二触手0112设置有向接触槽内部延伸的第二触点凸起0113,第二触点凸起0113的位置与 第一触点凸起0114的位置对应。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块010和第二连接块020,第一连接块010设置有纵向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的第一接触件011 ;第二连接块020设置有如权利要求I的第二接触件021。该电缆连接器由于使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优选地,第一触手0111与第一触点凸起0114位置相对的外侧,以及第二触手0112与第二触点凸起0113位置的外侧与第一连接块010设置的通孔壁之间均设置有一定间隙。这样,接触杆在插入接触槽的过程中,第一触手0111以及第二触手0112会在接触杆的压力下向后产生弹性形变,能够使接触杆顺利进入接触槽。当然,本技术提供的电缆连接器接触件的第一连接块010还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如图3所示首先,第一连接块0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第一接触件011的第二触手0112的第二固定盲孔012,还具有用于实现第一触手0111与第二接触件配合的阶梯插孔013,阶梯插孔013具有弹性槽0131,第一接触件011的第一触手0111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正常情况下,第一触手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件(011)和第二接触件(021);所述第一接触件(011)设置有形成接触槽的第一触手(0111)和第二触手(0112);所述第二接触件(02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接触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手(0111)和所述第二触手(0112)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向所述接触槽内部延伸的触点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奕贤,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东博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